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講真,你跟爸媽的關係才是國產內容大勢

作者|葉春池

編輯|李春暉

年關將至,各位回家面對催婚、催育的話術都準備好了嗎?反正硬糖君是瑟瑟發抖中。

光焦慮也不是辦法,刷個劇輕鬆一下吧,結果打開電視、電腦,從劇集、電影再到綜藝,幾乎所有的內容都被咱爸媽承包了:要麽是高考,要麽是結婚,要麽是生二胎,要麽是帶孩子。反正你跟爸媽的關係以101種形式,成為國產內容的大勢題材。

親子關係,才真是國產內容流量的大半壁江山。

就說最近吧,《爸爸去哪兒6》改名為《一起出發吧》在芒果TV國際版播出,意思就是不會翻牆和熟練使用網盤根本看不到節目。但這依然阻止不了大家的熱切討論。你可能沒看過節目,但你一定知道楊爍對他兒子不好,並且試圖教育楊爍應該怎麽教育孩子。

談戀愛我不行,生二胎咱也沒這條件,可討論親子關係誰都可以啊!也許沒當過父母,但誰還不是父母生養的。雖然我們可能沒那麽多的青春故事和人生談資,但提到“原生家庭”這類詞,誰還沒個心理創傷了。

這種誰都能共鳴的題材,自然也就成了國產內容的原動力。論黑馬電影,《少年的你》《誤殺》都有對親子關係的觀察和討論;論爆款劇,從《都挺好》到《小歡喜》再到《少年派》,各個年齡層的親子關係持續霸屏;論綜藝,不管是親子類還是觀察類,都在圍繞大人孩子做文章。

畢竟,什麽關係都可能改變,但親子關係卻是你只要活著就能一直延續的情感。

孩子和父母都不好當

看了那麽多親子類節目,硬糖君只能感慨:當孩子和父母都不容易。

硬糖君那代人,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那時候不少孩子對這句話感到無限壓力,可長大後成了父母,當年的孩子們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報以同樣的情感。

身份改變,共鳴點也在改變。聚焦孩子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父母的問題;而聚焦父母的時候,孩子也都變成了熊孩子。不過不管聚焦在哪兒,觀眾都看得非常入戲。

吃瓜群眾看明星帶孩子到底有多入戲呢?已經到了每次看親子綜藝都懷疑孩子到底是不是明星親生的程度。從當年《爸爸去哪兒》的郭濤到陳小春,再到最近《一起出發吧》裡面的楊爍,明星家長可太讓人操心了。

這些萌娃都成了觀眾們雲養的兒子閨女,大體分為兩類:

要麽是像嗯哼、安吉、餃子、王詩齡、kimi、天天這類在愛裡成長的孩子。他們是負責“賣萌的”,可以成為表情包和羨慕的對象。

要麽就是像最開始的jasper、安迪、石頭、楊雨辰(楊爍兒子)這類被父母忽視、親子溝通不暢的孩子。他們某種意義上成為“賣慘”擔當,引得一堆雲爹娘去聲討親爸媽。

這招也確實奏效,連不太喜歡小朋友、冷漠如硬糖君,看著楊雨辰被楊爍嚴厲對待的時候,也非常想去教育教育楊爍:孩子已經這麽乖了,你還要讓他怎樣?

面對年輕父母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通常都是父母的問題。而當子女長大成人,成為事實上的強勢方,我們看到父母也有太多不容易。

像《旋風孝子》、《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都是讓明星子女帶素人父母上節目。在節目中,父母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大齡青年們催婚,分分鐘演繹花式催婚的100種方法。

父母們只有一個宗旨:不結婚生娃就是不正常,就是不孝,甚至扯出了國家繁榮昌盛這樣的升華論點。反正你爸媽在家勸你結婚的話,都在這些爸媽們的射程之內。

這個時候,年輕觀眾容易有反感情緒,作為父母的年長觀眾感受到的可都是共鳴啊!父母也不容易,誰不想看著自己的孩子有個好歸宿呢。

這就是過日子,父母和孩子都不容易,很難說清誰對誰錯,唯有矛盾常伴。

親子關係,怎總這麽慘?

不知其他國家對親子關係的討論是否像我們這裡這樣頻繁和激烈,反正硬糖君還是堅信“天朝自有國情在”。

一方面,我們泱泱儒學大國,注重孝道,力求聽媽媽的話;另一方面,社會劇變帶來了更大的代際差異,年輕人追求自我,不婚、丁克、同性之愛都在挑戰父母的底線。不少影視劇裡,親子關係總是非常“慘”。

2019年最火、最引發討論的的

雖然幾部劇的結局都是各自圓滿或者遺憾,但總結起來還是:《小歡喜》不歡喜,《都挺好》不太好。

《小歡喜》和《少年派》聚焦在全國考生和家長的噩夢——高考。別管多和諧的家庭,高三那一年通通過得稀碎。

《少年派》還原了高三考生的住校生活和陪讀父母的焦慮日常。

一周回一次家的高三考生,享受著父母在假期開始時的溺愛、中間時的嫌棄和快返校時的捨不得;也經歷著中年父母在自己成年時要二胎的糾結和困惑。其實不管孩子多大,二胎始終是一胎孩子的敏感點。

《小歡喜》則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抗爭。高考時應該選夢想還是選實用的專業?獨生子女選學校時要選在父母身邊,還是去看看外邊的世界?尷尬了十幾年的父子關係靠高三一年就能彼此諒解嗎?

這些話題聽著就讓人頭大。但可怕的是,這幾乎是每個年輕人都經歷過的事情。

至於《都挺好》,可能就有些典型故事感了。狗血堪比早年的天涯熱貼,應該不是誰都能經歷過的。

在婚姻關係裡女強男弱的父親,一朝放飛自我,開始給子女找麻煩。大兒子性子懦弱又好面子,即使虧待自己的家庭也要盡表面的孝心;二兒子是貼心小棉襖,但多年來一直不思進取,堅定啃老;小女兒從小不受待見,曾發誓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卻因親情牽絆,始終與家難捨難分。

雖然劇情看起來有些超現實,但現實生活中這樣錯綜複雜的家庭倫理關係總能聽到一段兩段類似的,《金牌調解》甚至比這還要精彩。

除了這些徹底聚焦親子關係的作品,熱播作品也往往有著大量親子元素。像電影《少年的你》,就是典型的父母不作為;電影《誤殺》也是拳拳父愛;連最近的大熱劇《慶餘年》,表面看是穿越大男主,故事內核也是一個悲慘的弑父故事。

良好的親子關係大都相似,不幸的親子關係卻各有各的不同,這也給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強共鳴和冷現實

內容領域高度關注親子關係話題,某種程度上也是緊跟政策和時事。咱媽每天關心的生娃問題,已經成了世界難題。

《奇葩說》最新的辯題是“生二胎要不要征得老大的同意”。連一胎都沒著落的硬糖君不配參與這個話題。順便說,生不生一胎已經是不值得討論的問題了嗎?

亞洲國家的生育率逐年下降,即使國家號稱發出多少補貼,年輕人就是不願意結婚,不願意生娃。從單獨二胎到全面二胎,我國生育政策不斷加快放開的背後,新生人口不僅沒有出現“可怕的報復性反彈”,生育率甚至還在持續下滑。

2018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比2017年下降1.49個千分點。連刻板偏見裡愛生孩子的山東人都生不動了。

本來是小家的催生問題,一下上升到了國家的大義問題,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自然不會錯過這跟著政策走的選題。就連一向討論先鋒話題的《奇葩說》,這兩季討論更多的是“恐婚要不要喝去除恐婚水”“沒錢能生孩子嗎”這類接地氣的話題。

其實也不怪《奇葩說》越來越沒“深度”,觀眾就喜歡討論這些,這要是再加點什麽原生家庭,分分鐘就成了國民話題。

親子關係除了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關係外,原生家庭不僅是一場“流行病”,也成了很多人跨不過去的坎兒。

“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很大程度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這樣總結自己的性格弱點甚至人生軌跡。所以觀眾在挑刺或者羨慕的同時,也是自己情感的一種投射。

小時候沒有得到太多關愛或者不善於跟父母溝通的人,自然會羨慕那些在愛裡成長的孩子。當看到綜藝節目裡不善言辭的小朋友被父母粗暴對待,很多人看到的是當年還是孩子的自己。

共鳴的同時,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情感補償。影視劇和綜藝節目裡的感情投射或許可以讓人感到一時安慰,但原生家庭問題終究是過去時,自己的生活卻還在持續成長。如果之後的親子題材作品能讓更多人感到治愈的話,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事已至此,與其製造焦慮,不如盡量過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