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SpaceX獲8000萬美元大合約:用二手火箭幫NASA發射衛星

騰訊科技訊 美國傳奇企業家馬斯克創辦的SpaceX公司通過重複利用運載火箭,成為全世界衛星發射市場的巨無霸企業,其中美國宇航局也是該公司的衛星發射大客戶。據外媒最新消息,SpaceX公司最近從美國宇航局獲得了一份價值8040萬美元的合約,將在2022年某個時候發射一顆地球觀測衛星。

據國外媒體報導,按照合約,SpaceX將用一枚二手(回收)的獵鷹九號火箭幫助美國宇航局發射一枚重達1.7噸的大型衛星,火箭將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發射基地升空。

這顆衛星簡稱PACE,是一個地球觀測衛星,它能夠提供地球海洋和大氣中粒子的詳細數據。簡而言之,這顆衛星的目標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家園。

在2016年獲得美國宇航局科學發射認證後,SpaceX正在擴大合約數量。迄今為止,SpaceX發射了一系列科學衛星,包括2106年的傑森-3號、2018年的TESS和GRACE-FO衛星,以及將於2020年11月發射的“Sentinel 6A”衛星。

但對PACE衛星來說,這是一段艱難的旅程。這顆衛星的項目已經被擱置了好幾次,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避免了被砍掉的命運。

這是因為川普政府為了減少地球科學研究預算,已經三次取消海洋觀測衛星的發射任務。不過川普每一次削減其經費,美國國會都會投票支持發射任務,包括在2019年12月撥款1.31億美元用於這項衛星項目。

受到撥款的原因,美國宇航局過去多次推遲了發射計劃,最終在最近選擇SpaceX作為衛星發射服務商。

“SpaceX公司很榮幸通過發射PACE繼續支持美國宇航局的關鍵科學觀測任務,這將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理解、保護和保護我們的星球,”SpaceX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肖薇在一份公司聲明中說。

美國宇航局介紹說,PACE衛星將關注我們星球的海洋、雲和氣溶膠(小空氣顆粒)狀況,努力更好地理解浮遊植物——海洋中的微小植物樣生物,它們是食物鏈的基礎。這些生物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環境的。

美國宇航局表示,這枚地球觀測衛星將幫助科學家調查為海洋食物網和美國經濟提供燃料的生物多樣性,並提供先進的數據產品,以減少全球氣候模型中的不確定性,提高我們對地球系統的跨學科理解。它還將繼續系統記錄與空氣質量和地球氣候相關的關鍵大氣變量。

據悉,像大多數植物一樣,浮遊植物依靠葉綠素捕捉陽光,然後利用光合作用將其轉化為化學能,釋放出氧氣作為副產品。

大客戶

眾所周知的是,SpaceX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運載火箭的回收和重複利用,大幅度降低了發射成本。如今,SpaceX正在利用這一優勢爭奪衛星發射市場,SpaceX也給其他的火箭發射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除了SpaceX之外,貝索斯私人的藍色起源公司也實現了運載火箭的回收,但是該公司的火箭規模太小,尚未進入實質性的重複發射回收利用。

據報導,在SpaceX創新壓力之下,歐洲的阿麗亞娜太空公司也正在開發可以重複利用的火箭,從而保持競爭力。

據悉,SpaceX公司已經獲得了全球衛星發射市場超過一半的份額。該公司對於行業的顛覆仍然在繼續。最近,SpaceX在官方網站推出了衛星拚單發射服務,用戶發射衛星簡單到了送快遞的程度。只需要支付100萬美元,就能夠發射200公斤的衛星或者有效載荷,重量超重則增加發射費。

美國宇航局是SpaceX公司的重要客戶。之前,SpaceX的龍一飛船已經獲得了美國宇航局的合約,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該公司的龍二飛船也獲得了宇航局20多億美元的合約(包括多次發射任務),將在第二季度首次運送美國宇航員到國際空間站,屆時,SpaceX將創造太空探索的又一個記錄,即首次由一家私營太空公司完成載人航天任務。

SpaceX過去也獲得了幫助美國宇航局發射大型衛星的合約,比如在2016年,SpaceX獲得一個價值1.1億美元的合約,發射一顆用於觀測地球水資源的衛星,發射任務將在2021年執行。

據悉,SpaceX公司還在競標美國宇航局的其他多個項目,比如利用運載火箭或著陸器,把一些科學研究設備發送到月球或者火星表面,不過這些合約的具體公布還有比較長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全球衛星發射市場的規模比較小,SpaceX公司正在開拓一個副業,就是衛星上網服務。該公司計劃發射一萬多顆衛星,面向地球偏僻地區提供上網服務,SpaceX已經發射了240顆所謂的星鏈衛星,計劃今年年中首先對美國和加拿大部分地區提供上網服務。

衛星上網業務的收入將遠遠超過SpaceX的衛星發射任務,SpaceX也希望利用這些收入,為研發星際飛船、下一代重型火箭,完成人類定居火星的任務提供經費。最近有消息稱,SpaceX未來可能會把收入穩定的衛星上網業務剝離為一家獨立公司,單獨上市融資。(騰訊科技審校/承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