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學生也要畢業論文答辯?看看這所學校怎麽做

【寫在前面】

“抖音及類似小視頻的利與弊”“家有‘二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小學生是否有必要花時間上課外班”“網絡遊戲對小學生的影響”……

這些話題都是小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題目,5月上旬,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三小學萬柳校區和紅山校區六年級的小學生們,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場“大考”,800多名畢業生攜歷經5個月研究出的成果一一194份畢業論文,接受了“導師們”的現場答辯。

不僅如此,家長們通過直播的方式可以看到23個會場內,孩子們進行論文答辯的表現情況,這次直播引來了3萬多人的圍觀。

論文主題廣泛

專業導師團隊掌舵

194份論文共包含了9大類別,比如健康生活類、信息技術類、藝術類、生物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語言文學類、歷史文化類、數學科學類、學校生活類等。

學生們的論文關注到的主題和問題廣泛,上至國家大事、社會問題,比如中美貿易戰、大國崛起、國足為什麽進不了世界杯、現代支付方式調查和未來發展;下至家庭、學校和身邊的事,比如二孩、課外班、網絡遊戲、追星等問題。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每一個答辯的現場均有4位以上的“導師”坐陣,導師們的名字、所學專業、部門職務清晰明了,比如有清華大學中文系、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北京大學工學院等背景,當然不少導師的另一個身份是學生家長。

導師們的問題也是直截了當,並不因為台上是小學生而網開一面,而是直指論文痛點、難點、要點,有的問題還需要學生經過思考才能回答,台上不少孩子們表現得很淡定,一一接招、毫不怯場。

一問一答也堪稱現場的重要看點了,導師們感受到了小學生獨特的思考問題視角。小學生們也在回答問題中反思論文需要改進的地方。

畢業論文項目的負責人張燕青主任介紹,每篇論文的項目小組從成立團隊,確立項目主體到收集資料、查閱資料、製作調查問卷、對比分析、研究討論,到最後完成畢業論文,經過了5個月打磨。

在畢業論文的研究過程中,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導師。不但由老師、家長擔任導師,校長等管理層也會受邀擔任孩子們的導師。學生們通常要分工合作,製作調查問卷、訪談採訪、實驗研究,有的小組還專門研究了自己學校的課程設置。

對於很多專業領域的研究,老師們還會邀請校外的專家,為學生進行專業指導,早在畢業項目發布時,老師就發布了畢業論文的選題原則——“小、近、實”,引導孩子們更貼近真實,研究生活中的小事。經過4年的畢業論文實踐,今年這屆小學生的論文多了很多對身邊實際問題的研究。

00後網絡原住民

12.3%關注電子產品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小學生們是電子產品的原住民。本刊記者統計發現,194份論文中大約有24份論文與網絡遊戲、手機等內容相關。

比如網絡遊戲對小學生的影響、小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研究與調查、手機的利與弊等內容,這方面的內容佔比達到了整體論文數量的12.3%

網絡調查顯示,小學生群體最流行的是抖音等小視頻軟體,194篇論文的標題可以側面印證這一點,其中有3篇涉及抖音這個話題。

身為網絡原住民的“00後”們,深受網絡時代的影響和浸染,小學生們還關注二維碼原理、支付寶、微信紅包等話題。

《小學生手遊充值情況研究》的論文,分析了當前手機遊戲對小學生的影響,並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小學生的手機普及率,以及在手遊方面的真實充值現狀,同時也調查了父母對孩子在手機遊戲方面充值的了解程度。

參與這項研究的六年級(12)班的彭子翔、陳嗣源、劉成康、岐鑫橋、萬宸翎同學,一共收集了252份問卷,其中4~6年級學生的問卷108份,因考慮低年級學生大部分在父母的監管範圍內,而高年級學生處於第一個叛逆階段,自主意識比較強,最終本次調查結果僅對108份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問卷進行分析。

最終得出的分析結論顯示,男生手遊消費84%在每年200元以下;女生手遊消費100%在每年500元以上,說明雖然女生玩手遊的比例低於男生,但是一旦迷戀在充值方面會比男生更沒有自控力。

《論手機對小學生的利與弊》一文,通過問卷網調查了4~6年級的243名學生,發現目前95%的學生都在使用手機,從使用頻率來看,28%的小學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機;過半數同學平均使用手機時間在30分鐘以內;

從使用手機的內容來看,70%的小學生用手機查找學習資料,同時46%的小學生用手機來打遊戲,44%的小學生用手機使用微信;54%的小學生認為手機對自己的影響弊大於利。

隨著國家鼓勵生二孩政策的放開,有2份以上的論文研究對象與二孩有關。《家有“二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調查發現,雖然大家普遍讚成父母要“二寶”,但是,超過半數的孩子認為和“二寶”發生矛盾時,父母會偏袒“二寶”,有時會讓自己很受傷。

他們建議:不要經常對大寶發火,要調動“大寶”的優越感和責任感,當好老大。

看到這些豐富的調查,作為評委、家長一定是驚訝萬分。不過,這些論文的背後卻凝結著孩子們成長的歷程,有的因為論文題目觀點不同而吵架、有的為了完成一次現場問卷調查在地鐵站遭到冷遇、有的因為實驗失敗不得不從頭再來……

學校張燕青主任說,在論文打磨的過程中,她還時常發現孩子們做了很多調查、實驗,但是對結論不自信,害怕被笑話,不敢將自己的結論寫入論文,而是大量使用網上可查的精準性結論,“但是,恰恰是這些不成熟的數據,才最真實”。

參與過四屆畢業答辯的遲利敏老師是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也是北京海澱區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核心組員。

遲利敏說,孩子對科學精神的認知,克服困難的方法,比研究本身更有價值,經過四年歷練,孩子們的論文已經從過去追求 “大”,到如今聚焦到具體問題的過程,實現了群體性的提高。

— 完 —

作者:仲玉維

來源: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誠摯尋人

智能觀正在尋找全職及兼職編輯、運營,工作地點北京,可以不坐班。期待熱愛教育、熱愛人工智能、有熱情有才華的你加入我們!

相關細節,請在智能觀公眾號對話框回復:尋人。

想知道AI加教育領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領域更多的乾貨?

想了解更多專家的“智能觀”?

請前往:www.智能觀.com。

聲明

編譯文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行業新思想、新觀點及新動態,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智能觀觀點。

關於我們

我們關注AI+教育。致力於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識,以幫助每一位老師和我們的讀者不斷學習並提高技能。

我們努力讓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最佳質量,以滿足讀者的需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