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薪可達70萬,深圳招聘大學教師砸高薪

收入幾何,直擊“打工人”的靈魂。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又豈能光剩一腔情懷?

近日,深圳大學招聘教師的薪酬引發熱議,年薪可高至70萬,引來眾多名校畢業生參與競爭。

此次招聘,教師崗位實行預聘-長聘管理制度,這與傳統的編制管理制度不同。我國高校早已開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人事制度改革,最終目的就是要取消高校教師編制。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預聘-長聘管理制度改革會給高校青年教師的薪資帶來提高,“薪酬”換“穩定”的觀念,青年人包括高層次人才普遍能夠接受

高薪

“年薪38~70萬元/年;特別優秀的應聘者可直接入選學校‘3+1人才工程’項目,並享受15~20萬元/年的專門工作報酬。”深圳大學最近發布《深圳大學2021年招聘教師公告》。

深圳大學此次公開招聘教師150名,共有來自27個學院和部門的117個崗位。薪水誘人,招聘中有接近九成的畢業生來自A類雙一流或世界排名前100高校,不乏清北等頂級高校畢業生。

深圳大學給出的薪酬高麽?樊秀娣表示,70萬年薪在國內大學青年教師群體中屬於高水準

與近期招聘的幾所大學相比,深圳大學給青年教師的薪酬確實優渥。985高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行預聘製的博士(博士後)基礎年薪為15萬元,同在一線城市的首都經貿大學 “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支持計劃”年薪在30-50萬元(稅前)。

當然,樊秀娣指出,深圳地區總體收入偏高,大學吸引人才要和企業競爭,深圳企業對高層次理工人才開出的薪酬也不低,所以高校給到70萬年薪也是市場運作的考量結果。

今年是深圳特區40年,往昔的海邊漁村,已成為全國城市GDP總量“四大天王”。深圳所在的廣東省,2019年省份GDP位居全國第一

“支持深圳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指出。

深圳大學是深圳開辦的第一所大學,於1983年開學。上世紀90年代末高等學校管理調整,大量部屬高校下放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高低,決定地方能拿出多少經費供養大學,江蘇、廣東等一眾地方高校逆勢崛起。

深圳大學2018年的經費接近50億,985高校蘭州大學2018年的決算經費僅有40億。深圳一所地方高校的財力,令不少部屬高校望塵莫及。

編制

深圳大學本年度招聘的教師崗位實行預聘-長聘管理制度,要求應聘者35歲以下,學校急需引進或特別優秀的應聘者可適當放寬年齡要求。

“預聘-長聘”新體制是相對編制管理的舊體制而言的,舊體制即人們常說的“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晉升路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1年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事業部門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新的事業部門管理體制,高校取消事業編

新體制將教師聘用分為預聘和長聘兩個階段。預聘可被看作一種長試用期,通常以3年為一個聘期,試用考查期最長可達兩個聘期共6年。若考查通過,則授予教師長聘終身教職。若考核不通過,則予以解聘或退出長聘序列。

比如南京大學規定,特定崗位新進教師聘期3年,3年後未評上副高自動解聘。中南大學要求,新進教師工作期為2年,表現優良可續聘3年,期滿未能晉升副教授,自行終止聘用關係。

這種特徵被形象地稱為“非升即走”,意思是通過長聘考核如同飛升,不通過則趕緊卷鋪蓋走人。高風險高回報,高校一般採用年薪製,在待遇上進行補償,這對青年教師是動力也是壓力。

預聘-長聘制度目前在國內高校已較為普遍,除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外,不少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如深圳大學也已實行或在部分院系實行。

樊秀娣指出,預聘-長聘制度是國內高教管理趨勢,國外實施得更早。加之現在高層次人才數量不斷增加,在求職、就業時也只能接受這個現實。另外,沒有編制但薪酬較好、環境相對寬鬆的工作,高層次人才也能接受。

深圳大學的薪酬引發熱議,一定程度上源於我國35周歲左右的高校青年教師收入水準普遍偏低。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大學教師生存狀況研究顯示,83%的大學教師對工資收入不滿意。

對大學教師而言,早年懸梁刺股,從重點中學到名牌大學一路讀碩讀博,並通過高校教師崗位遴選最終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無奈發現,高學歷並不等於高工資,也是起早貪黑的打工人。

流動

這場自上而下的去編制改革,意在盤活高校教師流動的市場機制

今年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於深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人事管理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涵蓋諸多重量級新政。

其一,取消對大專院校年初統一下達增人計劃的管理模式。這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個將擬定增人計劃的權力下放到學校層面的文件,意味著學校每年招聘多少人新增設多少崗位,由學校全權負責,國家隻保有監督權。

如若全國推行,高校越發兩級分化,財政實力雄厚的東部沿海高校可使勁招人,而中西部高校乏人問津。以前還有編制加以平衡,如今沒了穩定那就看高薪,人往高處走。

在近年人才爭奪戰中,深圳砸錢多出力猛。根據軟科統計的中國各高校2020年“傑青”當選數,來自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是引進“傑青”數量最多的高校,多達22名。深圳大學也不少,達9名

其二,對具有正高級職稱或具有博士學歷的高層次人才,其流動可不受流向限制。如此學術大佬沒了編制的束縛,可以更自由地流動。

樊秀娣認為,促進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健康快速發展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問題,“人往高處走”只是問題之一。

短時期內薪酬對人才走向可能影響較大,但市場會做出理性平衡。高層次人才湧向發達地區,競爭激烈,自然會有人願意往其他地方走。

樊秀娣指出,人創造環境,環境也造就人。中西部地區只要工作氛圍和環境好,同樣可以湧現大量優秀人才。要鼓勵中西部高校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優勢吸引人才,國家也要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制定資金資源投入的托底、保底政策。

在薪酬待遇上,經濟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師資隊伍培養構成挑戰。不過,即使沒有其他高校挖牆腳,其他高薪行業也會搶走教育人才。

薪酬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才的走向,畢竟光靠教育情懷留不住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