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3年前的今天 黃鶴樓重建後正式開放

試問,誰人不知黃鶴樓?

它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一起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被譽“天下江山第一樓”;它有1800年歷史,期間興廢建毀達20余次;無數文人墨客借它抒懷,留下大量經典詩句;它與武漢血脈相通,武漢稱為“江城”,就源於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黃鶴樓

日歷標簽

黃鶴樓始建於公元223年,曾作為“軍事樓”,後演變成為觀賞樓。可惜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建好,又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動工,1985年6月11日,黃鶴樓建成對外開放。

總設計師憶當年 曾放話建不好樓就去跳長江

原中南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向欣然,是黃鶴樓重建工程的總設計師。日前,78歲的向欣然在家中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為黃鶴樓,我做了三件事。”說起黃鶴樓,老人雙眼閃光,眉宇間帶著自豪,“第一件是設計出它的樣子,並建造完成;第二件是明確它的功能,曾有人提議做酒樓,有人建議當博物館,而我認為它應該用來展現黃鶴樓歷史文化、體現它千余年的歷史深度;第三件是將它建成公園景區。”向欣然說,從1978年啟動重建計劃到2000年公園最後一個景點完成,歷時22年,工程幾乎佔據了他整個職業生涯,“我自己有兩個兒子,但我一直把黃鶴樓當作第三個兒子。”

回想黃鶴樓的重建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比如,為什麽要重建?要建成什麽樣?重建前,有據可查的最後一座黃鶴樓是清朝的同治樓,建於1868年,1884年毀於大火。1978年湖北啟動重建黃鶴樓工作時曾遇到不小爭議,當時有人覺得物質條件這麽有限,花幾百萬修這個樓幹什麽?還有人覺得,建黃鶴樓會收不回成本……最終證明,重建黃鶴樓,對武漢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延伸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設計師人選也經歷變更。“最初項目並不是交給我,是由另一位資深建築師負責,我只是幫他繪製效果圖。後來院裡成立了黃鶴樓方案設計突破小組,我負責設計輔助方案。沒想到經過專家多次修改、調整、評審、討論,我的補充方案反客為主,被確定為推薦方案。”巧的是,據湖北省檔案館收藏的資料顯示,抗戰結束後,湖北曾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主持重建黃鶴樓,後因種種原因擱淺。若乾年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向欣然,成為了黃鶴樓工程的總設計師。

“我一直在想,這個樓修起來,怎麽能讓人一眼認定它就是黃鶴樓?它必須保有黃鶴樓的歷史基因。權衡再三,我選擇以清朝的黃鶴樓為設計原型,就是因為這幢樓在很多人心中是真實存在過的,也有歷史照片留存,它能與人們更好地產生共鳴。在造型上,考慮到重建後它位於蛇山上,因此我的設計為層層飛簷,四望如一,從任何角度看都巍峨壯觀。”1980年2月,向欣然提出的“以清代黃鶴樓為原型進行再創造”的方案獲批,歷時1年7個月的黃鶴樓建築方案設計工作才畫上句號。

設計方案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建築施工圖設計、建築室內設計、黃鶴樓公園總體規劃以及園林景觀設計等考驗。“在黃鶴樓工程實施的第一次各方協調會上,市長官問我,你能把黃鶴樓搞好嗎?我回答,搞不好黃鶴樓,我去跳長江!”向欣然此言一出,四座皆驚。

向欣然笑著說,別看我口出“狂言”,其實是有底氣的。在建設過程中,他全情投入,全部150張設計圖紙基本上手繪完成。由於極度勞累,體重急劇下降。“1985年黃鶴樓竣工落成典禮上,我只想大哭一場。”向欣然說,他多次看到遊人掏出黃鶴樓的資料照片與新樓比對,“對,黃鶴樓就是這個樣子”“比以前的更好看”,這些評價讓他備感欣慰。

隨後,向欣然繼續推進黃鶴樓公園的總體規劃與建設,設計建造了南樓、白雲閣、擱筆亭、湧月台、跨鶴亭等一系列人文景點以及景觀式服務建築。“2000年退休前夕,我剛好完成了黃鶴樓公園最後一個大型景點——吉祥鍾的設計與建造。”

如今的黃鶴樓遊人如織,是無可爭議的武漢名片。“能參加黃鶴樓的重建,是我這輩子做的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向欣然說。

管理者說未來 這棟樓有山望水記得住鄉愁

“黃鶴樓不僅造型巍峨華美,更承載著詩詞、傳說、建築、楹聯、書畫、碑刻等諸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鶴樓公園管理處主任董衝說,“2017年遊客量達340萬人次,高峰時一天接待遊客將近5萬人次。截至目前,黃鶴樓共接待了64個國家和地區的134位政要名人,2018年初,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及其先生來到黃鶴樓俯瞰武漢三鎮風光,在西平台觀看了京劇表演《美猴王賀新春》,她在個人網絡平台上公開表達了在黃鶴樓上看京劇的美好感受。”

不論是武漢人,還是外地人,談起武漢總繞不開黃鶴樓。“我還記得黃鶴樓剛開放時,我登樓遠眺長江,既新鮮又興奮。”今年50歲的市民胡先生說,後來這些年,每次登樓都能感受到三鎮的變化,“高樓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美。”

有點意外的是,坊間也流傳“武漢本地人不玩黃鶴樓”的說法。對此,董衝笑了,“黃鶴樓地處武漢長江大橋引橋處,從漢口、漢陽經過時,它都會映入眼簾。所以不管登不登黃鶴樓,武漢人每天都會看到黃鶴樓,這種熟悉感是其他建築無法替代的。而且據了解,但凡家裡來了親友,武漢人仍會把黃鶴樓作為遊玩首選。”

“以前在武漢生活時,不覺得黃鶴樓有多重要。兩年前去外地工作後,一想家就會想到黃鶴樓。”前日在黃鶴樓公園,遊客黃小姐告訴記者,自己趁這次回漢辦事,專門和家人來登黃鶴樓,“離開了才知道,黃鶴樓一直烙在我心裡頭,就是這麽低調又親密。”

重建開放至今33年間,黃鶴樓不斷發展。“眼下,它是一個以黃鶴樓為主要景點,涵蓋勝像寶塔、古銅頂、抱冰堂等國家及省市文物保護部門在內共80余處景點的精品人文景區。”董衝說,黃鶴樓致力於成為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黃鶴樓文化也蓬勃生長,通過開展黃鶴樓大講堂、黃鶴樓文化進高校、3D詩詞課堂、詩詞大賽等多種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同時,近期黃鶴樓還開辦了武漢首家公園主題書店“黃鶴書社”,打造極富特色的詩詞講解志願者以及市民園長志願團隊,豐富著人們對黃鶴樓文化的認識。

一代名樓也開始“互聯網+”,推出智慧旅遊、預約導遊、網絡直播等。同時它也在不斷走向國際,出版有法文版和德文版黃鶴樓童話故事書、承辦中法音樂節、結緣巴拿馬“鶴”樓、與法國埃松省薩瑪朗德古堡公園結為友好景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寫下千古名句的詩人崔顥,若能看到今天的黃鶴樓,應該是另一番心境。(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