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管新規後,這屆銀行理財太懂我們的痛點了

一、

我的朋友A、B、C,在銀行理財問題上,各有“痛點”。

朋友A因為要買車的緣故,托我找人幫他辦過一筆消費信貸。車價70餘萬,而A手頭閑散資金只有20來萬,因此需要貸款50萬。

A的懊惱在於,他並不是真缺這50萬,只是尚有一大筆錢都鎖在了某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裡動彈不得。而A的性格又是那種花點利息能搞定的事兒,就不願意開口去求人借錢。可A算算账,心裡仍然不是滋味:買的銀行理財收益率才5%,貸款的年化綜合成本卻接近10%。“這銀行理財,算是理得虧大發了!”

朋友B前陣子則是開口問我借過錢。說來好笑,她隻借2萬、只要一天。原來B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就是把某寶的貨幣基金當成自己的零錢包來使,日常可能用到的幾萬元現金全部扔在那裡,邊享受T+0的類活期便利,邊賺著遠超過活期的收益。

可是並不關心金融的B渾然不知的是,自去年7月1日新規實行起,她習慣的貨基零錢包似的用法,已經變了——貨幣基金“T+0”贖回有了1萬元的限額,超過1萬元就要到第二天晚上23:59分前才能提取出來。而B那天急著要轉2萬元稿費給人,所以只好跑來我這裡“調頭寸”了。

直到那天,B才定睛查看發現她的貨基已經大不如前了,除了T+0有了限額,還有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連續徘徊在2.8%左右的低位,比她習慣的數字整整少了1個百分點。

B問我,有沒有一種產品,能和她習慣了的曾經的貨基媲美,較高的收益率、相當的安全系數,關鍵還要T+0想取多少錢就取多少錢。

C向我谘詢的時候人在歐洲,她在逛街時看中一塊名表,想刷信用卡購買,可信用卡即便可以臨時升額,也升不到這塊表不菲的價格。C後來覺得四處騰挪錢或拚湊多張信用卡實在太麻煩又丟面子,所以也就作罷了。

二、

A、B、C的“痛點”其實很有代表性。一言以蔽之,就是想賺比活期更高的收益,就無法保障良好的流動性,於是到了緊要關頭,有錢人也缺起了錢。

但其實,誰說理財相對的“高收益”與“流動性”不可得兼?有一批銀行不斷創新理財服務,早已有針對A、B、C“痛點”的“良方”,浙商銀行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只是銀行們總是太低調,很多消費者還不知道原來已有這樣的產品和服務,所以本期“愉見財經”就先以浙商銀行為例做一介紹。

A的“痛點”是一大筆錢被鎖在了封閉式運作的銀行理財裡。如果吸取A的教訓,難道我們就只剩兩難選擇了嗎:要麽不再敢大金額買長期理財了,得留足錢以備不時之需,這也意味著放棄了一筆不錯的收益;要麽買完以後,就不能臨時再有大資金需求。

A的案例姑且還只是靠貸款買了個車,論損失也就是幾個點的資金差價;我身邊還有朋友,熊市裡買的中長期銀行理財,結果幾個月後投資風向大變、股市由熊轉牛,他立馬傻了眼,因為炒股的老本都被理財產品鎖死。

按他的自嘲,那就是“熊市被股票套,牛市卻被理財套”,瞬間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十萬。

這兩位投資者,實在有必要了解一下浙商銀行早在2015年8月就開業內先河,率先推出的網上個人理財產品轉讓功能。封閉式銀行理財的確無法提前贖回,但可以轉讓呀。

經我們親測,在浙商銀行手機銀行App、直銷銀行App、網上銀行等管道的“財市場”頻道裡,該行封閉式理財產品、大額存單等,都可以通過這一服務實現快速轉讓,成交後資金實時到账,而且目前為止這項服務都是免收手續費的。

我們觀察了一段時間還發現,轉讓區掛出來的轉讓理財成交速度相當之快,幾乎可說是“秒殺”。

下面通過一組動圖來體驗一下:

頗具人性化的設計是,在“財市場”裡頭,理財轉讓還有“一口價轉讓”、“競價轉讓”、“分拆轉讓”、“協定轉讓”等各種模式。

一口價轉讓,是指按照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誰持有的期限,收益就折算給誰;為了讓標的更具有吸引力,也不妨讓渡部分自己的收益給受讓方;而競價轉讓顧名思義就是隻固定本金、不固定投資收益價格的部分,由雙方叫價、進而撮合。

這樣算來,雙方其實都有利可圖。比如A吧,在買車的當口,他的一年期理財只剩最後5個月了,假設他買的是浙商銀行的理財產品並將之轉讓,那麽A就不用去辦貸款了;而受讓者則只需要持有產品5個月,就可以享受到一年期產品才有的年化5%的收益。

而A可能還有個性化需求。他共有80萬的理財產品,但眼下只需要取出50萬來用,一則,他可能會擔心因份額較大而不太好轉,畢竟大多數投資人尋求的都是幾萬、十幾萬的標的;二則,他也不願意把80萬都轉掉,余下的30萬還是可以繼續享受收益的。

對於這樣的需求,“財市場”還提供分拆轉讓模式,A可以將他的理財產品拆成若乾小份額進行全部或部分轉讓。

最後,如果A覺得這理財產品真心不錯,轉讓給別人可惜了的話,那也可以通過協定轉讓的方式,轉給自己的親朋好友。這可比直接問人借錢來得公平互利多了。

“財市場”是浙商銀行早在2016年就已經發布的包含線上轉讓服務、銀行理財、代銷產品、客戶權益等在內的一站式交易平台。從2017年開始,浙商銀行再將區塊鏈、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應用於“財市場”。其未來的目標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跨行、跨機構客戶間個人金融資產自由交易,比如不同銀行間的理財產品、基金、信託等投資類產品及客戶權益、積分等非投資類產品的交易。

三、

A的流動性困惑解決了,B需要的“想拿錢時就拿錢”的、換句話說是能實現“T+0”資金贖回的“零錢包”,要到何處尋覓?

根據貨幣基金新規,2018年7月1日起,貨幣基金“T+0”贖回限額為1萬元,超過1萬的部分只能等待下一個工作日。監管這樣做也是為了降低貨幣基金運作本身的流動性風險,從而保護投資人,然而對我們普通金融消費者來說,道理都明白,可用錢就是不方便了,就像B,就是習慣了以前貨幣基金的無上限“T+0”了。

B代表了相當一批人,他們時不時有超過1萬元的大額資金需求,但又不想讓這些數目其實不小的零錢,都白白躺在活期账戶裡,怎麽辦?

而且B還有一項額外的訴求,就是收益能和從前的貨基一樣高,而風險程度則要和貨基一樣低。這樣的產品,市面上有沒有?

還是有的。理財新規落地後,銀行們的“T+0”開放式理財開始發揮它的獨特優勢。和上文A所持的有固定期限的封閉式銀行理財所不同,銀行“T+0”理財是由銀行發行的活期理財產品,除了在建倉的那幾天有個短暫的封閉期外,之後就都是開放可贖回的了。這些,都和B所熟悉的貨幣基金非常類似。

但和當前的貨基不同的是,銀行“T+0”開放式理財沒有1萬元的當日贖回限額,有些銀行還能提供在非工作時間內一定金額的快速贖回。

在收益率方面,所謂“活期的銀行理財”,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所以它是沒有預期收益率的,產品的淨值變動決定投資者的收益。對於買過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的老司機們來說,“淨值型”不是什麽新鮮事,因為基金等產品都是這麽計算的,公式是:部門淨值=總淨資產/份額。比如認購時單份產品的淨值為1,要是投資期內投資組合盈利了4%,那淨值就變成1.04。

可是,雖說沒有“預期收益率”了,但可以參考現有產品淨值變動後可折合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我們觀察了幾家銀行的同類產品,其收益率大體可維持在3.5%~4%一線。

而在安全性方面,包括浙商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其底層資產中不少是和貨基一樣的低風險、高流動性金融資產品種,比如逆回購、同業存單、短久期的利率債等,風險測評結果為低風險,資產表現也相對穩定。

四、

相比A和B,C在境外立時三刻就要刷卡買下價格不菲的名表,要服務好這一個性化需求,似乎難度更大。

可其實這個問題,在浙商銀行2016年已推出的首款個人池化授信融資產品“增金財富雲”裡,就已經有了答案。這一產品的精髓,在於“互聯網+池化”。

以C為例,什麽東西可以扔到“池”裡?簡而言之,她所有的能證明她有能力還錢的資產,比如房屋,或是理財產品、大額存單等流動性較弱的金融資產,抑或是個人信用等非金融資產,都可以入“池”生成授信融資額度。

而“互聯網”化,則是指客戶不必再跑銀行、交材料、辦各項手續、等審批,那一套已經OUT了。“增金財富雲”辦的是全線上服務,一個 APP搞定,“秒”獲貸款。

放到C的實例裡,遠在歐洲的她如果使用的是浙商銀行信用卡、系“增金財富雲”客戶並有可匹配授信額度的資產入“池”,那麽在浙商銀行APP裡按個幾下,她就可以將理財入池資產轉化為信用卡額度使用。據悉,信用卡額度最高可升至100萬元。

這可是很劃算的一筆账。假設C將其60萬浙商銀行“永樂”系列封閉式理財產品入“池”,從而將信用卡額度提升至50萬元的話,那麽就意味著這50萬,在理財產品端,依然享受著約將近5%的業績比較基準之年化收益,在消費端,又享受著最長56天的免息期。

如果我們以浙商銀行在售的一年期業績比較基準為4.95%的永樂理財DD2171為例,假設C的此單購物享受到了50天的免息期,那麽這一進一出,C相當於就在資金上多賺了3390元。

誰說理財“高收益”與“流動性”不可得兼?A、B、C的“痛點”各不相同,浙商銀行用一系列的理財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把這些“痛點”一一撫平。這些創新,不僅體現了浙商銀行從“為客戶資產增值”到“為客戶資產服務”的理念轉變,更為其“個人財富管家銀行”的願景奠定了產品基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