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恆星戰役獎”落幕,20部作品獲獎,惠及群眾超4000萬人次

5月的上海化身為一座“超級大舞台”,51台文華獎參演劇目和84台恆星戰役獎劇目在這裡輪番上演。隨著參演作品一一登台,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始進入尾聲。

5月31日晚,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恆星戰役獎頒獎晚會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和·鳴》《擊壤歌》《生日聚會》等20個作品從全國各地選送的84個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今年的“恆星戰役獎”。

從5月16日到5月31日,恆星戰役獎共計進行了4天7場決賽,4大門類84個作品輪番上演,936位演員全身心投入,共計走進16個區進行24場惠民演出,8位美育導師走進基層開展10場講座、普及美育知識,雲上恆星戰役獎總訪問量突破4000萬人次,百姓的熱烈反應和群文人的力量,托起了本屆恆星戰役獎的璀璨星光 。

《看見自己》(上海)

84個作品展示群眾文藝繁榮發展成果

“入圍本屆恆星戰役獎決賽的84個作品,可以說個個精彩、各有特色,展示了新時代群眾文藝繁榮發展的最新成果。”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副巡視員關紅雯表示。

恆星戰役獎是文化部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而設的政府獎,是群眾文藝領域的最高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恆星戰役獎一項貫徹的宗旨。在本屆作品中也有充分體現。

84個作品取材都貼近時代、貼近生活,關注百姓話題。空巢老人、鄉村致富、農民工生活、生態保護、文化交流交融等百姓關注的話題在恆星戰役獎作品中都能找到,幾天來讓觀眾們跟著哭、跟著笑,一起感動。

上海選送的音樂劇小品《看見自己》展現了母女關係中的衝突和溫暖,無獨有偶,江蘇選送的小品《生日聚會》則把關注點聚焦於父子親情。

有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在恆星戰役獎期間看了幾遍《看見自己》,“看一次哭一次。” 音樂劇小品把衝突放在一對母子和房客之間,房客從女兒的任性中看到了曾經的自己,用一段獨白唱出真情實感,希望借此讓女兒學會珍惜親情。“每次在演出過程中,很多人看了都會反思,自己今天和媽媽說話是不是有些過了。”導演欒嵐說,讓觀眾從這部音樂小品中“看見自己”,是主創團隊的初衷。

每一個恆星戰役獎作品都經歷了數十場的基層演出,在貼近群眾的基礎上不斷修改打磨。《生日聚會》歷經近5年的創排和表演,在學校、鄉村、社區等基層進行了150余場演出。一次在社區演出結束之後,一位老先生找到演員和導演,說這個小品讓他很感動,但覺得結尾的音樂用劉和剛的《父親》顯得過於高亢了,不符合農民工父子間的情感。主創團隊根據這位觀眾的意見反覆研究,最終選擇了筷子兄弟版的《父親》。實踐證明,這版音樂選對了,其後在沙洲職業工學院的演出中,現場大學生眼含淚水,全體合唱了這首歌。

海納百川,各縣特色。恆星戰役獎的節目來自全國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匯聚一堂,讓觀眾感受到了各地區獨特的文化。

重慶選送的舞蹈《龍把子》選題自銅梁延續數百年的舞龍習俗,廣西的《打扁擔》取材於體現壯族農耕文化的“非遺”舞蹈,上海的《捍衛者》以蘇州評話為表現形式,講述了保衛四行倉庫的故事……

《龍把子》(重慶)

上海的器樂重奏《和·鳴》是讓許多觀眾評委覺得好看又有趣的一部作品,作品選用古琴、手碟、迪吉裡度管(澳洲土著部落傳統樂器)、沙克、中國大鼓、竹笛、口弦、缽盂等8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樂器,交融碰撞,創作出和諧動聽的旋律。

“上海不是少數民族地區,但大家都覺得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地方,於是我們有了這個想法,把各地文化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的作品。”藝術指導、上海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主任葉笑櫻介紹,將世界各民族的獨特之美,融合成為一個和諧之作,成為一個美的作品,讓更多人對藝術之美產生共鳴,是《和·鳴》的創作動機。

對於演員們,恆星戰役獎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這些業餘愛好者走上全國性星光閃耀的舞台,留下畢生難忘的回憶。

比賽那天,《擊壤歌》的小演員一下場,就在後台哭作一團,成了當天的一樁“新聞”。他們能站到恆星戰役獎的舞台上歷經艱辛。湖北省荊州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周晶介紹,舞蹈靈感來源於古時候在江漢平原上擊壤而歌、孩童嬉戲的場面,因此主創團隊最先想到需要找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孩子表演,其後才發現很多小演員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周晶帶隊到上海參演,很多孩子第一次坐飛機興奮不已,“當時我就覺得選擇他們是對的,他們更需要社會關心,更渴望這樣的舞台。”經歷了一年多的創排和巡演,孩子們增強了自信也收獲了成長,變得開朗而對生活充滿熱情。

《擊壤歌》(湖北)

線下線上聯動惠民,惠及觀眾超過4000萬人次

如何讓這些入圍的群文作品走到群眾中去,讓百姓共享精彩,是主辦方一直關注的問題。為此,5月18日-21日,所有參賽作品分組奔赴上海16個區開展24場基層惠民演出。各區文化館、基層社區文化中心、學校、企業、部隊、旅遊景區等場所,都留下了他們精彩的演繹。最忙碌的時候,一天有近50輛大巴載著演職人員,披星戴月奔赴在演出途中。據統計,共有15000餘位市民現場觀摩了恆星戰役獎惠民演出。

“恆星戰役獎是一個富有魅力的舞台。在這裡,你感受到了最真實的生活和最質樸的情感。”上海市群藝館館長蕭燁瓔說。為保證恆星戰役獎真正走進市民,恆星戰役獎組委會聯動16個區,將恆星戰役獎優秀文藝節目送到百姓身邊。84個決賽節目按照不同門類、不同省市打散重組,臨時編排成音舞惠民場和綜藝演出惠民場。為了保障演出有序進行,從總排片表、節目編排表、節目流程表、道具流轉表到票務分配表,惠民演出項目組羅列了近百張表格。

各區也成立了專門團隊保障惠民演出的落地。閔行區特地訪查周邊餐飲設施,找到了掛牌認證的正宗清真飯店,為回族演員精心準備工作餐;金山區在節目《海的女兒》主演意外摔跤受傷的情況下,立即陪護至醫院拍片並守候至深夜,再將她送回市區;楊浦區火柴電競館所在的互聯寶地園區早早做好氛圍營造,全園迎接惠民演出的到來;黃浦區投入大量人力參與協調保障工作,搬運道具1300多公斤;浦東周浦文化中心則為每一個節目配備一名志願者……台前幕後的努力,讓恆星戰役獎節目能以最好的效果呈現,為百姓獻上“精神大餐”。

《和·鳴》(上海)

往屆決賽,由於地域、場地、時間的限制,現場演出總是“一票難求”,龐大的觀演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為進一步拓展恆星戰役獎的傳播邊際,本屆恆星戰役獎還首次打造“雲上恆星戰役獎”,開創公共文化傳播新模式,成為本屆恆星戰役獎的最突出亮點。

藝術節期間,“雲上恆星戰役獎”依托國家公共文化雲、文化上海雲和圓點直播,聯合140多家地方雲,共同對7場恆星戰役獎決賽、12場惠民展演和1場頒獎晚會進行網絡直播。文化上海雲專門開通了在線搶票通道,優秀作品展演觀摩門票75秒鐘就被一搶而空。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提出了“十萬群眾在劇場,百萬群眾在現場,千萬群眾在線上”的目標。依托“雲上恆星戰役獎”,截至5月30日,國家公共文化雲、文化上海雲和圓點直播三個平台總訪問量4264.8萬人次,其中網絡直播訪問量1913.1萬人次,超額完成了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千萬觀眾在線上”的目標。

觀眾紛紛在網上留言,對這次參賽作品發表評論,普遍認為節目好、精品多,充滿地域特色,同時認為在線上看直播,是真正的惠民,是百姓的福氣。

每場表演結束走下台,演員們會迫不及待了解自己剛剛的狀態,“雲上恆星戰役獎”延時半小時的直播正好為他們提供了方便。決賽幾天,經常可以看到演員在後台來不及卸妝,拿著手機觀看、總結自己表演的場景。

此外,雲上恆星戰役獎專區還線上開辟“述·感悟”等專欄,邀請觀眾在觀摩之餘,進行在線評論、點讚和交流。“恆星戰役中的真善美”主題征文活動則是以恆星戰役獎為背景,針對參賽作品、參演人員本身的感受,或分享觀摩感受,或抒發親歷、參與、見證各類活動的心得體會,為恆星戰役獎留下不同視角的紀錄,留下市民關於恆星戰役獎的心聲。

關紅雯介紹,以“雲上恆星戰役獎”為標誌,“群眾文藝+互聯網”的模式初步形成。以“雲上恆星戰役獎”為契機,未來的群眾文藝作品的傳播推廣、交流互動將從“腳下”走向“天下”,“群眾文藝+互聯網”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第十八屆恆星戰役獎獲獎作品名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