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歡喜》和張曉晗:無處安放的中國式焦慮

8月10日,《愛情睡醒了》、《女王喬安》等電視劇的編劇張曉晗在微博發了一篇類似於流水账的日記,詳細記述了自己在台風天裡面對堵塞的馬桶時的一系列心路歷程,結果引爆了整個網絡。

文中的槽點主要是以下幾個:

1、先是認為自己台風天沒有叫外賣的行為非常高尚,轉過頭因為通不開堵塞的馬桶,就打電話威脅物業十分鐘之內必須來幫她通馬桶,否則她就要因為這個事兒在台風天浪費警力報警,如果警察解決不了問題,她就要在周一找人揍樓管,然後找律師傾家蕩產“告死你們這些人。”

2、她之所以如此無能狂怒煉獄,是因為覺得自己和在暴雨中奔波的人不一樣,住小兩千萬的房子,做著人類精英的工作,過著所謂top5的生活,能聞得著別人身上的地鐵味兒,和螻蟻們徹底區別開來了,但是因為通不開的馬桶,她認為自己被打回了原型,努力往上爬什麽也沒有改變。

她這種高高在上的精英主義思想和隱約炫富的口氣,自然引來大批網友群嘲。

但在群嘲的聲浪之下,我卻想到了另一個在大庭廣眾之下暴露自己崩潰一面的高知女性——在西安奔馳4S店裡坐在車頭上要討個說法的車主。

西安奔馳女車主“耍賴”的行為得到了大多數人的理解,是因為我們大都體會過那種無能為力的憤怒:

我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過著體面且富足的生活,但是一輛剛開出4S店就出問題的奔馳車,和一個台風天沒有樓管來幫忙通的馬桶,毫不留情地戳破了中產幻覺。

面對一些類似屎尿屁的破事兒時,你的學歷、你的工作、你的身份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沒有辦法用體面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只能化身自己最不屑的“潑婦”,用撒潑耍賴的辦法去表達自己的訴求。

真是諷刺,諷刺極了。

在那一瞬間,人們難免會懷疑自己努力奮鬥的意義,就像張曉晗的質問:“這個世界上有人是開心的嗎?到底奮鬥到什麽身份上才能開心?”

張曉晗的所作所為沒人理解和同情,是因為她表述的方式非常不討人喜歡,但是究其內核,她對通馬桶的事兒那麽歇斯底裡,暴露的是無處安放的中國式焦慮。

人們對這件事如此關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我們的焦慮:我們都以為實現了財富自由就會好了,可是看看實現了財富自由的張曉晗們生活的還是那麽焦慮,不由得感覺更焦慮了。

無獨有偶,正在熱播的由小陶虹、海清、黃磊等中生代演技派明星主演的電視劇《小歡喜》,也在著力描繪焦慮的中國人。

比起剛買就壞的奔馳,和台風天裡堵塞的馬桶這種小概率事件,《小歡喜》裡描述的焦慮顯然更具有廣泛性。

坦率說,《小歡喜》是部好作品,好到我不敢多看。

原因無它,太現實,現實到讓我想逃避。

我終於與喜歡甜寵劇的觀眾們握手言和,生活本來已經那麽苦了,誰不想在休息的時候做點甜蜜蜜的夢啊,誰讓我再面對現實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破事兒,我和誰急!

《小歡喜》裡三個北京中產家庭父母對於孩子成績的焦慮和抓狂,在絕大多數普通人眼裡,有種“何不食肉糜”的矯情,北京戶口本身已是先天優勢,更何況三個家庭的收入和地位就算在北京也排的上中上水準——順便吐槽下如今的電視劇裡不但看不到灰姑娘了,連貧嘴張大民式的平民家庭也已經看不到了。

常年考第一的女兒考了個第二名,對於母親來說就像是天塌下來一般的噩耗。

但是你看,他們有車有房,有戶口有錢(甚至有權),有了二字頭青年賣命996為之奮鬥的一切,在生活中還是難覓一點小小的歡喜。

我曾經以為我們這一代人拚命奮鬥以實現階層的跨越,是為了讓自己和下一代能夠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小歡喜》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虛妄,最終我們還是會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成為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去逼迫孩子一定要爭氣的焦慮老母(父)親。

雖然我本人是一名未育的老阿姨,但我已經從周圍無數已育的親友身上認識到,《小歡喜》中呈現出的焦慮,完全沒有誇張的成分。

比如,我認識的一對北京本地戶口的小夫妻,孩子9月份就該上幼兒園了,私立幼兒園每個月入托費要五六千,好處是離家近、雙語教學,壞處是費用太高,且擔心老師會打孩子(畢竟是臨時工);想要上公立幼兒園吧,好處是費用低,老師都是固定工作態度較好,壞處是離家很遠,教的東西也不多,而且入園名額不好弄。

本來是初中同學談了十幾年戀愛,結婚幾年都很少紅臉的夫妻倆,為了孩子該上哪個幼兒園已經吵了好幾輪了,媽媽想要去離公立幼兒園近的地方租房陪讀,放學以後再找英語補習班讓孩子補課,爸爸覺得這才幼兒園呢就搞這麽大陣仗太誇張了吧,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等上小學中學再買個學區房好好學不行嗎?

我現在還記得這位年輕的媽媽跟我傾訴時那難以置信的憤恨:“他們男人就是心大,誰不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問題是如果以後他因為這三年的快樂要過三十年苦日子,不得怨我們父母不作為?據說在海澱生活的孩子,四歲的英語詞匯量就不低於1500,我也想不焦慮,可在這種人人都要拔尖的環境裡生活,誰敢放縱孩子?”

雖然接受了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的洗禮,中國的年輕人再成為父母之後還是會去複製上一代父母的教育觀念,用自己的意志去規劃和塑造孩子的一生。

還有我的一位大學男同學,在東北二線城市生活,自從有了兒子就讓妻子辭職回家專心照顧孩子,他做銷售工作,每個月收入在15K到25K之間,再加上車貸房貸,壓力不小,就算這樣,他也堅持要讓才念幼兒園的兒子周末去上課時費用超500元的冰球課,每周兩次。

原因是:上得起冰球課的家庭都在中產以上,和這些孩子相處,在未來是一筆不小的人脈財富。

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啊,看看,這代孩子多苦,才幼兒園呢,就要操心積累人脈的事兒了。

其實小孩並不喜歡打冰球,和超過自己家庭生活條件太多的小夥伴相處,也不自在。

但我這位大學同學並不在意這些,他自認為付出這麽多的自己,絕對是感動中國的老父親。

他以一句金句結尾:“我現在逼孩子,他頂多恨我一時,但我要是不逼孩子,他得恨我一世。”

《小歡喜》式的焦慮,在當下的中國無處不在,不僅蔓延在已經為人父母的群體裡,而是廣泛地存在於各個階層和群體之中。

尤以新興的中產階層為甚,因為中產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階層,積累的財富不足以讓後代坐享其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落到原有的階層,只能咬著牙繃著勁兒往前衝,不進則退。

你說,他們能不焦慮嗎?

更何況,中國的中產幻覺,在求醫、上學等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我還認識一對外地在京打拚的夫婦,在北京和老家都買了房,收入夠不到張曉晗說的top5,起碼也是妥妥的中產。

但是年初妻子檢查出了乳腺癌,也瞬間掏空了兩人的積蓄,為了盡快治療,他們選擇用的很多藥不在醫保報銷範圍之內,只能自己負擔,上個月他們已經準備賣掉老家的房子來繼續治病了。

前幾天和朋友吃飯,她老公也在,飯桌上那個一米八幾的大男人看著妻子發來的微信哽咽了,因為在化療期間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向他報告,剛剛有點胃口,去吃了個火鍋花了八十塊錢,他說:“以前她買個萬把的包都不用告訴我的啊!”

多年前,我曾經被《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這篇勵志雞湯所打動,以為只要努力讀書,找個好工作,就能追上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人,和他們一樣坐在星巴克裡喝咖啡,成為堂堂正正的城裡人。

可是十多年後,當我們從二字頭邁進三字頭,才知道在星巴克喝咖啡簡單,難的是讓父母在大城市的醫院裡看病,為沒有本地戶口的孩子找個好學校……

對廣大的城鎮青年來說,這些距離,遠不是奮鬥18年就可以追的上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裡,現在的年輕人不敢病也不敢生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看《小歡喜》裡有北京戶口的中產都在焦慮,我們又怎麽可能心大到一點兒都不焦慮呢?

因為《小歡喜》和張曉晗,我又再次審視了一直在堅持丁克的自己:我究竟是因為恐婚恐育才堅持丁克呢?還是因為什麽別的呢?

現在我有答案了,因為我恐懼那個未來為了孩子的成長而焦慮的自己,所以我寧可自私地拒絕孩子這種焦慮的來源。

如果沒有孩子為介質來引發焦慮,大概我還可以在中產的美好幻覺裡多沉浸幾年吧。

小丟碎碎念:

微信公眾號改版成信息流模式後,後台時不時有人會問怎麽好久都看不到我,還要手動搜索才能發現我一直都有在更新。

請不想錯過我文章的大家點進資料頁,打開右上角加個星標,從此不再錯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