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科醫生談剖宮產:最怕聽到「這是我的權利」

「剖宮產的風險和創傷,要遠遠大於自然分娩。從醫生角度來說,我們絕不會選擇弊大於利的方式。」

醫院婦產科指示牌。新京報記者郭寶婷 攝

?本文約3664字,閱讀全文約需7分

10月12日,一段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醫生遭產婦家屬毆打的影片在網上引發了廣泛關注。

影片背後的故事是:44歲的產婦孫某因「停經37+2周,發現血壓升高7年」轉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院診斷結果為慢性高血壓合併妊娠,無明確剖宮產指征,可進行產房引產。

轉入該醫院8天后的9月22日,孫某仍在待產,已超出預產期。其丈夫鄭某擔心妻子身體,前後兩次詢問能否進行剖宮產手術。當晚值班的產科醫生赫英東給出答覆,產婦的條件可以自己生。因醫院拒絕給妻子做手術,鄭某對婦產科赫英東等三名醫生大打出手。其中,赫醫生被打到眼眶骨折、下頜骨骨裂。

影片傳出後,多數網友都表達了對暴力的憤怒。但同時,也有另一種聲音出現:難道產婦對自己的生產方式沒有選擇權嗎?

進行剖宮產到底是不是一項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有數據顯示,自1985年起,國際醫學界普遍認可的理想剖宮產比率是10%-15%。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15年發布聲明強調:「當符合剖宮產醫學指征時,剖宮產可以拯救生命。要確保向有需要的婦女提供剖宮產,而不是一味關注實現任何特定的剖宮產率。當它的實施沒有醫學上的必要性,會導致婦女和嬰兒面臨短期和長期的健康風險。」

醫學上對剖宮產有嚴格規定,只有出現胎位不正、胎兒缺氧、多胎妊娠、羊水過多、胎心異常、盆腔太小或產道狹窄等,宮內情況不容孕婦自然分娩、危及到產婦及胎兒安全的狀況,才是符合剖宮取胎的臨床指征。

新京報記者採訪到公立醫院的三位產科醫生,他們講述了各自的經歷,以及產婦們對生產方式的誤解。

以下是三位醫生的口述:

「剖宮產的風險和創傷,遠遠大於自然分娩」

婦產科首先是保證產婦安全的地方。做剖宮產要看指征,這是保證產婦安全最重要的條件。剖宮產的風險和創傷,要遠遠大於自然分娩。我從業20年,從醫生角度來說,我們絕不會選擇弊大於利的方式。

我們不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就給你剖了。孕期37周時,醫院會給產婦做一次適合生還是剖的分娩評估,每個人身體條件都不同,要分別分析。我們的出發點和底線就是安全。我們都會在前期就告訴產婦,生產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現在這一步鑒定說沒有剖宮產指征,最後結果不一定。產程還要往下走,可能會出現產程中的指征,比如胎心不好、產程停滯,就會變成需要剖宮產。往往這時候就有人誤解,「那你怎麼早不讓我剖?」我們也挺無奈的。

我遇到一個產婦,身體一切指標都符合順產要求。但臨產的時候她害怕,開始鬧情緒,滿地打滾,翻來覆去,哭著鬧著要求剖。這種狀態,我們想給她做檢查都做不了,連胎心都聽不了。事實上她的產程進展得很好。

這是她的第一胎,我們都想讓她生好。所有人都哄著她,安撫她。

我跟她說,「行,行,你不是有剖的想法嗎?咱們先去手術室」。我們推她進去的時候,悄悄把待產包準備好,助產士也來了。她宮口全開,靠自己的力氣順利產下寶寶。其實我們做事,都是有計劃的,不可能心裡沒數。

她生完孩子以後,特別感激,還和我們道歉,說不該胡鬧。有時候產婦的情緒確實控制不了,我們只能步步退讓,但退讓也是有底線的,那就是保證產婦的安全。

很多人沒意識到剖宮產的風險有多高,誤解太深,以為剖宮產手術就半小時的事,能有什麼問題。其實,即使技術再成熟,任何手術都有引發併發症的風險,不是醫生技術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個體差異帶來的。

現在更大的一個風險是做過剖宮產的產婦想生二胎。一個閉合的臟器,開了個口子再縫上,再生一個寶寶的風險非常大。二胎剛開放不久,這方面知識大眾懂得太少了。

從非孕期開始就要做評估:子宮能不能耐受宮縮,瘢痕情況、胎盤大小、年限間隔長短、第一胎是否有難產,還有最關鍵的,醫院是不是有隨時就地剖宮產的條件。以前做過剖宮的產婦還想生,當然也不是做不到,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我就遇到產婦第一胎自然分娩,很順利。第二胎按說問題也不大,可是我們發現她肚子裡長了個十幾公分大的肌瘤,跟孩子的頭一樣大,恰恰就在骨盆腔裡邊,讓孩子沒路可走了。所以即便她第一胎是生的,第二胎也只能剖。

在產科,我最抵觸的一句話就是,「這是我的權利」。我們不是要壓製女性的選擇權,我們只想要產婦安全。沒有安全,還談什麼權利呢?

「不可能為了達成指標,就拒絕做剖宮產」

我們醫院沒有順產率指標的限制。順產率會統計,但不可能為了達成指標拒絕給產婦做剖宮產。世界衛生組織前幾年有過要求,警戒線是15%,但實際是控制不了的。醫生沒有指標壓力,我們都是按指征,該剖就剖。

我們婦產科每個月的剖宮產的比率是20%多,經常浮動。有時候來的產婦都挺健康,剖宮產率就在21%,但也有超過30%的月份,趕上了而已。

北大第一醫院那個案例,應該是高危產婦轉會診的案例。造成高危妊娠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齡小於16歲或大於35歲、有過異常生育史,或者有胎位、羊水、骨盆等問題,以及心臟病、貧血等妊娠合併症。我們這裡的話,會組織專家會診,如果確定一名產婦是高危產婦,就會讓她轉移到資源最完備的北醫三院。

北大醫院的事情一出,有知名人士在網上發帖子說,自己老婆有哮喘,公立醫院肯定不給剖,所以特地去私立醫院生小孩。我對他這個說法完全不認可。每個產婦有什麼病、身體什麼條件、會不會影響生產,醫院都會做評估。還有人說,別下半年去醫院生,剖宮產的名額在上半年都用完了,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外界對婦產科的巨大誤解。

現在我們醫院裡的產婦,要求自然分娩的越來越多了,因為不少都想生二胎,有剖宮產的風險意識。不少地方醫院,隨隨便便就給產婦做剖宮產,產婦想生二胎的時候發現生不了,又跑到北京的大醫院來。要知道,子宮上有瘢痕,再懷孕時有瘢痕部位妊娠的危險,也就是孕囊長到剖宮瘢痕上,跟宮外孕似的,有的都長到膀胱上了。想再生,承擔的風險太大了。

從科學意義上來說,剖宮產的風險大到像給產婦埋了個雷,對醫患之間其實也是個考驗。

「好刀好口不如不剌口」

1975年,我在遼寧錦州的一個廠裡的職工醫院當產科醫生。在我們那小地方,我也算有名的產科大夫了。前幾年退休了,被返聘回來在門診值班。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醫院裡還不怎麼做剖宮手術,都是產婦自己生,什麼狀況都有。

有孩子生出來手骨骨折,一抬他的胳膊,便耷拉下來,神經受損傷了。這是因為孩子太大,八斤多,生的過程也費勁,產生了窒息的情況。後來我們剖宮產的指征放寬了一些,這種情況放到現在肯定是要剖的。

最開始的時候,基層醫院想給產婦做手術,家屬都不同意,他認為醫生是故意為了賺錢才做手術,或者是為了練技術。

在職工醫院,晚上就一個助產士一個醫生,決定權就在醫生手上。有一次,晚上8、9點的時候,有個產婦待產,到後半夜3點,孩子還沒出來,她很著急,喊著「我要做手術」。這個產婦有點特殊,是我們副廠長姐姐家的,特意託了我爸爸和鎮長帶過來,讓我好好照顧。當時她家屬拉著我的手說,「大軍啊,求求你了,你就給做手術吧,這孩子太金貴了」。當時我還年輕,現在想起來冒傻氣啊,我跟他說,「放心吧,(我心裡)有底」。

其實我也沒啥底,但綜合看一下,產婦的身體條件各方面能自己生。配合她一步一步往下走,最後特別順利,孩子大人都好。

也有那種家屬,嚷嚷著要做手術。等到產婦宮口開3、4指的時候,我跟他說,產婦可以自己生,他就回我,「你能保證嗎?」其實沒有醫生能保證任何事,我都是先觀察產婦兩個小時,到她宮口開3指,還要再看兩個小時,這樣兩小時兩小時地觀察,可能下一個兩小時,結論還會變。家屬在外面等著不知道,很難解釋。

有時做了手術,跟家屬描述病情也很困難。手術當中可能發生的狀況太多了,像麻醉意外、術中出血、羊水栓塞等等。有的孩子生出來前一刻胎心和各項指標都很好,結果剛做完手術就搶救,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有一回大年初九,我值班時來了一個產婦,一檢查,發現胎心很弱,我趕緊讓她去錦州市婦嬰醫院做手術。她去大醫院看了,超音波顯示沒什麼問題,又回來找我。

其實胎心有異常的話,是一定要儘快結束分娩的。從宮口開3指,到開10厘米,自然分娩需要幾個小時。對這個產婦來說,孩子會承受太大壓力,有窒息危險。所以我當即判斷,給她做剖宮產。孩子出來以後確實虛弱,我們立刻搶救。我當時那個緊張啊,好在搶救成功了,孩子和大人都非常好。這個也要歸功於麻醉師配合得好,當時還沒現在這麼高級的設備,麻醉師的插管非常到位,這場手術不是光我一個人水準高就能完成的。

最後他們家非常感謝我們,我記得太清楚了,給我們每人送了一袋康司機速食麵。

這麼多年,我遇到過太多狀況了。比如胎位是臀位的,必須剖。孩子特別大,得先摳出兩隻腳,再一點點拽,拽不好就會骨折,挺嚇人的。我們都是隨時在觀察,如果有情況,肯定會急診救助,該剖肯定會剖的。有時指征比較弱,比如胎心弱下來,給產婦吸氧之後又緩過來了,就還按原來的計劃往下走。沒特殊指征,試產又沒出現狀況,就會走陰道生產。要知道,做剖宮產手術,就會有術口,有瘢痕,會讓產婦承受各種併發症風險,以後得子宮內膜異位症都有可能。

我們的心情其實和家屬是一樣的。醫生不給做手術,肯定是為產婦好,好刀好口不如不剌口啊。

洋蔥話題

你對剖宮產持什麼態度?

推薦閱讀

私設公堂,組建保安隊 | 呂梁煤老闆陳鴻志的「黑金」人生

被誤解的「中國式家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