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逝世:96歲仍奮戰在無影燈下

“我活著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斯人已逝,音容猶在。

今天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髒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吳孟超因病醫治無效,於上海逝世,享年99歲。

吳孟超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從醫70多年,吳孟超自主創新30多項重大醫學成果,創建我國肝髒外科理論基礎,主刀完成包括我國第一台中肝葉切除術在內的1.6萬餘台重大肝髒手術,使我國肝髒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手術成功率和術後存活率均達世界領先水準,肝癌患者術後最長存活已達45年。

難以忘記,年過九旬時,吳孟超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醫者仁心仁術,定格在我們心中。

難以忘記,他的殷切話語。“為醫之道,德為先。”這位國之大醫,披肝瀝膽一輩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當好醫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01

96歲仍奮戰在無影燈下

救治病人“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禁區永遠是禁區”

和最凶險的肝癌戰鬥了一輩子,吳孟超一身是膽,堪稱醫學界的一位“猛士”。

隨著吳孟超去世的消息傳開,他的弟子以及醫學界的同道、後學們,陷入一片哀思。

很多人不約而同提起這一幕,那是2019年1月,97歲高齡的吳孟超主動響應國家院士制度改革,光榮退休了。

“現在看來,回國、學醫、入伍、入黨,這四條路的正確選擇才讓我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慶幸自己的選擇,也永遠感激黨和國家,感謝部隊這個大家庭對我的教育培養。”在職業生涯迎來“謝幕”的時刻,吳孟超臉上泛著祥和的笑容。

鮮有人知的是,就在這退休的前一刻,他仍奮戰在無影燈下。

2018年8月,96歲高齡的吳孟超還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肝腫瘤。“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會一直看門診、做手術,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直到做不動的那一天。”

不少醫界後學回憶吳孟超,都會說到他的手。

這是一雙神奇的手:由於常年握手術刀和止血鉗,吳孟超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內側彎曲,但上了手術台,不僅手不抖,站上一個多小時也沒問題。

只要不出差,吳孟超都會親自上台手術,堅持每周主刀至少3台疑難肝膽手術。在手術台邊,他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很多年輕人都會腰酸背痛,但這位90多歲的老人卻體力驚人,總是能夠一絲不苟地將手術精彩完成。

周圍的學生們,還記得吳孟超坐診看病的情景:常常一上午不喝一口水,無論是初診病人還是複診病人,他都不厭其煩地給病人解釋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有學生心疼老師,會偷偷塞給他牛奶,卻從未見吳孟超喝過。

“喝了要上衛生間,會耽誤看病,這些病人大都是外地趕來的”“你知道掛我的號多不容易?你知道病人和家屬心裡有多急嗎?要幫他們早點看好,讓他們可以及時趕回家。”在吳孟超的眼裡,病人當仁不讓排在首位。

與一般醫生不同的是,吳孟超專收走投無路的重症病人。

懷著如此大愛,他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教科書般的經典手術。

1975年,安徽農民陸本海挺著像孕婦一樣的大肚子前來求診,經過12個小時手術,吳孟超大汗淋漓地給他切下一個重達18公斤的瘤子,這是當時世界上切除的最大肝血管瘤。

曾有一位女患者被診斷出巨塊型肝癌,吳孟超親自主刀,用了3個多小時成功為她切除了近3公斤重的肝細胞腺瘤。出院時,她的愛人抑製不住內心激動,“吳老,我已經打聽過送給您錦旗的太多了,都沒地方掛。您對錢財名利又十分淡薄,我也不知道如何感謝您,俗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我就送點黃金給您。”他說著,便流淚給吳孟超跪下了。

吳孟超有一句名言,在業界流傳甚廣:“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想的是人”。

冬天查房,他會先把聽診器焐熱;做完檢查,他會幫病人把衣服拉好、把腰帶系好、把鞋子放好;每年大年初一,他都會穿著軍裝,帶領值班醫護人員,到病房裡去給住院病人拜年。他往往會先搓搓雙手,再將溫暖的手伸向病床……

曾有人勸吳孟超,“您早就功成名就了,也該享享清福了,整天上手術台,萬一有個閃失,別影響了一輩子聲譽。”吳孟超聽聞,只是淡淡笑了笑,“救治病人是不該怕承擔風險的,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禁區永遠是禁區。”

對於吳孟超而言,肝癌便是今生最大的敵人,手術室則是一輩子的戰場,“一直戰鬥下去”便是錚錚的從醫誓言。就是憑著這股韌勁,從醫70多年來,他將數萬名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02

組建“三人小組”發起挑戰

誓把中國這頂“肝癌大國”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熟悉吳老的人都曉得,吳孟超的左胸前,總是佩戴著一枚鮮紅的黨員徽章——這份忠誠,源於他少年時的紅色記憶。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的小山村。

五歲時,他隨家人移居馬來西亞,在當地中學畢業時,他和同學們主動把聚餐費捐回國內給中國共產黨,不久後竟收到領導人發來的感謝電,這封電報像燒紅的烙鐵一樣,在他年少的心裡烙上了紅色印記。

抱著“行醫救國”的樸素想法,1943年,吳孟超回國後考取了同濟大學醫學院,成了“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

彼時,吳孟超便為自己定下了高遠目標:當一名像裘法祖那樣的外科醫生。

然而,擺在這名年輕醫生面前的挑戰並不小。

醫學研究表明,中國是肝癌的高發國家。全球每年約有62萬新發肝癌病例,其中55%在中國。

上世紀50年代初,國內肝癌防治領域一片空白。身為外科醫生的吳孟超看在眼裡、急在心中,他開始向肝髒外科領域進軍。

當時,一位外國專家看到吳孟超等醫生們所處的簡陋研究環境,斷言“中國肝髒外科要趕上我們的水準,起碼要30年!”吳孟超聽後,憤然寫下“臥薪嘗膽、走向世界”8個大字,立志將自己的奮鬥方向與國家需要結合在一起。

吳孟超決心,要把中國這頂“肝癌大國”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於是,他組建肝髒外科“三人小組”,向“癌中之王”發起挑戰。

1959年,吳孟超團隊創立中國人肝髒“五葉四段”的經典解剖學理論,奠定了我國肝髒外科的理論基礎;

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發明“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法”,開創我國肝髒外科手術止血方法先河;

1963年,吳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葉切除術,使我國邁進國際肝膽外科的前列……

僅用七年時間,他便帶領團隊從無到有,不斷創新,實現了我國肝髒外科理論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的重大突破。

03

助推中國肝髒外科事業再一次騰飛

“借助平台快培養人才,快出人才”

吳孟超曾說,“從醫這麽多年,我時時記住老師裘法祖教授講過的一句話‘醫術有高有低,醫德最是要緊’。”

從風華正茂到年至耄耋,他的初心始終未變——攻克肝癌,助推中國肝髒外科事業再一次騰飛。

從醫70年,救人無數,吳孟超也感慨過歲月。

“我老了,能工作的時間不多了,培養出超過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心願,也是對我最大的獎賞。”在他的培養下,一批以院士、長江學者等組成的學術人才梯隊脫穎而出,20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大多已成為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

摘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大家覺得這已是吳孟超的事業頂峰,但他並未停歇,將國家和軍隊獎勵的600萬元全部捐出後,又聯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發病機理與防治”的建議案,被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此後,80多歲高齡的吳孟超一直為創建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四處奔波。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立項,這是我國繼組建國家納米中心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級中心。

而後,他又帶著團隊精心選址,最終選定在嘉定區安亭鎮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新院。

籌建期間,吳孟超數次赴京協調溝通相關事宜。一天,吳孟超匯報結束,非常疲憊,每走幾步就要扶著牆休息一下。隨行人員感慨,“吳老這個年齡了,不但要親自上手術台開刀,還要為籌建新院不停奔波,真是蠻拚的。”

2017年初,一座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建築正式竣工。那天,已經95歲高齡的吳孟超激動異常。

如今,以吳孟超名字命名的兩家肝膽外科醫院和他遍布全國各地的學生,以點點星光照亮中國肝膽外科事業的廣袤星空,踐行著吳孟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摯信仰。

披肝瀝膽一輩子,有人記得吳孟超說過這樣飽含深情的一段話,這或許是他最真摯的願景:“我已經90多歲了,還能做多久?不知道。因此,我們要趕緊建立平台,借助平台快培養人才,快出人才。有了人才、有了平台,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就能開展下去,20年、30年、40年總能解決問題吧?到那時候,我在天上看……”

仰望星空,天上確有一顆“吳孟超星”——這顆運行在浩瀚宇宙的17606號小行星,在不知疲倦地散發著光芒,一如吳孟超的初心,明亮永恆。

作者:李晨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