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蔣勳評《長恨歌》:一首帝王深情的千古絕唱

楊貴妃與唐玄宗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時至今日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麽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長恨歌》:一首帝王深情的千古絕唱

以下內容選自《蔣勳說文學之美》

蔣勳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寫《長恨歌》時候的白居易年紀不大,大概三十歲左右,在陝西做一個小官,聽到別人講五十年前唐明皇與楊貴妃是經過這一帶到四川去的。

安祿山造反之後,戰爭發生。有一天早上,皇宮的宮門打開,有一隊人馬往西去。老百姓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原來是密報來了,說潼關已經破了,京城即將不保。皇帝匆匆忙忙帶著重要的大臣、貴妃,由三軍護衛出了城。到了馬嵬坡,軍隊發生了政變,要求楊家的權力受到約束,楊貴妃被賜死。這樣一個事件,在當地一直在傳述,五十年之後,白居易寫了《長恨歌》。

從《詩經》、《楚辭》已降,中國很少有長篇史詩。《長恨歌》、《琵琶行》的重要性在於讓我們看到中國人善於寫精簡短詩的風氣被白居易改變了。《長恨歌》中那種大篇章進行歷史敘事的能力非常驚人。

一個寫“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種精簡絕句的詩人,不一定能夠寫出這種長篇史詩。希臘有長篇史詩,印度也有,中國很少有史詩傳統,我想這與文字結構有關, 與文字本身的涵蓋力量有關。我覺得直到今天,《長恨歌》、《琵琶行》還是非常重要的文學範本,因為這兩首詩能夠押韻,有詩的節奏、結構,還能清楚地敘事。

“漢皇重色思傾國”,唐朝人講皇帝的時候, 不直接講唐朝的皇帝, 而是比喻成漢朝的皇帝。“思”在講唐明皇,這個皇帝非常愛美麗的女子,“重色”, 所以“思傾國”,每天在思念有傾國傾城美貌的女子。“禦宇多年求不得”, 這個皇帝統治天下這麽多年, 老是找不到他滿意的。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用字非常漂亮,讓人感覺到用任何語言去寫少女的青春,都沒有“初長成”好,好像在發芽一樣。生命的美剛剛透露出來的那種新鮮的氣息,幾乎撲面而來。

我相信其他任何一個人寫,都很可能用很多文字去形容少女的美。白居易不是,就是簡單的“初長成”,這三個字實在太美了。五官長得好不好都不重要,只是生命一種清新的力量。她一直在家裡面住著,也沒有人知道她美。

《長恨歌》、《琵琶行》是非常值得傳誦的文學作品,用字的準確,對於畫面的精彩形容,對於人的同情,都值得好好欣賞。我們看到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他的同情甚至擴大到了唐明皇身上,他感覺到一個男子在愛情上的不能完成,是非常大的哀傷。

《長恨歌》讀起來非常感人,會令人忘掉唐明皇是皇帝。唐明皇本身也非常矛盾。如果從道德,倫理和社會習俗去講,他有許多可以被批判的部分, 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女子,嫁給了唐明皇的兒子壽王, 成為壽王妃。在家族宴會當中, 唐明皇看到兒媳婦這麽美,硬搶過來。這背後隱藏了很多讓我們非常驚訝的事情,白居易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把這些東西全都去除了。

他單純寫一個男子被一個美人驚動以後的專注——我不知道這與“花非花,霧非霧”的美學精神有沒有關係。從歷史上去看唐明皇與從美學上看唐明皇,可能是兩個很不同的角色。從歷史上去看唐明皇,他有很多值得批判的地方;從美學上去看,就覺得他留下來的那種美的崇高性讓人非常感動。我想這種矛盾在唐代發生在很多人的身上。

白居易把發生在五十年前的事, 用非常完整的結構敘述出來。第一大段大概在講女子美的長成。“天生麗質難自棄”,真正的美是你自己要遺棄都不行的,她不覺得自己美,可是那個美會驚動人間。春天花的開放也是如此, 花的開放會使人對美有無法言喻的一種親近。如果是一個意識形態強烈的詩人, 很可能會覺得那是一個禍水。

白居易就寫她真的是美,美沒有罪過,青春的美的綻放,像花一樣的綻放,讓人感動。“一朝選在君王側”,也許錯誤只是後來到了“君王側”, 如果沒有這些, 美只是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是在形容女子的美。回眸一笑裡面有動作,有旋轉,有委婉,有很多好像要消失,可是又刹那出現的美。

白居易絕對是一個好詩人,雖然他後來不讚成大家重視文字、修辭和形式,可是他絕對懂這些。“回眸”中的“回”字,本身有曲線的意義在裡面。回眸一笑, 不呆板, 有更生動的感覺。一個好的藝術家,在形象塑造上是非常懂得如何表現笑的,“回眸一笑百媚生”,雖然用“百媚生”去形容笑,可還是沒有辦法讓人了解到底有多美,後面是“六宮粉黛無顏色”,皇宮裡面所有美麗的女子,每一個都很美,她們全部黯然失色了,白居易用這種方式突顯了一個發亮的生命狀態。

大家一定要注意到這裡面的結構,真是了不起,白居易其實一直在轉,一步一步地推。我們都知道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故事,可是我們去寫的時候,可能會遺漏很多細節,白居易卻是關注細節。從這個楊家女孩長成,到她很美,被選到皇帝的身邊,到她回眸一笑, 得到了皇帝的寵愛, 到賜浴華清池,到承恩澤,到雲鬢花顏被打扮起來,到芙蓉帳暖度春宵,到君王耽溺於她的美,從此早上都不願意去上朝了,一步一步講下來。

從批判的角度與從同情的角度寫, 這首詩會非常不一樣。當我們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 會有同情的原因是什麽?因為可能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感受,你一旦發現美、感覺到美的時候,你會耽溺,你會眷戀那種美。

白居易沒有批判這種眷戀, 相反他覺得這種眷戀是可以了解的。我用同情這個詞, 是說他可以了解這種美,所以他才寫到“春宵苦短日高起”。我們現在常常對新婚的朋友說春宵苦短之類的, 都是從這裡來。我們非常了解人在歡愛的眷戀當中的耽溺之深,可惜他是君王。如果他不是君王呢? 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男子,也許我們會稱之為深情男子。他是君王,就牽涉到另外一些問題。

在這裡,白居易用同情的方法,盡量把君王的角色慢慢拿掉,而變成_個很中立的男子的角色。所以“從此君王不早朝”有一點像李白寫的“長得君王帶笑看”,都是耽溺,都是對美的眷戀。

唐明皇認識楊貴妃的時候,是在中年以後。他是個經過政變取得權力,功業彪炳的帝王。他是一個有才能的男子, 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歷史上稱為“開元之治”。這種人物常常在中年以後會有一種幻滅感,會覺得我做了這麽多事情意義何在。

其實這些人是愛美的,唐明皇又是一個很好的鼓手,在梨園裡面打鼓,是一個藝術家。他感覺到自己君王的部分滿足了,可是藝術家的部分沒有滿足,就想追求浪漫的那個部分。他中年以後碰到十六歲的楊貴妃的美時的驚動,常常會在這一類人身上看到。

畢加索在六十歲左右碰到安琪拉的時候,也是這種感覺。碰到一個年輕的女孩,他一下子嚇呆了, 在超級市場像呆子一樣跟著她跑,完全忘掉他自己不應該這麽失態。男子在某一個年齡,他的身體感覺到她,因為身體的轉換是非常明顯的,而那個明顯的轉換裡,他想抓激情的東西。

唐明皇在楊貴妃的身上想要抓住青春的激情, 這個戀愛當然一定是一發不可收拾。你看《失樂園》也知道,到這個年齡這樣去追求激情,大概是蠻麻煩的。

阿信說

《長恨歌》作為一首長篇敘事詩,從最初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升華至最後對人間至情的相信,傳達出我們每個人心底對人世間不可磨滅的真情的期待,這也是它感動過很多人的原因。

古往今來,人們對《長恨歌》的主題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這是批判唐玄宗重色輕國的歷史政治題材,也有人說這是帝王愛情求而不得的絕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