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線耳機致癌?虛驚一場!

◎沈川

近日,美國的部落格發布平台「媒介(Medium)」上出現一篇題為《Airpods和其他藍牙耳機安全嗎?》的文章,引起廣泛討論。該文稱全球40國的250名科學家聯名向世界衛生組織發函,警告包括蘋果Airpods在內的無線耳機會有健康風險,可能致癌。文章還稱,無線耳機置於耳道中,使頭部組織暴露在相對較高的「射頻異塵餘生」下。這些科學家相信,無線耳機等藍牙設備有可能增加患癌風險、損害生殖系統和遺傳基因。2017~2018年,蘋果公司售出了4400萬套AirPods。據估計,2019年全球將賣出超過4.5億套耳機。這麼大的銷售量,是否意味著有許多消費者的健康會受到影響呢?

美國教授菲利普斯稱無線耳機威脅人體健康,因為它們被置於耳道中,使頭部暴露在較高的「射頻異塵餘生」下。

「藍牙耳機致癌說」是老梗

《Airpods和其他藍牙耳機安全嗎?》一文引用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學教授菲利普斯的說法,稱無線耳機會對人體造成健康威脅,因為它們被置於耳道中,使頭部組織暴露在相對較高的「射頻異塵餘生」(非電離異塵餘生的一種)下;來自全球40個國家的250名科學家對無線耳機持有同樣疑慮,他們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名發函,警告包括蘋果Airpods在內的無線耳機會有健康風險,可能致癌、損害生殖系統和遺傳基因。

有250名科學家簽署聯名信,對手機、WiFi天線等設備產生的「非電離異塵餘生」潛在風險表達了擔憂。

250名科學家簽署聯名信確有其事,但信是在2015年發布的,並於2019年1月進行了最近一次更新。事實上,科學家們提交的聯名信中並沒有直接點名AirPods,其擔憂也不只是針對無線耳機,而是對「手機和無線電話、WiFi天線、智能儀錶和遠程嬰兒監視器」等設備產生的「非電離異塵餘生」潛在風險表達了擔憂。目前包括手機在內的大部分無線電子設備都會產生這種異塵餘生。

用無線耳機接打電話更安全

了解非電離異塵餘生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電磁異塵餘生」。生活中無論是打手機還是聽廣播,都能夠接觸到由電場和磁場互動變化產生的電磁波,電磁異塵餘生是以電磁波形式向外發射或泄漏的一個過程,並以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能量形式存在於空間中。

電磁異塵餘生的能量大小取決於其頻率的高低,頻率越高,能量就越大。根據能量大小和效應的不同,有電離異塵餘生和非電離異塵餘生之分。

「電離異塵餘生」的能量很強,微觀層面,它可以把原本圍著原子轉的電子打飛,從而破壞物質的分子結構。對於人和其他生物來說,電離異塵餘生可以破壞蛋白質、DNA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從而損傷細胞和組織,嚴重時就會引起癌變,γ射線、X光、紫外線都屬於電離異塵餘生。而且電離異塵餘生的殺傷力還有累積效應,越少接觸越好。

而頻率低於30吉赫茲(GHz)的電磁異塵餘生,能量則不足以發生上述電離效應,被稱為「非電離異塵餘生」。手機、微波爐、廣播、雷達、無線耳機等設備產生的「射頻異塵餘生」,及可見光、紅外線的異塵餘生,都屬於這一類。

煲過電話粥的人應該有體會,連續長時間用手機聽筒通話會覺得耳朵發熱,這就是非電離異塵餘生造成的「熱效應」。


和可以致癌的電離異塵餘生相比,大量非電離異塵餘生主要是造成「熱效應」,好比吹風機、浴霸等。煲過電話粥的人應該都有體會,連續長時間用手機聽筒通話會覺得耳朵發熱。這種熱效應是即時性的,只要不把人灼傷就是安全的,也不會產生「累積性傷害(如細胞癌變)」。即使非電離電磁波的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最多就是灼傷。因此,可見光、廣播信號、電視信號、手機信號這類能量極低的非電離異塵餘生,並不存在致癌危險性。

藍牙產品的異塵餘生輸出功率相當於手機的千分之一,這些異塵餘生中只有小部分被人體吸收。


手機需要和信號塔連接信號,而無線耳機只是短距離與智能手機連接,所以相比手機,無線耳機產生的異塵餘生影響更是小得多。由WHO、美國電子電器工程師學會等專家組成的小組進行過測試,檢測出藍牙產品的異塵餘生輸出功率僅為1毫瓦,相當於微波爐的百萬分之一,手機的千分之一,這些異塵餘生中也只有小部分被人體吸收。比起直接用手機接聽電話和使用傳統連線耳機,使用無線藍牙耳機對人體的射頻異塵餘生其實更少,小孩和孕婦均可放心使用。

手機需要和信號塔連接信號,無線耳機只是短距離與手機連接。相比手機,無線耳機的異塵餘生影響小得多。


美國癌症協會:射頻電磁波不致癌

2012年,WHO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探索手機異塵餘生是否致癌。13個國家的萬餘名受試者參與研究,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患者、2425例腦膜瘤患者、1121例聽神經瘤患者、109例腮腺惡性腫瘤患者以及7658個正常對照者。結論是:使用手機並未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權威機構發布過類似提示。

美國國會技術評核室(OTA):是否暴露在電磁波之下,對生物體的影響並無差異。

英國國家放射線防護委員會(NRPB):無線電波的強度不足以損傷人體DNA,也不會引起癌症。

美國南加州電力公司(SCE):通過對36221位電力員工的調查顯示,雖然他們比普通民眾接觸更多電磁波,但其白血病、腦瘤、癌症的罹患風險與普通民眾並無二致。

人們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夠接觸到由電場和磁場互動變化產生的電磁波


美國勞工部(DOL):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家電、電纜及顯示屏所釋放的極低頻電磁波會有害健康。

美國貝爾實驗室:即便各種基地台都處於最大功率時,基地台附近公眾所能到達的範圍內,其電磁波功率仍不到各種安全限值的1.5‰,因此公眾根本不必擔心。

美國國家研究評議會(NRC):沒有明顯可信的證據顯示基地台的電磁波會對周遭居民造成傷害,當地居民患癌比例、婦女生產率、嬰兒成長狀況、學習能力與其他地區相較並無明顯差異。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並未發現充分的證據表明射頻電磁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美國癌症協會(ACS):射頻電磁波不具備「直接破壞人體細胞內部DNA從而致癌」的能量。

手機等設備產生的「射頻異塵餘生」為非電離異塵餘生,能量極低,不存在致癌危險性。


動物實驗無法證明人體傷害

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做過如下實驗研究,雖然結論似乎是「有礙健康」,但距離人體實驗證明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而且,其實驗中的異塵餘生劑量太大、暴露時間太長,遠遠超過人類日常使用手機的頻率,遭到很多業界同仁的詬病和批評。

2018年3月26日~28日,美國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迎來了一個科學專家組,他們建議其轄下計劃之一——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調高手機射頻異塵餘生引發大鼠腫瘤的風險證據等級,其依據是總耗資2500萬美元分別針對大鼠和小鼠進行的實驗研究。大鼠是褐家鼠,小鼠是小家鼠,二者體型不同,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

實驗對大鼠進行暴露的SAR值為每千克體重1.5至6瓦特,小鼠為每千克體重2.5至10瓦特。SAR值是在手機輸出最大功率時給部門體重造成的異塵餘生值。歐盟的法定最高值標準為2瓦特/千克,美國標準為1.6瓦特/千克,由此可見大鼠暴露的最低射頻水準相當於美國標準的法定最高值。

實驗每隔10分鐘對這些實驗鼠進行射頻暴露,每天累計進行實驗9個小時以上。實驗為期2年,共有3000多隻實驗鼠參與。研究人員對每隻老鼠的50個組織都進行了病理分析,甚至對尚在母鼠子宮裡的幼鼠也進行了射頻暴露實驗和觀測。

美國做過手機異塵餘生對實驗鼠的健康影響實驗,結論似乎是「有礙健康」,但距離人體實驗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按照慣例,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將致病因果關係的證據確鑿程度分為「有確切證據」「有部分證據」「模稜兩可」和「無證據」等4個級別。研究人員建議,鑒於實驗結果,射頻異塵餘生導致雄性大鼠患上惡性神經鞘瘤,應由「有部分證據」調整為「有確切證據」;射頻異塵餘生導致雌性大鼠患惡性神經鞘瘤,由「無證據」調整為「模稜兩可」。惡性神經鞘瘤發生的部位是心臟周圍的神經組織。此外他們還建議,將異塵餘生導致雄性大鼠患神經膠質瘤(一種腦部腫瘤)和嗜絡細胞瘤(一種腎上腺腫瘤)的風險級別,調整為「有部分證據」。

研究人員還對多個非致癌性健康影響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射頻異塵餘生會破壞大鼠的腦細胞,而對於攝護腺和腦垂體的影響仍為「模稜兩可」,也就意味著並不清楚這些部位的腫瘤是否與射頻異塵餘生有關。研究還發現,射頻異塵餘生會造成新生大鼠及母鼠體重下降,尤其是在懷孕和哺乳期間暴露於大劑量的射頻異塵餘生中。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大鼠後來又都慢慢恢復了正常體重。至於小鼠,不管雌雄,在如此高強度的實驗中身體均無大礙。

在人體研究方面,法國、瑞典等國學者曾發布過「重度使用手機會引起某些癌症」之類的研究結論,學界主流認為,這些研究結果儘管令人擔憂,卻並不能真正建立手機與癌症之間的必然聯繫。首先,這些研究有的是根據手機用戶的自行報告,未必客觀;其次,研究中的手機有很多是20多年前的產品,與當下人們使用的手機無法同日而語;最後,癌症的形成、發展往往需要數十年時間,而實驗僅分析了5至20年的數據。

美加州發布手機使用指南

學界尚無明確證據證明手機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不過,有些人還是希望減少手機射頻能量暴露,對此,美國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廳2018年發布了《手機使用指南》,為他們提供指導。該指南主要包括兩大原則。

第一是身體盡量遠離手機,比如,在通話時將手機遠離頭部。手機對頭部的異塵餘生主要是「近場異塵餘生」,當手機遠離頭部30厘米以上時,對頭部的射頻異塵餘生將大大衰減。最好使用耳機,藍牙或有線耳機都可以大大減少異塵餘生;用發送信息代替通話;下載或發送大文件時將手機遠離身體;手機放在背包、手提包或錢包裡,不要放在貼身衣服口袋裡,因為即使不使用,手機也會發射射頻信號,除非關機或調整為飛行模式。

第二是盡量避免在手機釋放高水準射頻能量時使用:比如當信號微弱時,為保持信號連接,手機會發射更多射頻;乘坐高速行駛的汽車或火車時,為了從一個手機信號基地台轉到下一個基地台,手機會以更強的功率工作。用手機看視頻或聽音樂時,最好先將文件下載完畢,然後調成飛行模式,再進行觀看或收聽。

手機需要和信號塔連接信號,無線耳機只是短距離與手機連接。相比手機,無線耳機的異塵餘生影響小得多。

此外,該機構還提醒,睡覺時盡量將手機放置在距離身體幾英尺(1英尺約30厘米)以外的地方,除非關機或調為飛行模式;無線耳機不用的時候盡量不要一直戴著,因為耳機只要處於開啟狀態就會發射微量的射頻能量;不要使用「異塵餘生防護服」或者其他聲稱可以屏蔽手機射頻異塵餘生、電磁波的產品,因為這些產品會干擾手機信號,可能會迫使手機發射更強的射頻能量,人反而可能受到更多的射頻異塵餘生。

長期戴耳機或致「未老先聾」

藍牙耳機的射頻異塵餘生很小,與其擔心射頻異塵餘生過量,還不如注意如何正確使用耳機,以免影響聽力健康。

美國《消費者報告》稱,如果是在安靜的環境中聽音樂,耳機的類型或許沒那麼重要,當然,如果在很吵的地方,使用降噪耳機(包括入耳式與頭戴式),可減少外部噪音滲入耳中,這可能是保護聽力相對合適的辦法。

據世衛組織的數據,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12~35歲)因收聽音頻設備音量過大而面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傷。不少年輕人每天長時間戴耳機,可能面臨「未老先聾」。

耳機使用時間過長,不管是通話還是聽音樂,耳膜與耳機振動片的距離太近,聲波傳導的範圍小而集中,對耳膜聽覺神經的刺激比較大,容易引起頭暈、耳鳴、聽力減弱或重聽等,連續數小時乃至數十小時使用還可能引起突發耳聾。此外,耳機的耳塞對耳道會產生慢性刺激,引起炎症。很多人有在道路上邊走邊聽耳機的習慣,從交通安全形度看,也並不可取。

世衛組織提出,安全的聽力取決於聲音的強度、時長和頻率,暴露在85分貝以上8小時或100分貝以上15分鐘,都是不安全的。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曾報導,目前還沒有針對耳機聽力損傷的具體研究,但可以確定的是,耳機音量調至85分貝以下比較安全。

本刊原創,轉載請聯繫《環境與生活》雜誌。

責編:葉曉婷/[email protected]

網編:崔悅/[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