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醫療泡沫破滅,一場從線上回歸線下的技術圈地運動?

懂財帝原創 · 作者 | 櫻 珞

監製 | 朱瓊華

2019年3月10日,騰訊內部孵化上線三年的騰愛醫生正式關停。

2016年10月,處於“互聯網+醫療”的風口浪尖的獨角獸——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倒在了創業的路上。

這幾年,數百家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無聲無息的化為灰燼……

而資本市場關於互聯網醫療的大風,從來沒有停下來。

國務院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到,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規模將達到8兆,接近屆時中國GDP的10%,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

5年前,馬雲開始進入健康醫療,他豪言:“下一個超過我的人,一定在健康醫療行業”。

看病難、看病貴、醫患緊張……自2014年“醫療創業元年”以來,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崛起。

但是,5年過去了,這些平台大多停留在在線問診、預約掛號等基礎服務上,無法觸及診療這一醫療核心問題,不但沒有切實解決患者的看病問題,也無法為醫生群體帶來收入上的改善。

如今,輕資產運營的互聯網醫療饒了一個大圈,開始重新啟動重資產模式回歸線下。

互聯網醫療平台開始紛紛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打造全流程醫療服務,借助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尖端科技,發力互聯網醫院。

這場創業運動,開始了一場新的輪回。

1 | 互聯網醫療創業元年

2014年,被稱為中國“醫療創業元年”。這是互聯網醫療行業大爆發的一年,各路資本爭先恐後湧入,跑馬圈地。

這一年,融資過億元的醫療相關項目超過27起,通過認證的移動醫療APP逾2000款。

助力互聯網醫療的除了火熱的資本,還有配套的政策。

自2015年起,有關部門頒布多項政策鼓勵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包括推進帳級診療制度建設,推動互聯網+醫療建設,明確互聯網診療運行、管理與監管規範及推動醫保對接在線支付,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等。

根據智妍谘詢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12-2016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保持著38.7%的年複合增長率,行業市場規模在2016年高達109億元。

不過,和許多“過熱”的行業一樣,互聯網醫療從2016年下半年起進入資本退潮期, 2017年更是有逾1000家相關企業被注銷。

但是,生老病死是人類不可對抗的命數,醫療作為永恆的需求必然也是永恆的風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均醫療保健消費快速增長,達到16.1%。

因此,哪怕遭遇了暫時的寒冬,互聯網醫療行業仍具有令人期待的前景。

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有關部門再一次密集表達了對互聯網+醫療創新業務的鼓勵: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

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重磅文件,全面規範互聯網醫療行業。

2019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作為“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省份。

……

對政策紅利最敏感的是資本。2014年至2018年11月,醫療健康行業的總融資額度逐年攀升,從163.6億元大幅漲至至659億人民幣,複合年均增粘率高達41.7%,增速驚人。

在資本的助推下,互聯網醫療企業紛紛登陸更廣闊的資本市場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2018年5月,平安集團旗下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平安好醫生赴港上市;4個月後,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也成功在納斯達克的掛牌。

意圖登陸資本市場的還有獲得騰訊支持的在線診療平台微醫。在去年完成5億美元戰略融資,估值達55億美元後,微醫多次表達了上市意向。

3月20日,微醫對內宣布了該公司兩年來最大的一次“組織升級”,被認為是為上市衝刺鋪路。

互聯網醫療似乎迎來了行業春天。

2 | 血拚“在線問診”

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的突破點是在線問診。從2014年起,春雨醫生、丁香醫生、1藥網、好大夫在線等以在線掛號和在線問診為主的一批互聯網醫療產品走入大眾的視線。

以春雨醫生和丁香醫生為代表,又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一個從患者端入手,一個從醫生端入手。

創立於2011年7月的春雨醫生是在線輕問診模式的代表。在此模式下,春雨醫生以患者為服務核心,將病人分流篩選,再進行醫生資源分配,平衡大小醫院之間的用戶量,緩解用戶“看病難”的問題。

作為典型的互聯網企業,春雨醫生以流量為驅動,通過大量廣告推廣的方式獲取了不少用戶,也因此在短期內還發展了大量的醫生。

據悉,大部分的醫生曾在第三方平台進行過在線問診,醫生每周願意花5小時在線上進行醫患互動交流。

與主要為滿足患者看病需求的春雨醫生不一樣,丁香醫生是為滿足醫生需求而生的。這或許和創始人李天天本身就是醫生出身有關。

根據丁香園聯合Kantar Health 共同發布《中國醫生/患者數字化生活報告2018》報告,醫生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29.2小時。其中,16.2小時用於醫學相關內容上,同比多出0.7小時。

據統計,在上網過程中,醫生花費時間最多的獲取醫學相關資訊上,參與調研的醫生平均每周要下載14篇醫學文獻,30歲以下的年輕醫生每周下載文獻數量則達到21篇。

2000年,作為社區論壇誕生的丁香園就是為了為解決醫生檢索文獻、交流學習的需求。當時的丁香園並沒有商業化的運營。

隨著論壇逐漸成長為全國最大的醫生學術交流平台,創始人李天天選擇了從醫生變成創業者。

2010年前後,憑借多年積累的醫生用戶,丁香園開始為醫療機構提供招聘和推廣等服務並為藥企提供行銷以及醫藥數據等方面的服務。

2012年,丁香園推出丁香醫生APP,開始涉足患者端服務,組織醫生輸出科普文章並提供藥品查詢、在線問診、就醫推薦等服務。

不過,無論從哪一端切入,目前主流的在線問診模式並沒有給互聯網醫療帶來更大的突破。

3 | 難以觸及的核心

互聯網醫療的熱火朝天之下,不乏寒意。

2019年3月,騰訊內部孵化上線三年的騰愛醫生正式關停。

誕生於三年前的騰愛醫生定位於“為醫生群體提供專業的互聯網服務”,不僅背靠騰訊的10多億用戶體量,還與九大醫生集團達成了合作。

用騰訊副總裁丁珂的話講就是,騰愛醫生“讓醫生獲取新患者的成本幾乎為零”。但實際中騰愛醫生線上問診患者導流至醫療機構的效果並不明顯。

“你可能誤會了,這不是平台,只是一個溝通工具。”談及騰愛醫生的關停,一位醫生用戶如是說。

哈特瑞姆醫生集團CEO施海峰也稱,如果從獲客的角度,做在線谘詢,醫生付出時間得不到對等的回報。醫生更傾向於與線下診所合作,導流的患者已經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對醫生有信任基礎,不但可以為醫生帶來實打實的診療服務,對患者的幫助也切實。

難以實現“實打實的診療服務”正是在線問診導流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醫療的核心是診療,這也是患者的最終訴求。

但當前,幾乎所有移動醫療APP服務的主要是這一核心訴求的周邊環節——問答、資訊、掛號、付費、買藥等,並不能實現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有效診斷。

李天天就曾表示,醫生看病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醫生收集患者信息、處理信息並且給予治療意見的過程,收集信息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取代,但是體格檢查、儀器檢查如何解決呢?患者還是得去醫院現場,反而增加了醫療成本。

與此同時,醫療是個高度專業化的特殊領域,醫生資格和醫療機構編制限制是製約互聯網醫療的另外兩道坎。譬如,由於入駐醫生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使得春雨醫生客訴增多。

難以觸及醫療問題核心,導流效果不盡人意,互聯網醫療企業也因此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

2016年1月,春雨醫生開始收取會員費。但非剛需的問診需求呈現出低頻、淺層次的特點,無法支撐起用戶付費意願。春雨醫生開始收取會員費的一個月後,平台上問題量從3萬驟降至3千。

即便是頭部企業,盈利探索也踉踉蹌蹌。

根據易觀最新發布的App Top 1000榜單,在醫療行業最主要的在線問診市場,平安好醫生市場佔有率超過70%。

2014年成立的平安好醫生,業務板塊包括家庭醫生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及健康互動和管理,用戶可以通過APP獲得在線醫療谘詢服務。

截至2018年底,平安好醫生簽大約作外部醫生5203名,合作醫院超過3000家,合作藥房超過1.5萬家。

數據顯示,2018年,平安好醫生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33.38億元,同比增長78.7%;其中,核心業務家庭醫生服務板塊增勢強勁,同比增長69.6%。

但是,營業額的大幅增長並不能帶來實在的盈利。2015-2018年,平安好醫生一直處於虧損,累計虧損近30億元。但是,這種虧損正在改變,2018年淨虧損下降8.8%。

此外,好醫生的核心業務是家庭醫生和谘詢服務,但其營收最高的業務是健康商城。2018年該業務收入為18.6億元,同比增長108.1%,佔總收入的55.8%。

暫無盈利希望的還有同為上市企業的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財報顯示,2018年,111集團淨虧損為3.80億元,比之2017年2.49億元的虧損有所擴大。

4 | 互聯網醫院興起

“需求低頻且分散,資源量少且集中”這是目前醫療行業的兩大難題。而如何獲取醫療需求及高效實現醫療資源的分流成了互聯網醫療發展需要突破的桎梏。

再一次,政策為互聯網醫療指明了方向——發展互聯網醫院,直觸診療這個患者核心訴求。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在實體醫院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合適的醫療服務,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

同時,醫師在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後,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互聯網醫療機構可以將在線處方轉到合作的第三方,進行藥品配送。

當年9月14日,國家衛健委還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重磅文件,全面規範互聯網醫療行業。

一位互聯網醫療從業者解讀稱:“按照文件規定和相關的配套實施細則,互聯網醫療行業通過與實體醫療機構合作,可以正大光明地成為診療服務的提供方,可以合法提供諸如常見病、慢性病的在線診療,真正進入了診療服務環節。”

“同時文件的頒布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的‘草莽時代’結束,單純做一個信息或者服務中介平台,將很難與擁有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體系的對手競爭。同時,新政也可能促使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發生變化,企業之間的比拚將不再是注冊用戶的多寡,而是使用服務的用戶頻次,以及使用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對此,丁香園企業合作事業部總監薛春榮認為,隨著醫療行業環境的不斷變化,醫患一體化是探索創新模式的有效途徑。

所謂“醫患一體化”,指的是把醫生、患者、政府、醫療機構、保險、製藥企業等行業上下遊產業串聯起來協同合作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春雨醫生、丁香園、微醫等已經紛紛開始籌建線下診所,形成線上導診、線下看病,網上賣藥的服務閉環。

目前,國內互聯網醫院主要由互聯網公司、IT信息服務商、政府、醫療機構組成,多方合作共建乃主流模式。

譬如,早在2017年3月,丁香醫生就與銀川市合作,旗下首家互聯網醫院及大數據中心確定落戶銀川,核心產品丁香醫生將從在線谘詢正式升級到為用戶提供在線診療服務。

李天天認為,互聯網醫療的價值在於入口和平台。建立互聯網醫院,一方面利用丁香園多年深耕的行業經驗,調動背後強大的醫生資源,使得在線診療成為網上看病的入口;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醫院能夠整合線上、線下的全流程醫療服務形成閉環,切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醫聯創始人兼CEO王仕銳也表示,未來互聯網醫院這一新生形態也將會在市場上全面鋪開。而理想中未來的互聯網醫療場景一定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流程管理,涵蓋掛號預約、檢驗檢查、在線問診、複診隨訪、轉診會診、病例管理、慢病管理等就醫全流程。

另一方面,作為醫療行業重要參與主體之一的醫生,也表達了互聯網醫院的看好。

據《中國醫生/患者數字化生活報告2018》,受訪的醫生中有76%對互聯網醫院的未來發展持積極態度。

醫生們認為,互聯網醫院是未來發展趨勢,是實體醫療機構的補充和輔助,就診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能夠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方便。

發展互聯網醫院疏導用戶需求,高效利用醫療資源,這一切都需要技術作為支撐。目前,互聯網醫療平台紛紛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完善大數據建設。

譬如,據丁香園副總裁、企業合作事業部負責人張偉介紹,丁香園“通過醫患行為數據,能夠精準、有效地分析需求,賦能醫患,實現效率和效能最好的結合。”

據《中國醫生/患者數字化生活報告2018》,42%的醫生認為人工智能會成為未來醫生診斷的輔助工具。

事實上,大多平台已經開始提供人工智能分診服務,平安好醫生於2018年4月推出了接入了智能問診功能的“一分鐘診所”。

但是,政策為互聯網醫療指明了發展方向的同時,也做出了監管限制。

根據上述三個文件,只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才有資格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醫療機構不得在互聯網診療中開展未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核準的診療科目;醫生不能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等。

於是,互聯網醫療平台開始爭奪互聯網醫院牌照,並將重點發在慢病管理,利用智能硬體,監控患者醫療數據,然後在複診時形成對醫生的有用大數據,發展智慧醫療服務。

譬如,妙健康與華為、小米等17個品類300余款智能硬體進行互聯合作;平安好醫生AI問診與線下藥店結合,形成智慧服務。同時,在慢病管理、健康服務等基礎上,互聯網醫療平台還在積極發展互聯網保險。

醫療是個永不過時的風口,但受資質和監管影響,也是個風險極大的領域。

未來,能更好地平衡政策風險和技術突破帶來的機遇的互聯網企業方能有機會分享這個無垠的市場。

- END -

懂財帝原創 |微信ID:znfinance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