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法的筆法,這一次給您講清楚

眾所周知,一直存在著各種行業的家族秘技的內部傳授現象,中醫是如此,造紙造墨是如此,而尤以武術最為典型——今天的武術名門正派依然如此(不是散打之類)。

要想成為一代武林宗師,極少數如張三豐這類人除外,大多數武林高手都是在獲得武術秘笈後修煉而成。結果到了唐代末期由於戰亂等原因,按照蘇東坡的說法,也即顏真卿、柳公權後失傳了,於是,秘笈不見,書道中落呢?

筆法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它是基本功,就如同廚師的刀工一樣,好壞與否,高下立判。

那麽,什麽是用筆呢?

用筆包括了下筆、行筆和收筆,這就要求充分利用筆毫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功能,使運鋒鋪毫首尾完善,氣勢流暢,筆力豐盈,使筆毫在順逆相交,疾澀相顧,輕重相間的情況下運行,這就是用筆。

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一定時期(甚至長時期)的反覆練習,而且要勤於思考,分析運鋒鋪毫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即不同的用筆方法下,點畫線條所產生的形態,從中找出一些藝術規律。

我們常見有些人寫字的時間不算很短,有的甚至有好幾年了,看其字結構尚可,那是因為長時間的習寫變得熟練了,但分析其點畫線條卻很少有幾筆是符合要求的,不是偏鋒,就是敗筆。

其原因就是沒有理解和掌握用筆的藝術規律。唯其如此,趙孟頫才說“用筆千古不易”。

用筆,在整個書法藝術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很複雜的,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一書中曾說:“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

總之,作字之法,先使腕靈筆活,凌空取勢,沈著痛快,淋漓酣暢,純任自然,不可思議。

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此說較生動地介紹了用筆過程中的變化及要領。

現將用筆之法具體歸納如下:

中鋒、偏鋒

中鋒又稱正鋒。沈尹默先生曾把筆法說為“無非是'筆筆中鋒’而已”。

雖強調得過頭了點,但也更說明了中鋒的重要性,此是書法入門關鍵的一步。

中鋒是在筆毫的正中,作書時將筆的正中之鋒保持在筆畫的中間,就能使點畫圓滿遒勁。

這是因為筆在點畫中間運行時,墨水順筆尖均勻地自兩面滲開,達於四面,點畫就沒有上輕下重或左輕右重等缺點,這樣的線條就帶有豐潤圓勁,富有立體感的特點,這就從根本上符合書法的藝術要求。

所以,中鋒之法乃是書法的最基本筆法,為歷代書法家所注重。

”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說:“得筆,則雖細如須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

可見中鋒用筆是寫好點畫線條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初學者在起步時就要明確地認識這一點,並貫徹到實踐中去。

偏鋒又稱側鋒,就是用筆時將筆偏於一側,中鋒也偏到筆畫的一邊,所以寫出的點畫一邊光一邊毛,一邊濃一邊枯,常呈鋸齒形。

這在初學書法者中是常見的,而這正是初學者之大忌。

一開始學用偏鋒寫字,今後則很難寫好字,更難入門。因為對於初學者來講偏鋒是病態形的線條點畫,不能發揮運筆的藝術功能。

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麽,對偏鋒是否全盤否定呢?在學習書法有了相當基礎之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正確掌握了中鋒運筆的前提下,在書法作品中偶爾用一、二筆偏鋒,可以增加筆畫的生動性。

我們在王羲之、張旭、蘇東坡、米芾、文征明、趙之謙等書法家的作品中也時常發現。但初學者切勿盲目地亂用此筆法。

藏鋒、露鋒

藏鋒,具體地講就是藏頭護尾。即把筆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直接外露出來。藏頭,就是指起筆,要“橫畫直下,直畫橫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護尾,就是指收筆要“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把筆鋒最後護起來。

藏鋒的筆畫給人以含蓄沉著,渾厚凝重之感。蔡邕曾在《九勢》中說:“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具體地講,藏頭是將筆尖逆落紙上,鋒藏而行。

護尾是將筆毫回收鋒尖,只有這樣,筆力才傾注字中。另外,藏鋒還有二個作用,一是使筆毫鋪開以利運筆。

如果不是通過藏鋒調正筆鋒,那麽筆鋒就會絞作一團,無法鋪展運動。二是使筆鋒通過一折而取得動勢,即蓄滿筆力後在運毫,其原理就象踢足球時腳先要縮一縮,然後在踢出。

打康樂球時槍棒先要縮一縮,再打出去一樣,是符合力學原理的。

露鋒,又稱出鋒,即不回收掩藏,這大多是用在一筆之末,指露出筆鋒的收筆動作。寫字時應以藏鋒為主,露鋒為輔。

主要筆畫用藏鋒時,副筆可用露鋒。藏鋒中顯示筆力骨氣,露鋒時要豐實遒勁。用露鋒的字有生動活潑,挺拔瀟灑之感,特別是行草中用的較多。

因此,前人說“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但初學者切勿亂用出鋒,因多用了出鋒,就會顯得拋筋露骨,單薄枯弱。

所以,初學者還是要在認真掌握藏鋒的基礎上在學露鋒。

逆鋒、順鋒

逆鋒,就是落筆的筆鋒朝運行相反的方向入紙,藏鋒就是運用逆鋒寫出的。如寫橫畫,原來應是順著筆畫向右而寫,但用逆鋒就是先向左運筆,然後在往右行。

而到結尾收筆時,也是違反右行的方向,向左邊收筆。又如寫豎畫,原來應是自上而下,即落筆後筆鋒就應直下,而採用逆鋒後就先由下朝上,然後在回鋒到上繼而向下。

此種方法把筆鋒痕跡裹藏在裡面,使筆畫有含蓄、飽滿感,同時也為落筆後的行筆鋪毫作好準備。

而露鋒起筆,順筆鋒前進,不再折回,或一筆畫的最後末端不作回鋒,而是順逆直出,就是順鋒,順鋒有種飄逸流暢感。

但順鋒不可露得太長,這樣就會產生輕飄油滑感,要注意分寸。從某種意義上講,順鋒、逆鋒是露鋒、藏鋒的具體表現。

方筆與圓筆是筆畫的二種不同形態,一般來講以有棱角者為方筆,無棱角者為圓筆。

方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頓筆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給人以剛健挺拔、方正嚴謹之感,魏碑大多用此方法形成棱角分明,鋒穎犀利的點畫線條。

此外如歐陽詢、柳公權的楷書中,特別是在筆畫的轉折處也常用此方法。

圓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提筆圓轉”的方法形成圓潤之勢,使之不露筋骨,內含渾厚遒勁,即“轉以成圓”。

初學者注意學方筆時,切勿將點畫寫得象刀切似的方整,這樣就會變得僵硬。而學圓筆時,切勿將點畫寫得象鵝卵石似的光滑,這樣就會變得油滑。

要了解方筆與圓筆是不同的用筆方法所產生的形式。

另外,初學者也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方筆、圓筆在一種字體中沒有絕對的區分,既不可能絕對的方筆,也不可能絕對的圓筆,而是以誰為主。

如顏真卿的楷書《勤禮碑》以圓筆為主,但偶爾也用方筆。歐陽詢的楷書《九成宮》以方筆為主,但有時也用圓筆。

學會使用方筆、圓筆的運筆之法,先要對藏鋒、露鋒有較好的掌握,同時要充分運用腕的轉動,因為無論是方筆的折,還是圓筆的轉都是依靠腕來帶動,切勿用手指撥與挑。

方筆與圓筆是書法線條的基本表現形態,所以初學者要認真學好,打好這個根底後,今後就可根據字姿和字形的不同而交錯運用,使字的點畫線條,形體構造生動多姿,富有藝術趣味。

但是要注意有機而自然地運用,即要協調,不要機械呆板地生搬硬套。

運筆方向

運筆的方向與五指執筆法密切相關,執筆中的壓、鉤、格、抵等就控制著左右縱橫和最後進退的運動。

筆的縱向運鋒,就是指筆鋒與紙面成垂直的關係,所有提筆、蹲筆、頓筆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運動。

筆的橫向運動,是各種橫向的延伸運筆,表現在用筆上就有搶筆、行筆、挫筆、衄筆、翻筆、絞筆等。

概括地講筆的縱向運動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輕重相宜,筆的橫向運動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細變化。

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

用筆技法

書法中的線條點畫都有不同的姿態和形式,要準確而生動地書寫出這些線條點畫,就要依靠相應的用筆技法。

即把整個運筆過程分解為一個個不同的動作,只有這樣才能萬毫齊力,點畫優美,線條豐滿。

提筆,筆鋒在書寫點畫時不可能一樣粗細,當點畫要求變細時毛筆就要提起。因此,提與頓是相對而言的,互為依存的。

提筆大多用於橫畫的中間及字的轉折連接處、露鋒出鋒時。即前人所說:“密處險處用提”。注意提不要過虛、過細。

頓筆,線條點畫要求變粗變特出時,用力下按,所謂“力透紙背者為頓”。字的收筆處或轉折處常用頓筆,其頓的力度大於“蹲筆”與“駐筆”。

在書寫過程中提與頓時常交錯使用,有時提在前、頓在後,有時是先頓後提,所以要注意協調性,提按頓筆在行草中互動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於提與頓的互動使用才形成了點畫線條的輕重粗細變化。

而在楷書中,提頓表現是很明顯的,如一橫與一豎就是兩頭都用提頓法。頓筆用的好,可使點畫堅實有力,筆力充盈,但不要頓的太重,形成墨團。

蹲筆,運筆方法象頓筆,但按下力度可輕些。

在點畫的輕重粗細之間有一個過渡性的動作,即是用蹲筆法,所以唐·張懷灌在用筆中說蹲筆是:“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

蹲筆和頓筆常用於筆畫的轉換過渡處。因此,起著調節換筆的作用。

駐筆,用筆力量小於“頓”與“蹲”。是用於上一個運筆動作結束,下一個運筆動作開始,為時很短的轉換間隙,即“稍停”,力到紙面即可。

這樣駐筆一下,是為了準備下個筆勢的開展。如橫劃的起筆、收筆之前都要頓,在頓之前先要稍停駐一下筆,然後再鋪毫按頓。其它如轉折處頓筆前,捺筆頓筆出捺前都要駐筆,以蓄勢為頓筆作先導。

清·蔣和曾說:“駐,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疾不得,住不得,遲澀審顧則為駐”。

衄筆,即是運筆時既下行又往上,在寫鉤和點時,原來頓筆後挫鋒下行的筆,突然地又逆轉而上,即為衄筆。

由於衄筆取逆勢,增加了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充實加強了筆力,使點畫線條更加蒼勁。

如顏真卿的楷書多“鵝頭鉤”,就是把鉤衄回到一個鵝頭形的勢態後,再出鉤。

挫筆,就是運筆時突然停住,以改變方向的筆勢,大都是在轉角處,先頓筆,然後把筆略提起,使筆鋒轉動,從而變換方向。

可見挫筆就是頓筆後又有一個微小位置移動,使筆法表現的更加完美,以彌補頓按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如寫鉤或轉折處,頓按完筆後還不足完成筆姿,這時把筆鋒微微提起挫動一下,既可作調整,又可作轉換筆勢以利於行筆。注意挫鋒要有分寸,過分則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現筆姿和轉換運筆。

搶筆,是指提筆入紙時,空中先落筆起勢,或提筆離紙時在空中的回力動作。

搶筆與折筆有相似之處,但折筆速度慢,而搶筆是快速的瞬間動作。

如寫橫時,一般在起筆處先豎下再折筆向上,即橫畫直落筆,向右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內折線,而採用搶筆時,即可臨空作成這一折筆動作,而後迅速落紙,即“虛搶”。

寫行草時,行筆較快,運轉幅度增大,就可用搶筆起筆或收筆。

轉筆,有二層含義,一是與“折筆”相對而言,圓筆多用之。即寫字運筆時左右圓轉運行,在點畫中行動時,是一線連續又略帶停頓,連斷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

所以,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這樣運筆寫出的線條點畫渾而厚實。

二是指字轉運站角屈折之處,用圓轉法寫之成圓勢。注意圓轉的時候,運筆不要太慢,形成臃腫之病。

折筆,是對“轉筆”而言,方筆多用此法。折筆時筆鋒從陽面翻向陰面,即“方筆用翻”,從而顯出棱角方正,以折筆這一動作來帶出方勢。折筆的速度要比轉筆快些,這樣才形成方勁剛健,痛快遒勁之勢。

用筆提要

以上所說的一些用筆技法,作為初學者來講要反覆學習,深入領會才能掌握,因此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即不能在短期將用筆技法全部熟練掌握,而是需要相應的一個階段,有時往往方法理解了,但寫時表現不出,運筆不能得心應手,這是由於缺少基本功的原因。

作為初學,提、頓、轉、折這四中筆法應力求掌握,要下些苦功,因為這四個運筆技法直接關係到點畫線條的成形,所以要努力闖過這一關。

用筆是重要的“書法元素”,而用筆的要求嚴格而複雜,但只要認真思考,其中還是有規律可尋的。現提要如下:

堅持中鋒 畫中有線

有些初學者在寫第一、二筆時尚能堅持中鋒,但以後筆畫就容易出現偏鋒,因為第三、四甚至八、九筆後,運動的提按起伏變化多了,就難以控制再中鋒運行,而是將筆鋒偏離一邊,產生了用筆上的混亂,出現了許多敗筆。

這就需要用筆的基本功扎實,認真學習各種用筆技法,如提按頓挫,方筆圓筆等。

同時每寫一筆時都要交代清楚,切勿拖泥帶水,即通過不斷地運筆來使筆鋒始終居於點畫線條的中間,做到“畫中有線”,使筆畫線條圓渾扎實,生動有力,而不是枯瘦扁平的。

分解點畫 循序漸進

點畫有八種基本形態,即點、橫、撇、捺、鉤、挑、豎、折,而這些點畫又有各自不同的書寫要求與表現形態。

初學者應逐個掌握,即把這八種基本筆畫分解為二個一組或三個一組的單元,重點突破,逐步掌握,這樣學習效果比較好。

具體地講就是一個時期專學一點一畫,下個時期再專學豎、撇,漸次掌握,這樣抓住個別,容易入門。

而有些初學者卻八種基本點畫一起寫,往往顧此失彼,寫來寫去,八個基本點畫一個也未寫好,不符合要求,這樣欲速則不達。

還不如分解點畫,循序漸進為好。

寧慢勿快  切勿多描

運筆時要慢些,特別是初學者更要筆筆認真,緩慢行筆,不要一筆帶過,只求速度,不講效果。

因為,運筆慢些可以使筆畫寫的特別完美,而不是草率了事。有些初學者為了追求所謂的氣勢,信筆疾書,粗野不堪,點畫破碎,如前人所說的是“惡劄”。

而且氣勢也並不全靠寫得快寫出的,這裡有運筆轉折,鋪毫收鋒及氣韻氣息之組合,不是初學者所能達到的。

同時,有些初學者看碑帖上的字體點畫寫得很優美,而自己寫時往往寫不象,於是就邊寫邊描,修修補補,只求形似,不求神似,這樣就養成了描改的壞習慣,嚴重影響自己的進步。

其實只要運筆方法對頭,就是一下子達不到點畫完美的程度也不要緊,只要堅持練習,就會熟能生巧,做到貌合神合。

內容源自書法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