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人不怕傷感情 人情的確淡漠了點

本文授權轉載自

怎整(ID:howtozheng)

一個年輕有趣專治無聊的公號,推薦關注

大概沒有哪個地域群體能像上海人這樣同時承受著巨大的非議和榮光了吧。對於上海,人們可以羅列出一大串讚美之詞:繁榮、文明、井井有條、乾淨、充滿活力、國際化,長期以來在與北京的對決中也總能壓倒一角,不遑多讓。

然而提到上海人,談話間就得多加小心。據說北方人對上海人的最高評價就是“你不像上海人”。在北方話語佔主導的敘述中,上海人總是精明、冷漠,一絲不苟,很會賺錢,但缺乏溫度。

這些刻板印象當然經不起推敲,一座城市的氣質必然與城市居民的性格密切相關,假如享受到了上海的便利,卻不承認上海人的好,未免太滑頭。

對於外界的負面印象,上海人的反應總是透著一股“隨便你說,懶得理你”的淡定。說白了,上海人最不怕的就是掰開了算清楚,絕不會因為抹不開面子損害自己的利益。如果利益發生衝突,比起傷害別人的感情,他們更害怕傷害自己的感情。

在外地人看來,上海人的精明就是摳門、斤斤計較,是兩塊錢的事情也要跟你算清楚——這不是一種誇張修辭。安徽女孩小南至今提起她的第一個上海房東,“就是那個為了兩塊錢煤氣費沒完沒了的人”。

退租交接時,房東大姐仔細計算了水電煤氣等費用,表示小南還差她將近兩塊錢,要求轉账給她,“這樣我押金也好退你個整數”。

小南哭笑不得,很想說:我給你換的新門鎖不知道值多少個兩塊了。但終究沒好意思開口。事實上,如果她真的開口了,房東也很可能會乾脆坐下來和她一起列個清單,把每筆開支算清楚。

山東姑娘Helen表示,上海人學得最好的應該就是算數,提醒還錢更不會發怵。聚餐後,上海同事轉账永遠做到字面上的“一分錢也不欠你”,既不會湊整,也不會抹零,每次都能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如果是Helen多給了五毛,同事也一定要轉账退回來。

別說錢了,上海人連一滴油都不會亂用你的,更不會樂意你用他們的。早在幾十家合住一條弄堂的年代,廚房衛浴都是公用的。家家都過得不寬裕,但沒有人會順手用鄰居的油鹽醬醋,用水用電也盡量節省,以免佔用太多公共資源。

上海人一早看清現實,既然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最後可能還是會傷感情。不如還是談錢吧。感情是變量,錢則不同,到手的錢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錢也不必去幻想。

上海女孩是出了名的會“作”,馬伯庸在《圓桌派》中給“作”下的定義是:理由不太充分的折騰。很少有人會用深明大義來形容上海女孩,但這不意味著她們不懂事,只是在黃蓉和穆念慈之間選擇做前者。

她們有的是與男朋友相處的小智慧。充分表達需求,長期調教男友,頭腦永遠清醒,並且深知“作”的底線在哪裡,時不時用“嗲”來平衡。

小作怡情,大作往往都是為了切身利益。即使頂著勢利和拜金的標簽,上海人也會在婚前把條件列得清清楚楚,絕不允許另一半覬覦自己的戶口和財產。有戶口有房的要求並不是真的貪圖富貴,更多地是為了確保對方至少和自己在同一水準線上,個人利益決不能讓步。

如果雙方條件沒談攏,就算是已經訂婚了也一樣說分手就分手。旁人看來這未免無情,但這的確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日後的雞飛狗跳,及早撤離才最不傷感情。

也因為腦子拎得清,表面嬌柔嗲作的上海女性實際上可能站在了獨立女性的最前端,至少享受到了切實的好處。上海男人也樂得配合。會做家務是標配,尊重女生的想法、不用大男子主義捆綁對方,已經讓這個群體成為了婚戀市場上的大熱門。

人們還在爭論職業女性備孕是否要排隊等職場歧視問題時,上海人一早就行動起來,證明家庭形態自己定義就好,不用非得“男主外女主內”。

《2018盒區生活報告》顯示,“上海的男人最顧家”,每天下班期間為家裡買菜的男性中,上海佔比最鋼彈21.2%。上海社科院也早在2007年就做過調查,上海家庭中全職父親的比例就佔了調查樣本的14%。上海專欄作家毛利的公眾號裡也有一個常駐欄目《全職爸爸工作報告》,記錄她丈夫作為全職爸爸的日常生活。

對上海人來說這沒有什麽傷感情的,男人不會覺得傷自尊,女人也不會覺得委屈。強大自由的女性和健康平等的感情也得以在這種不卑不亢的環境中滋養生長。

北方人衡量感情深的標準是時間夠久,扛過大事,能坐一起乾翻30瓶啤酒和一隻烤全羊。但上海人的感情從來不建立在份量的基礎上,再沒有比擺大場面更傻的了。上海人從來都是螺螄殼裡做道場,再小的場也能做出十分花樣。

第一次到上海餐廳吃飯前,我一直以為紅燒肉一人一塊的段子只是段子。上菜後發現,段子的確是誇張了,一人一塊已經很好,人數稍多點,一盤菜就不夠分了。

總有人覺得這就是小家子氣,但如果你是個在意身材的準中產或者單身狗,上海一定是對你友善度最高的城市。即使是一個人下館子也很容易點菜,再也沒有一個人不小心吃多了的困擾。

菜的份量小,買菜也可以相應地“根根計較”,永遠不發愁冰箱裡有沒吃完的剩菜,因為每次買都可以隻拿一小把,在北方這樣買菜會被攤主翻白眼,在上海攤主說不定會附送一頭蒜當做找零。

沒有人否認上海的人情的確淡漠了點。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也很少會掏心掏肺。

一個現實的原因是,生活在上海每天要見的人太多了。上海面積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人口卻還要多上將近三百萬。加班、見人、出差、開會已經足以掏空一個社畜平時的情緒和精力儲備。

先保存自己的能量,才有力氣正常運轉。如果你覺得街上的行人都一臉冷淡,那只是上海人在進行日常充電。

另一方面,上海人深諳人性之惡,不加以約束就注定滑坡。還不如一開始就劃清界限,把期待值降到最低。

即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些事該劃界限就劃界限。上海人相信真愛是不怕考驗的。一個上海朋友要辦申根簽證,想跟父母要家裡房產證拿去複印做輔助材料,父母就是不答應,理由是:這可是我們養老的房子,不能隨便給你拿去複印的。朋友氣得大哭,跟閨蜜抱怨:我還是不是他們親生的啊!

閨蜜們也覺得這對父母的防備心太重了。但這朋友出嫁時,父母歡天喜地置辦嫁妝,花錢之爽快大方讓朋友驚呆了,她描述那陣仗“好像下個月就世界末日了,打算把錢全花出去算了”。

大概這就是上海特色的愛吧,在我們能彼此不傷害的邊界內,我盡量把我有的都給你。他們信奉的是建立在現實主義基礎上的浪漫美學,先確認對方需要什麽,再衡量這個忙值不值得幫。不怕被人說冷血,也就沒有被道德綁架的風險。

清晰的邊界意識不代表固守某一種類型的社會關係。商業合作意識早已扎根上海人的本能,任何社會關係都有合作和互相利用的空間。

對上海人來說,房客可以成為潛在的同事,買家可以是孩子的留學顧問,碰上同行就更好了,不管最初怎麽認識的,都可以拉進業務交流群。公司內購的護膚品用不完?不如賣給同事。做買賣這種事本來就要兩廂情願,上海人從不覺得有什麽不好意思。

成都女孩Luna最初對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的“利用”不太適應:誰會給自己的租客發招聘資訊啊?

但在上海待的時間越長,她越佩服這種明明白白的“利用”:學會尋找機會,不放過任何可能,合作成了才有真·感情。Luna感歎:這也許就是我一直沒能暴富的原因吧。

挑剔也是上海人的原罪,尤以上海老阿姨和上海房東為甚。如果一個外地人遇到的上海房東是位燙著小卷、塗著鮮豔口紅、神似薛甄珠的老阿姨,基本可以預料到簽約前和交接時的兩場鏖戰。

上海房東自帶一套嚴格的審核過濾機制,他們不光在乎房子是不是能穩定收租,也在乎房子在什麽人的手裡可能會變成什麽樣。

有意向租房的都逃不過一輪面試,問題往往包括:年齡、籍貫、畢業學校、工作經歷、為什麽來上海……如果租客是女孩,房東很可能還會問有沒有男朋友,男朋友做什麽工作。

並且,這種事無巨細的盤問並不會因為租客是哪裡人而有所改變。一個合格的上海房東,是連上海本地小姑娘來租房也要細細問過的。

順利簽約後,房東房客之間會維持剛剛好的距離互不打擾。但別忘了還有退租交房時的查驗。上海人的挑剔再一次發作,他們可能會因為洗衣機上一個小小的煙頭燙坑而氣急敗壞,指責你把房子搞得一團糟,也可能會希望你把房間恢復如初再走,“初”指的是沒有一片紙屑。

上海房東的確難伺候,但很難否認他們對房子的愛惜也建立了良性循環:每一任租客都會小心翼翼,永遠不用擔心住進一個爛攤子。

並且,因為房東的挑剔和不放心,中介壟斷市場的情況相對少一些,市場價格也更穩定一些。2018年的夏天,當同為一線的北京和深圳房租快速上漲時,上海的租金漲幅卻並沒有非常顯著。

也許正是因為謹慎和挑剔,在一些人看來,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排外。對此,有些上海人毫不諱言:我們不排外,我們只是排“沒素質”。

近代商埠的歷史讓上海成為了一座處處滲透契約精神的城市。這裡一切都以白紙黑字的規則和約定為標準。遇到潛在衝突時,即使看客總能挑出點“沒人情味兒”的刺,卻很少能從道理和規則上判定上海人做得不對。

講究規則,一切都清楚明白,更讓人有安全感

微博上流傳過一個新聞,上海某幼稚園門口,一位車主在車上留了張條,上書:交警同志,我是去接孩子,五分鐘就回來,請別罰款。但還是沒逃過被貼條的命運,交警也很講道理,回復寫道:我等了十分鐘。

算是半個上海人的Penny非常理解這種對契約的執著,她跟上海房東的租約簽到了1月3日,下一個房子的租約從1月7日算起,於是她提出能否按天數折算房租,讓她多住三天。但房東乾脆利落地回絕了。

我有些不解,如果接下來的那幾天還沒有新房客入住,為什麽不與人方便呢?

Penny告訴我:站在上海房東的角度,租房合約結束,關係也就結束了,你向我要求合約以外的東西,沒有考慮到空出來的幾天突然有人上門要租的可能性,那就是要我讓渡我的方便來成全你。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我還是覺得這有點不近人情。可是在Penny看來,房東回絕才是意料之中的事,她說:沒銜接好兩個租約是我自己的事,我不能要求房東因為我缺乏規劃而延長合約時間,本來就是約定以外的要求,怎麽能指望別人答應呢?

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裡摸魚,然而,因為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

——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

個人利益至上的上海人對於長期以來加諸身上的標簽總是看得很開,我們就是拎得清,怎麽了?挑剔、冷漠、界限分明的特點足以嚇退許多人,沒本事就別來上海,玻璃心也別來。

也許這就是在大城市生存的第一課:學會把個人情緒往後放一放,人跟人之間原本也沒那麽多感情好傷的。

可一旦通過了上海人的考驗,開始合作關係,你會逐漸在來往中發現他們的好。社交距離感恰到好處,絕不會探入你的個人邊界,也不必擔心他們耍小花招。凡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只要有規矩可循,便不必擔心。

在談感情最容易出狀況的今天,不怕傷感情的上海人才最能給人安全感。

監製 | 梗梗

策劃 | 艾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