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暴露出張藝謀三觀有問題?

張藝謀攜《影》正式歸來,少的是好大喜功的商業氣息,多的是藝術形式感。

這一次張藝謀拋棄了慣用的高飽和度色彩,改用中國古典的黑白水墨色來傳情達意。不僅如此,更融陰陽太極於一體,陰陽調和,處處彰顯出中國傳統道學的陰陽平衡之哲學。

但《影》的重點不在於此。

可能是從《英雄》開始,對張藝謀的批評聲音中就不斷地夾雜著“崇拜強權”的字眼。及到《影》,這樣的聲音常常能見在張藝謀的評論中。

《英雄》

張藝謀到底是不是“崇拜強權”?如果不是,又該如何看待《影》中出現的陰謀形態?

01

張藝謀到底是不是崇拜強權

第五代導演是從傷痕中走出來的導演,天生就帶著大歷史反思的基因。而張藝謀,更是如此。

從《大紅燈籠高高掛》開始,他不斷地通過作品去傳遞出一種階級壓迫感,以此去反思社會,反思歷史。

無論是《菊豆》的染坊老闆還是《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黑幫老大,甚至於《活著》,我們發現張藝謀的電影中,男性掌權者無疑都扮演著反面角色。

《菊豆》中菊豆每晚都被變態丈夫SM

以張藝謀的作品來看,染坊老闆的SM情結、黑幫老大的控制欲,乃至於《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那一聲“封燈”,這些男性角色中都帶有不可忽視的強權色彩

這些角色,共同傳遞出的是張藝謀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甚至於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依然有體現。其文學底本《雷雨》就是一部解讀封建家庭傳統價值觀念的傑作,並且展現的是該種觀念對個性的摧殘。

《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周潤發的皇帝被化作“皇權”的象徵

而《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更是將這種家庭控制權上升為“皇權”,由此,對封建家庭等級觀念的抨擊,也就上升成了對“皇權至高無上”的質疑。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藝謀就不大可能拍出一部崇拜強權的電影。

《影》的視聽語言不同於其他電影,並不是一部帶入性很強的電影。它以極致的風格,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營造出的是一種上帝視角。你不用跟著主角的情緒去波動,你要看的是導演給你的東西。

演員的動作幅度都很大,場景搭建也有強烈的形式感,每一個細節滲透著舞台劇的特徵,而這種舞台劇就是要觀眾從故事中抽離出來,以上帝視角去審視所有,給出答案。

既然抽離出來了,張藝謀的態度在何處?

答案就在色彩布光上。

他很取巧的選擇了“黑與白”作為底色和塑造人物時候精巧的布光。

張藝謀從來都不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導演,他最擅長的還是色彩。所以從色彩來看張藝謀的作品,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影》中大量昏暗的場景、而且是運用了低對比度的黑色色調,傳遞出的是一種壓抑得透不過氣來的情緒。權謀本身即是令人感覺壓抑的,這便是張藝謀對於強權的態度所在。

而他最喜歡的紅色,則以血液的形態出現。這裡的紅色不再是《紅高粱》中生命力的象徵,而變成了對強權的揭露。

電影的布光也呈現出導演明確的態度。

都督囚於鬥室之中,用光特點十分明顯,攝影機永遠是自上而下俯拍,而陰影永遠擋住都督的臉。這種光線通常被用來塑造陰暗人格,傳遞出的是導演對人物的基本態度。

居室的布光依然是十分講究,小艾坐在一側,境州坐在另一側。兩個人之間傳遞的是壓抑的情欲,最後走上了床榻。

小艾臉上的布光是半陰半陽,呼應了角色身上壓抑的欲望。導演所要表現的,更像是權謀對局中人的改變與摧殘。

觀眾抽離出來之後,以色彩和布光去完成導演的態度表達,這傳遞出的是一種感覺,而不是白紙黑字的言論。但觀眾對色彩的感知不同,這就導致有時會曲解張藝謀的表達。

02

如何去解讀《影》中的權謀元素?

私以為,越接近於真實的展現,越有震撼的力量。

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大地上諸國就戰亂不斷。《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就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美人計”、“偷天換日”的典故。

“用典”是中國藝術創作的傳統技巧。張藝謀在此處的用典,可謂是煞費苦心。在“美人計”中,犧牲者是被物化的女人

而《影》中“美人計”的受害者是具有反抗意識的公主,這就帶出了張藝謀對強權的態度,始終沒有停止過反抗。

而在這種反抗中,又有鬼谷子的“縱橫之術”,本意是聯合多方一起對付其中一方,其核心在於“聯合”。

電影裡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簡單地說就是不斷“合縱”的過程。整部電影的多處轉折,都體現出這種“合縱”的要義。子虞聯合將軍實現目的,其意在於通過利益交換達成聯合在王的身邊布下一個棋子。

王與境州的聯合又在於對子虞實施製衡,這更是“合縱”所達到的目的。

張藝謀對於典籍的熟稔,讓他能夠隨時信手拈來,同時又抽離在外,運用上帝視角去觀察歷史,一任觀眾給出答案。

在這樣的歷史下,境州這個人物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帶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此時的他壓抑著對小艾的欲望,去完成人物。

第二階段是轉變,經歷了一連串事件之後,心理層面層層更新。第三階段,徹底魔化,影子取代真身。

三個層面,逐層遞進,是一個人在權謀中的墮落過程,這種成長是撕裂式的。或許,境州眼中的怒火,正是走過那個年代的張藝謀曾經深刻感受到的東西。

表現歷史傷痕向來是第五代導演的重要標記。不去談張藝謀作品中慣有的大開大合,即使是在今天,身為第五代的張藝謀,依然還帶著那種反思的情緒。

這是張藝謀的三觀,從《大紅燈籠高高掛》開始,從未改變過。

福利

小說《荊州殺》限量抽獎!

張藝謀作品《影》創作靈感源自《荊州殺》

由著名作家、金牌編劇朱蘇進執筆演繹

盛世肯特獨家策劃出品

參與方式:

在下方評論區發表對本文的觀點:你認為張藝謀三觀到底有沒有問題?並說出合適的理由。我們將篩選出三條高品質留言送出原著小說一本!

獲獎名單公布時間:

10月09日

名額:

3個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銳影Vanguard編輯 |致遠君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