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銘記,自強!奮進,必勝!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永遠無法忘記,82年前的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自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半個中國山河破碎。這些數字,我們不能忘記——

1937年7月29日,日軍佔據宛平城後留下的照片記錄。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

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

大半個中國被日軍踐踏,

930余座城市先後被佔。

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

1939年9月,日軍轟炸長沙,市區燃起大火。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

公然違反國際法,

大肆對中國軍民使用化學武器,

地域遍及18個省,

有準確記載的戰例就達2000多次,

造成數以萬計的軍民傷亡。

1939年3月,日軍進行生化作戰,施放毒氣瓦斯以及傳染病菌。在南昌作戰期間,日軍大量施放毒氣,以極不人道的方式造成中國軍民嚴重死傷。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1943年,日軍轟炸桂林,消防人員對轟炸後的火場進行滅火。

“七七事變”後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一寸山河一寸血,無數中華兒女不顧生死,為保衛河山浴血奮戰,這些人,我們不敢忘記——

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

仍用草根、樹皮和棉絮果腹,

孤身一人與日寇周旋,

直至最後英勇犧牲。

面對敵人步步緊逼英勇阻擊,

毀掉槍支,縱身跳崖。

為了中華民族的出路,

他們無所畏懼、寧死不屈。

在宜棗會戰中身中數槍,

仍臥地浴血督戰,

在49歲的年紀,壯烈殉國。

留下如此豪言壯語: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

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

有的人早已遠去,有的人漸入風燭殘年。當年浴血沙場的戰士,如今在世的已不足萬人。“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他們是戰鬥者,也是見證者。致敬他們,便是尊重歷史。

楊舒(下圖)作為一名坦克兵,

參加了緬北瓦魯斑之役,

在坦克上的炮彈、子彈用盡後,

與步兵一起繼續參戰,

在密林中擊斃了兩名日本侵略者。

2018年7月3日,

楊舒離世,享年97歲。

張積善(下圖)從(四川)西充應征入伍,

在一次運輸彈藥途中,

遭遇日機轟炸,

右手臂被一塊彈片擊中,

血流不止,手指終身殘疾。

他常說國難當頭,匹夫有責。

2017年4月24日,

張積善逝世,享年93歲。

面對日寇野蠻入侵,

陳廷儒(下圖)毅然參加新四軍遊擊隊,

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

親人因受牽連被敵人殘忍殺害。

他是2015年勝利日大閱兵上,

最年長的老兵。

2017年4月27日,

陳廷儒去世,享年104歲。

日軍佔領了(山東)牟平城,

即使兵力懸殊,

張玉華(下圖)和戰士們堅持頑強抵抗,

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在抗戰中,

張玉華三次身負重傷。

手被打穿,子彈穿過左腿,

腹部一直殘留著彈片。

2017年9月10日,

張玉華去世,享年101歲。

當戰場的硝煙散盡,當遭受的苦難成為追憶,當最後一批親歷者和見證者漸漸遠去,除了緬懷,我們還能做些什麽?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歷史,傳承著精神和氣魄。

他們百折不撓、視死如歸。

“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

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抗日將士與日軍戰鬥。

他們不畏艱險、奮力擔當。

“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

最後一口飯,做軍糧。”

1938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會、婦女救國會、青年救國會、抗日救國會、兒童團等抗日群眾組織紛紛成立。

我們銘記一切英雄、英烈,

弘揚他們的精神,

捍衛他們的事跡,

堅守他們的信仰。

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生效。

昨天你用生命捍衛我們,

今天我們用法律保護你。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也是最好的教科書。

抗戰14年,

中國人民用巨大犧牲換回正義。

如今硝煙散去,

但歷史的傷痕還在,

歷史的教訓還在!

宛平城彈痕累累的城牆

事實,不容否認;

英雄,不容玷汙。

任何人想要否認侵略歷史,

中國人民絕不答應!

因為珍愛和平,所以緬懷過去;

因為從未忘記,所以奮起圖強。

我國發展面臨複雜嚴峻的考驗。

“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

歷史,啟示道路和方向。

14年抗爭終獲勝利的歷史告訴我們,

唯有戰鬥,才能自救;

唯有不屈,才能自尊;

唯有奮發,才能自強。

以妥協求和平,和平亡;

以鬥爭求和平,和平存。

哪怕前路艱辛,但曙光永存。

只要中國人民團結一心,

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就沒有跨不過去的溝溝坎坎。

就在7月6日,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良渚古城,

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之城”。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絕,

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

靠的就是以創造、奮鬥、團結、夢想

為代表的偉大民族精神。

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

中國依舊在這兒!

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從歷史的坐標出發,

我們的奮鬥更有底氣,

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今日,每日!

來源: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

編輯:韓玉婷 李金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