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G時代來臨,AR行業期待新的機遇

記者 | 林北辰

“2021年,我們預計AR技術的產業鏈將形成千億市場” 商湯研究院院長、中國擴增實境聯盟理事長王曉剛說。

5G的助推、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背景下,中國擴增實境核心技術產業聯盟(China Augmented Reality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Alliance,簡稱CARA)在杭州成立,這是國內首個推動擴增實境技術標準化和研究的官方聯盟體系,浙江大學、OPPO、小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先臨三維、傳英信息、之江實驗室、中國移動研究院等39家企業和機構當選為理事會成員,聯盟成員近200家。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了。追溯其歷史, 1990年代波音公司研究員Tom Caudell首次提出了AR,代表一種實時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項技術最初應用於美國空軍研發的虛擬幫助系統。

AR進入大眾視野得益於Google Glass的問世。2012年,谷歌發布了一款"拓展現實"眼鏡,它具有和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還能上網、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因其頗具未來感的外型受到追捧。

谷歌在2015年停止了Goolge Glass的"探索者"項目,同年,微軟發布了Hololens全息眼鏡,帶來了AR消費應用的第二次爆發。

Hololens為頭戴式擴增實境裝置,融合了虛擬現實、擴增實境與全息技術,無需線纜連接、無需同步電腦或智能手機,並且面向消費者端,讓用戶在家中就能進入全虛世界,以周邊環境為載體進行全息體驗。微軟為Hololens定下了5年進入消費者市場的目標,不過2020年就在眼前,Hololens依然停留在企業級版本。

微軟HoloLens,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公司Magic Leap在2014年至2017年間四次融資總計18億8700萬美元的新聞也讓這個產業蒙上一層面紗。4年間Magic Leap沒有任何產品發布,直到2018年才推出了首款Magic Leap One開發者版本。

雖然消費級應用止步不前,AR技術本身已經滲入數字化產業,從上遊的設計、建模至終端的手機設備,擴增實境成為一種符合市場需求的基礎技術。

中國的AR發展鮮少進入聚光燈下。5G商用提振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信心,AR也名列其中。技術的掣肘、國外大公司的實力壓迫下,中國AR產業發展如何?對消費者來說,AR離生活應用究竟還有多少距離?

AR產業的長鏈條

AR並不意味著一項特定的技術。

CARA理事長王曉剛表示,聯盟所定義的AR是連接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橋梁,其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其一是感知部分,包括對三維場景的感知、定位和理解,其二是虛實融合,要把虛擬和現實融合起來,就涉及到怎麽製作虛擬內容,現實成像和現實融合的時候如何更加自然、更加一致;其三是人機互動。

AR產業三層次所涉及到的方面不僅是軟體和算法,還會涉及很多硬體及其載體、形式,其他支持這些硬體的模組、傳感器、芯片,甚至技術平台、內容應用的產生都包含進AR大生態的概念中。

先臨三維是首批加入CARA的企業之一,也是AR的上遊企業。2004年成立至今,先臨三維專注3D列印3D掃描和3D數字化,其授權專利超過300項,掃描儀的用途分布於工業、醫療領域,產品銷往全球。

先臨三維技術總監趙曉波表示,從3D列印到AR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2019年以來,先臨三維不斷收到內容製作公司的訂單,定製3D數據獲取工具,有些希望人體建模,有些希望對家具進行建模,有些是商品,共同點在於對高真實度模型的需求。

傳統的3D列印與普通印表機原理相同,通過3D印表機內的金屬、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列印材料”,層層疊加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為實物。而AR模組的3D列印可以被稱為“高精度3D數字列印”,通過自主軟硬體的協同完成3D模型,其優勢在於降低3D掃描設備的門檻和成本。

趙曉波還提到,這樣的進步離不開5G的加成。過去的3D掃描都是本地計算,5G讓計算過程得以放至雲端處理,這樣降低了硬體要求,節約成本——如果說本地計算的3D列印需要配備1萬元一台的筆電,其中對顯卡、CPU等配件有高昂的要求,那麽搭載了5G技術之後,這台筆電的價格可以降至3000元,就能達到同樣效果。

硬體廠商也是AR產業的重要一環。

根據王曉剛提供的數據,目前世界上已有14億台手機具備AR功能,例如拍照、直播特效、手機遊戲、以及對物體和人體的三維重建。爆款遊戲Pokemon Go正是AR和手遊結合的成功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OPPO也出現在首批CARA聯盟企業名單中。OPPO研究院美國研究所高級研究總監全書學透露,OPPO的目標是打造消費領域的“殺手級應用”。2018年OPPO聯合商湯科技推出開發者平台ARUnit,試圖做出一套完整的中國AR平台,其成效目前還不得而知。

此外,光學模組、SLAM、直播、語音互動也是AR產業相關的細分領域。王曉剛表示,正是由於產業零散、行業多樣化,AR全行業標準的建立和上下遊資源的聯動才顯得至關重要。

短板和機遇

缺少“殺手級”的消費應用是AR產業發展的掣肘。

一款消費級別的AR硬體需要SDK(開發者平台)、內容與終端三方的支持。以微軟、谷歌為例,HoloLens和Google Glass都配備了相應的開發者平台,研發內容的創業公司可以申請購買開發者版本,研發成功後與頭顯共同問世。

然而,中國的AR產業沒有巨頭背書,商湯、OPPO、華為分別推出了相應的AR開發平台,卻沒有一家能做到“一統天下”;即使底層技術完善,缺乏爆款應用、內容的匱乏則製約了AR產業的興起。在這背後,是評估、接口規範、內容質量未形成標準,沒有專業體系制定各層面布局。

浙江大學教授章國鋒認為,國內AR產業存在的問題在於核心技術總體相對薄弱,AR關鍵技術人才相對匱乏以及國內AR軟硬體公司體量偏小、相對零散;但客觀來說,國內AR已經有部分技術發展出色。

AR眼鏡的光學模組或許是其中之一。

在代表了消費電子趨勢的CES Asia 2019(亞洲消費電子展)上,據公開數據,超過半數的AR眼鏡展商都來自於中國國內,其中新版國產AR眼鏡FOV(鏡頭視角)超過了60度,重量低於100g,這兩個參數均優於於Hololens的52度FOV與Magic Leap One的150g自重。

CES Asia 2019上的AR眼鏡,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比起FOV和自重,環境感知、本地計算及人機互動都是決定AR眼鏡效果的更重要因素。在實際應用中,AR眼鏡也只是產業的終端消費品之一,平台和內容共同決定產品效果。

章國鋒表示,在AR的關鍵技術研發方面,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擅長的是基礎技術SLAM、三維重建和實時真實感繪製。而學術界和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學生到合作企業實習,通過接觸實際行業應用需求,針對性地展開技術突破的產學聯合手段,能夠為國內AR產業帶來更多機遇。

對於盈利能力,受訪的企業們均無法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對中小型AR企業來說,比起量產和消費級應用,開拓工業、教育等2B場景是現階段更為明智的做法。王曉剛認為,國內AR產業需要把上下遊的資源進行聯合、聚集,才能抗衡國外巨頭們的巨額投入。

5G商用帶來更快的網絡速度、更低的延遲與各行業的更多機會,也將AR產業的估值推上了新高度。人們的期待中,AR是全新的互動手段,變革傳統行業的表達方式,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