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門子工業雲中國前途

《財經》記者 韓舒淋 | 文 馬克 | 編輯

歷經長達兩年的市場宣傳之後,德國製造業巨頭西門子推出的工業物聯網作業系統MindSphere終於正式入華。

4月2日,西門子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展期間宣布,其物聯網作業系統MindSphere正式版本4月1日在阿里雲上成功部署並開始運營,萊茵科斯特(Rhein-Koster)、眾業達電氣(SZ:002441)和上海上實龍創成為首批與MindSphere簽訂協議的中國客戶。

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COO Jan Mrosik介紹,目前MindSphere在全球有1100多個用戶,其生態系統中有300多個合作夥伴,截至2018年9月,有130多萬個設備與MindSphere相連。

如今,在經歷了有些漫長的等待之後,這一備受業界矚目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終於入華,但它在中國的前途仍是一個未知數。

入華歷時兩年 

MindSphere是西門子在2016年漢諾威工業展期間首次提出的開放式物聯網作業系統,是西門子數字化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它可以為設備和企業提供數據連接選項及相應的應用程序,是工業企業通過連接、打通、分析各個環節數據來達到優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等目的的工具性平台。

西門子的MindSphere與美國通用電氣(GE)更早推出的Predix是國內近年來工業互聯網熱潮中大大小小企業關注、研究乃至模仿的兩個代表性產品,他們提出的工業物聯網作業系統概念預示了工業領域創新的方向。但在中國市場,兩家公司將技術概念變為真正業務的過程都不順利。

MindSphere從雲技術架構上提供平台服務(PaaS),它與提供基礎設施服務(IaaS)的廠商合作,並在平台上開發面向客戶的軟體服務(SaaS)。

出於國內對數據監管的要求,外資雲平台在入華落地時需要尋找本土合作夥伴,並且西門子在國內也不具備平台的運營權。此前,通用電氣曾率先敲定國內合作夥伴,在2017年3月與中國電信簽訂協議。然而此後GE經營日漸困難,其數字化業務亦大幅收縮,最終在2018年底成立由GE全資控股的獨立品牌,業務以面向GE內部為主,不再向外拓展。國內的Predix也再無後文。

西門子工業雲業務推出較GE更晚,但得益於西門子更完善的自動化(以PLC為主)與工業軟體(以PLM為主)業務,其落地與西門子已有業務銜接更為緊密。在IaaS服務商方面,西門子在全球先後與SAP、亞馬遜和微軟達成合作,尤其是在2018年1月,MindSphere升級到3.0版本後,成為較為成熟的版本,合作夥伴以亞馬遜和微軟為主。

在中國市場,2017年漢諾威工業展後,西門子開始MindSphere的市場培育工作。但在具體落地上,西門子先是經歷了漫長的IaaS合作夥伴遴選過程,最終在2018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德期間,西門子宣布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MindSphere在中國將部署在阿里雲上。最終在今年4月1日,這一合作終於落地,並迎來首批三個國內客戶。

公開信息顯示,西門子MindSphere在漢諾威工業展上簽署的三家中國客戶中,萊茵科斯特(Rhein-Koster)為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智能製造教育服務機構,其在中國青島設有中國總部,並在中國多個城市設有培訓中心。

眾業達電氣與上海上實龍創則為國內的中型企業。其中眾業達電氣為工業元器件分銷商及系統集成商,並有自己的製造業務。其 2018年營收為85.4億元,利潤為2.73億元。上海上實龍創為上市公司上實發展(SH:600748)控股的子公司,業務以節能服務、暖通設備及水處理為主, 2018年營收為23.8億元,利潤為1.05億元。

歷時兩年才最終落地,其間國內工業互聯網熱潮蔚然風起,各類平台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西門子MindSphere入華是否太慢了?面對《財經》記者這一疑問,西門子大中華區數字化工業集團總經理王海濱解釋道,進入中國市場必須合規,需要時間尋找合作夥伴,評估技術能力,選定阿里雲之後還要做技術驗證,從去年7月5日在柏林兩家公司簽署協議到如今4月1日正式落地,進行的已經比較順利。此外,阿里也將是MindSphere在國內的運營方。

本地部署挑戰

《財經》記者綜合西門子方、製造企業及國內工業互聯網從業者多方觀點分析認為,對於目前落地的MindSphere而言,儘管國內剛剛落地,但各方都認可西門子工業領域的深厚積累,認可其平台的技術能力,不過其本地部署能力、價格及目標用戶策略將影響其在國內開展業務的前景。

本地部署能力是當前MindSphere國內落地面臨的最大挑戰,它是指平台能否部署在私有雲或者用戶自己的伺服器上。王海濱在漢諾威期間向《財經》記者確認,國內的MindSphere都將部署在公有雲上,包括開發者账號的兩類用戶都將使用公有雲。

對於工業企業來說,數據安全——尤其是涉及核心製程的數據——是許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顧慮的核心問題,而打消這一疑慮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確保數據不越過自己的掌控。因此,《財經》記者此前接觸的多家國內製造企業及從事工業互聯網業務的公司都表示,平台數據不會上公有雲,亦有一家國內新能源製造企業相關負責人曾對《財經》記者表示,當初在選擇平台時就是因為本地部署能力缺失而放棄了MindSphere。

對MindSphere而言,其本地部署能力在全球業務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但在中國尚不具備該能力。MindSphere先後與全球最大的兩家雲基礎設施服務商達成了合作,亞馬遜在先,微軟在後,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首席運營官Jan Mrosik曾在2018年9月回應《財經》記者關於其本地部署能力的提問時表示,本地部署方案應由IaaS服務商來提供,MindSphere可以調用這一功能,此前亞馬遜AWS不提供本地部署方案,但微軟Azure雲平台包含的Azure Stack技術可以支持本地部署,這也是西門子與微軟Azure合作的重要驅動力。

在中國,由於MindSphere部署在阿里雲的公有雲上,本地部署目前仍無法實現。對此,王海濱對《財經》記者表示,企業需求多種多樣,某些用戶、尤其是某些大企業會希望本地部署,但是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甚至一些思維開放的大企業,是願意在公用雲上來做的。

綜合來看,在本地部署問題上的幾個現實是,一方面,數據上公有雲是長期技術趨勢之一,近年來,包括企業資源管理(ERP)、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這類企業傳統IT系統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也逐漸呈現雲化的趨勢,且隨著通訊技術發展帶來的對傳輸速率、帶寬的變革,使用公有雲的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當前工業企業對數據安全的擔憂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尤其是相對IT、互聯網企業,工業企業對數據上雲會更加謹慎;第三,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傳統行業企業和國企,往往都有自己的IT團隊和伺服器基礎,現階段會更傾向於本地部署,而許多中小企業若自己投入建設私有雲或者伺服器,並不劃算,它們相對會更樂於應用雲技術,此時,大公司的信息安全能力相對更值得信任。

這樣的現實之下,西門子一方面需要確保其MindSphere用戶的數據安全,展示其在數據安全方面的能力;同時也需要逐漸進行市場培育,引導客戶上雲;而對本地部署有強烈需求的用戶,尤其是大型企業用戶,則需要考慮與阿里雲合作,開發在私有雲上部署MindSphere的能力,而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在國內也引入與微軟Azure雲平台的合作。

數據主權疑惑

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首席運營官Jan Mrosik在談到數據安全時強調,MindSphere中的數據屬於設備和工廠的所有者,西門子不會查看這些數據,從技術角度,這些數據被存儲在特定的存儲空間,西門子也拿不到它。他尤其對《財經》記者強調,MindSphere並不是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比如社交網站會拿用戶的數據來做一些事,但這不是MindSphere的商業模式。

在漢諾威期間,西門子MindSphere的另一大突破是與德國大眾達成合作共建工業雲,西門子及供應商負責將MindSphere擴展到大眾工業雲上,並提供邊緣計算解決方案,大眾與亞馬遜AWS共同開發大眾工業雲。在目前西門子發布的關於MindSphere合作的公開信息中,大眾是其中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企業。

結合Jan Mrosik的上述表態和西門子、大眾、亞馬遜的三方合作可以看出,MindSphere是用戶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工具之一,因此,工具自身並不應依靠數據盈利。數據依然創造價值,但這主要是對使用AWS、MindSphere的用戶而言。

西門子數字工業集團工廠自動化部CEO Ralf-Michael Franke在漢諾威期間結合大眾的合作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表示,數據和分析的結果是屬於大眾的,西門子和亞馬遜只是幫助大眾更好地在平台上應用技術,提升分析結果的價值,不會去使用這些數據;合作過程中誕生的應用程序,如果向外界分享,其中不可能包含工廠的關鍵流程,它也可以賣給戴姆勒、吉利等同行,但需要簽訂合約說明應用的所有者及利潤分成方式。

長期戰國時代

與大眾、亞馬遜這樣量級的企業全面合作,西門子在中國恐怕很難複製。這一合作能夠達成,離不開西門子與大眾兩家德國企業長期的合作關係,也離不開大眾公司決策層對於數據上雲的支持。而在中國,西門子各條業務線的大型企業客戶以國企為主,無論是國內政策對於數據出境的嚴格限制,還是國有企業對於數據安全、本地部署的考量,都讓西門子在國內尋求類似合作企業面臨更多困難。

前述西門子工業雲的首批中國客戶包括一家德國企業的中方公司和兩家國內的中型企業。在可見的未來,這或許是MindSphere在中國市場的典型客戶。

西門子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致新軟體是杭州一家從事工業互聯網業務的創業公司,該公司銷售總監胡陽軍對《財經》記者總結,西門子這樣的大型自動化企業在工業界有威信,自動化產品在國內應用很廣,西門子有工業知識的積累深厚;另一方面,相比本土工業互聯網企業,MindSphere經歷了嚴格的立項、診斷、測試過程,其成熟度和性能相比一些國內企業產品應該更好。

在胡陽軍看來,影響MindSphere在中國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素是其客戶定位,是面向大型高端用戶,還是中小企業用戶,國內中小企業的工業數據需求巨大,對上雲呈現更開放的態度,但對價格也很敏感,看重性價比;此外,平台的易用性也是關鍵因素,用戶不希望因使用MindSphere而投入很多人員。

固高自動化公司工業互聯網總監崔鵬對《財經》記者表示,其接觸的客戶中,營收在數十億元規模的中型企業往往都有自己的IT團隊,而營收規模在數千萬至億元級規模的小企業會更傾向於使用公用雲。

但這部分企業中,有多少能成為MindSphere的用戶依然要打一個問號。

最有可能的用戶,是原本就使用西門子自動化服務、PLC產品的企業,眾業達與上實龍創均是這類企業。

工業互聯網在獲取數據時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現場自動化設備千差萬別的數據通信協議和格式標準。自動化設備市場玩家眾多,一些代表性的自動化硬體廠商如西門子、羅克韋爾、發那科、ABB、三菱等都有自己的數據標準,其中日系廠商往往並不開放通信協議。而一個工廠內,同時使用多家廠商的自動化設備也十分常見。數據異構的問題,是平台落地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對已有西門子自動化設備的大用戶來說,使用同一家自動化公司的雲平台連接數據就更為便捷。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工廠自動化部CEO Ralf-Michael Franke就表示,如果使用的是西門子產品,連接方式比較簡單,如果使用第三方產品就比較複雜。未來數據格式會標準化,但目前必須處理不同的數據格式,西門子在編程、組態和數據格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來滿足用戶需求。

王海濱設想,隨著時間推移,未來不是每一個用戶都像做一個工業項目那樣去做,期待將來的銷售模式就是客戶在阿里雲或者西門子的商店選購不同規格的账號和費用,線上付款形成合約,郵件推送账號密碼,非常便捷。

《財經》記者接觸的多位工業互聯網從業者均表示,目前需要結合用戶的現狀和需求制定方案,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去做落地。不同公司對數據獲取的需求到看板界面的偏好等大大小小的細節要求千差萬別,需要深度參與其中才能做好服務。“工業是深度定製化的。”一位相關人士感歎。

MindSphere中國市場的落地亦是如此。遲到之後,它需要盡快將首批客戶做成標杆,成為以後推廣的樣板。而放眼未來,MindSphere的遲到並不致命。

層出不窮、數以百計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大部分將消失,這是業內共識。Jan Mrosik認為,未來只會有若乾個平台能夠生存,集中大量的技術人員搭建一個新平台創造的價值有限,真正在物聯網領域脫穎而出的並不是平台,而是平台上的應用程序。許多中小企業可以借助其專業知識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結合,專注於開發程序來創造價值。

樹根互聯CEO賀東東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表示,製造企業的核心優勢是對產品和客戶的洞察,樹根互聯的許多客戶是自己開發平台一兩年後又重新找上門來,在他看來,花大量時間、投資和人力去冒險搭建底層平台,會耽誤做行業應用的時間。

固高的崔鵬將工業雲平台與20年前的郵件系統進行了類比,它是企業的工具。在郵件剛開始出現的時候,許多企業都會自建郵件系統,但經過大約10年,最終幾家大的郵件服務商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對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未來也將是如此趨勢,只是出於工業領域的複雜性,可能不同行業都會有一個領先的平台。

究竟誰能脫穎而出,需要市場競爭來檢驗。如今工業互聯網概念已經熙熙攘攘了兩年有余,企業更加關注能創造什麽實際價值,因此首批標杆項目需要凸顯其示範作用;往後,平台的易用性、功能及數據安全等平台自身相關的指標將會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分出優劣,其中也離不開平台提供方與用戶的深度合作;長遠來看,最終決定平台存亡的,將是其應用生態的豐富程度。

然而,工業領域的技術迭代周期要遠遠長於消費互聯網,數百家平台公司淘汰到只剩下幾家,耗時或許遠遠不止十年。相當一段時間內,工業互聯網市場都將處在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