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王朝與蒙古部落的和與戰

金王朝與蒙古部落的和戰

lihaonan

大家好,今天我將發一篇關於金朝和蒙古部落的和戰為主題的帖子,因為主要敘述的是蒙古部落,所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後的金蒙戰爭,不在敘述之列。

一、金朝開國---熙宗朝的和戰

(一)基本情況

關於金朝開國至熙宗朝與蒙古部落的戰爭,金朝和蒙古的文獻都敘述不足,給了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學者的極大困難,我們現在了解他們的戰爭主要通過南宋人的一些著作如《蒙韃備錄》《黑韃事略》一些書來了解的,現在把南宋人敘述戰爭的進程敘述如下:

金朝天會十三年“是冬,金主以蒙古叛,遣領三省事宋國王(完顏)宗磐提兵破之。蒙古在女真之東北,其人勁捍善戰,以鮫魚皮為甲,可捍流矢。”

天眷元年(或二年)“女真萬戶呼沙呼(又譯胡沙虎)北攻蒙古,糧盡而還,蒙古追襲之,至上京之西北,大敗其眾於海嶺。”

皇統三年“是月,蒙古複叛,金主命將討之。初,魯國王(完顏)昌既誅,其子勝花都郎君者,率其父故部曲以叛,與蒙古通。蒙古由是強,取二十餘團寨,金人不能製。”

皇統六年“金以所教神臂弓弩手八萬人討蒙古,連年不能克。是月,令汴京行台尚書省事蕭保壽努與蒙古議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團寨與之,歲遺牛羊米豆,且冊其長為蒙古王,蒙古不受。”

七年“ 是月,金人與蒙古始和,歲遺牛、羊、米、豆、綿、絹之屬甚厚。於是蒙古長鄂羅(又譯鄂倫 熬羅)貝勒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金人用兵連年,卒不能討,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

根據南宋人的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這麽一條結論,似乎蒙古高原上的部落在金初就已經非常強大,甚至逼迫金人割地賠款,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政權,僭稱皇帝了,但是,這畢竟的南宋人的一面之辭,我們必須謹慎地去對待,不能完全相信。必須大力分析金朝和元朝的史料,尋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來。

首先,關於金朝在熙宗朝與蒙古高原上的部落發生大規模戰爭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我們查找金朝的史料確實能夠發現一些零星的記載,比如南宋人說率領八萬“神臂弓手”討伐蒙古的金朝將領就是兀術(完顏宗弼),在《金史 完顏宗弼傳》沒有記載,但是在其他一些列傳裡還是能找到一些零星的記載,比如:

《金史 烏林答暉傳》記載“(天眷初)從宗弼北征,遷廣威將軍,賞以金幣、尚廄擊球馬。”

《耶律懷義傳》記載“天眷初,為太原尹,治有能聲。改中京留守。從宗弼過烏納水”

《移剌溫傳》記載“會宗弼巡邊,溫從軍,不之官。”

《彀英傳》“歷行台吏部工部侍郎,從宗弼巡邊,遷刑部尚書,轉元帥左都監。”

此外在《完顏守貞》傳記載完顏守貞和金章宗討論對付蒙古部落的方法,完顏守貞說“惟有皇統以前故事,舍此無法耳”,意思是要像皇統以前那樣,對北方叛部進行有效打擊。看來,天眷初年完顏宗弼率領兵馬討伐蒙古部落應該是信史。

皇統年間對北部進行討伐在金史中只有一例《內族襄傳》記載“(完顏襄)父阿魯帶,皇統初北伐有功,拜參知政事。”

說實在的,本人很早就想寫關於這個主題了,但是對如何處理這個歷史事件有疑慮,從現在文獻來看,很難說是誰最終獲得勝利,國學大師王國維著有《萌古考》《南宋人所傳蒙古史料考》。認為南宋人的記載有好多失實之處。清朝人李文田,屠寄甚至認為熬羅(祖元皇帝)就是成吉思汗的叔祖合不勒汗。還有蘇日巴達拉哈所著《蒙古族族源新考》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過他對南宋人的著作提出懷疑,認為“曇花一現的熬羅孛極烈,無頭無尾,來無蹤,去無影,既無年代年限,更是無所作為,在歷史上橫插一筆,其真實性甚為可疑。恐怕連曇花也不是,近似臆造。趙珙為宋代人,對蒙古甚了解,與金、蒙多次接觸,對祖元皇帝的傳說甚疑。趙珙在他著的《蒙韃備錄》中說:‘按李諒《征蒙記》曰:蒙人嘗改元天興,自稱太祖元明皇帝。今韃人甚樸野,略無制度。珙曾討究於彼,聞蒙已殘滅久矣。注雲:《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又有蒙國者,在女真東北,唐謂之蒙兀部,金人謂之蒙兀亦謂之萌骨人,不火食,以鮫魚皮為甲,可捍流矢,自紹興初始叛,都元帥宗弼用兵,連年卒不能討,反厚賄之,其主亦稱祖元皇帝,至金亮之時,並為邊患,其來久矣!……至是韃靼乃自號大蒙古國,邊吏乃以蒙韃稱之。然二國東西相望凡數千里,不知何以合為一名也。蓋金國盛時置東北招討司以捍禦蒙兀

高麗。西南招討司以統隸韃靼西夏。蒙兀所據蓋吳乞買創業時二十七團塞。而韃境東接臨潢,西與夏為鄰,南距靜州,北抵大人國雲雲。此錄蓋本李記,但李作疑詞,此錄直謂,前蒙古國已滅。今之蒙古乃韃靼耳’趙珙又說‘今韃之始起,並無文書,凡發命令遣使往來,只是刻指以記之……其國迄今文書中用於他國者,皆用回鶻字。”關於祖元皇帝熬羅孛極烈的大蒙古國,前人所記,似有似無,迷離難解。“不火食”這豈是蒙古民族?“鮫魚皮為甲”,東北滿洲的魚皮韃子或有之。高麗在女真之東,蒙兀與高麗為鄰。此蒙兀與合不勒汗之蒙古雖為同名,但非一族。或東北亦有稱蒙兀者?吳乞買創業在女真境內東北方向,蒙古人以遊牧為主,為北方民族,要女真之二十七團寨何用?且蒙古人的活動範圍,經緯分明,東接臨潢,距東北之蒙兀有幾千里之遙,李諒尚作疑詞,後人又何必強擬對象呢?女真東北的蒙兀與合不勒汗的蒙古,東西遙望,中隔女真、室韋、阻卜等異族介乎其間,何以能合而為一呢?蒙古地區與宋朝邊境,中隔女真和金國的衛星族,沒有機會與宋接觸(蒙宋接觸是以後的事)。當時漢文化還沒有進入草原,合不勒時代的蒙古人,還沒有吸收漢文化使用漢語文的願望與要求,在合不勒周圍還沒有漢人輔佐。其“祖元”、“天興”等漢族稱號,何由而來呢?合不勒時代的蒙古人,不識文字,不懂漢語,焉知“祖元”、“天興”為何物?合不勒汗除在三河地區留有遺跡(三河地區是額爾古納河中遊所納之三條大河,其中有哈布爾(合不勒)河,哈布爾河上遊有孛兒隻斤河,都與合不勒的姓氏有關。)外,並未東行怎到女真的東北去開辟大蒙古國呢?”明確提出熬羅並非合不勒汗。而且又提出一系列反問“合不勒的繼承人俺巴孩汗是被塔塔兒人捕送金朝廷處死的。蒙古既有迫使金人求和納款割地的武裝力量,怎麽連保衛本民族可汗的能力都沒有呢!割地納款曾幾何時,蒙古震懾金人的威力哪裡去了?俺巴孩遇害後,曾經壓倒金人的蒙古武裝,又為什麽對小小的塔塔兒,十三戰也報不得仇呢?很明顯,渡河擾金的是女真東北的熬羅孛極烈,不是女真西北的合不勒汗。蒙古民族擁有無邊無際的肥沃草原,以遊牧狩獵為主體經濟的行國,沒有象農業國那樣的土地要求,要金人二十七團寨何用!《蒙古秘史》

把領忽、想昆、土敦、必勒格、伯顏、墨爾根、巴阿禿兒等微官末職、榮譽尊號一個不漏地記載在史冊上,而對蒙輔國王為什麽不載呢?”他認為這個熬羅應該為柔然的後代的一支。柔然早在南北朝時代就使用過漢族的年號,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本人認為在熙宗朝金朝與北方原來遼朝控制的蒙古部落確實發生過戰爭,但是戰爭絕對不像南宋人描繪的那麽大,南宋人出於政治的需要,將戰爭規模普遍擴大,特地誇大金朝割地賠款的數字,目的當然只有一個,說金朝後方已經疲敝不堪,國力下降,堅定國人抗敵收復中原之決心,總之,熙宗朝的戰爭可信,但是那些關於戰爭的誇大記載要堅決批判。

正是因為蒙古和金朝的文獻資料不足而不得不依賴於南宋文獻,所以本人就得出一個結論,金熙宗朝的金朝和蒙古部落的戰爭是在原來對蒙古高原部落控制能力相對較強的遼朝崩潰後,蒙古部落失去強有力的控制中心後開始了自身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與新興女真族的金王朝發生了矛盾,在相持數年的戰爭中,金王朝自身也付出很大的代價,最終利用分化瓦解(本人認為金朝的“賠款”應該是對各個部落進行挑撥離間的資金)之法,使得邊患暫時得到一時的平靜。

(二)金王朝對蒙古諸部的控制

由於金朝在滅亡遼朝之後立即把兵鋒對準了南方的宋朝,沒有經略蒙古諸部,對北方基本是消極防禦態勢,沿邊置東北 西北 西南三個招討司,屯兵防守“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余裡,火魯火疃謀克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婆盧火所浚界壕而西,經臨潢、金山,跨慶、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複西歷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會州、積石之外,與生羌地相錯。”對散處邊境上的諸小部族統稱為“乣”(音jiu),設立祥穩統治。對大部族如迭剌部 唐古部 助魯部 烏魯古部等,置節度使統治。其在草原之諸臣附部落,則特賜官爵,以為羈縻。保持朝貢關係,並利用它們之間的矛盾,使互相製約,保持平衡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金朝這時已經開始了界壕的修築,《金史 地理志》記載有“泰州婆盧火所浚界壕”《金史·婆盧火傳》稱他在泰州時守邊有功。看來在熙宗朝已經開始了界壕的修建,為以後大規模修築界壕打下了基礎。

(三)遼金之際蒙古高原的劇變

在遼金之際蒙古高原有兩件外來因素值得大書特書

1是大量的鐵流入草原 在對蒙古部落控制力相對較強的遼朝,屢次下詔“禁鬻生鐵於阻卜等界”而金朝時則惟利是圖,鐵禁遂弛,因而大量鐵錢源源流入蒙古草原,在金朝統治的遼朝和北宋的部分地區,原來曾經使用鐵錢,後來金朝廢除鐵錢“由是河東 陝西鐵錢,率自雲中貨於韃靼”“北地貴鐵,百姓多由火山軍 武州 八館之天德 雲內 貨錢於北方”“北方得之,多作軍器,甚而有以堅甲利兵與之回易者。爪牙既成,始不易製矣”

2是大批的契丹人北流 金朝滅遼,天祚皇帝,梁王雅裡,耶律大石等均出走,以草原部族為援,耶律余睹叛金,大批契丹人逃亡,而且金朝也曾經實施過一些屠殺政策,比如完顏宗翰就命令諸路“盡殺契丹”大批契丹人的北流,對蒙古部落的發展起到不少作用。

二、 金章宗時期對蒙古部落的北伐

大定後期,北方部落在表面安定的情況下不斷進行著新的分化組合。就在金章宗即位的同一年,蒙古部的鐵木真被推舉為可汗,開始了統一蒙古部落的大業。而同時北方邊境也陷於動蕩,合底忻部(合答斤部)必裡哥孛瓦與其姊妹部落山隻昆部(撒勒隻兀部)頻頻騷擾邊境。故章宗一即位,不少大臣提出加強邊備。元老徒單克寧建議加強猛安謀克的武備,他說“承平日久,今之猛安謀克其材武已不及前輩,萬一有警,使誰禦之?習辭藝,忘武備,於國弗便。”大臣完顏守貞在回答章宗的提問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自明昌初,北邊屢有警,或請出兵擊之。上曰:‘今方南議塞河,而複用兵於北,可乎?’守貞曰:‘彼屢突軼吾圉,今一懲之,後當不複來,明年可以見矣。’上因論守禦之法。守貞曰:‘惟有皇統以前故事,舍此無法耳。’”他建議像皇統年間金熙宗對北方部族用兵一樣,對北方叛部進行有效打擊。章宗於是任命夾谷清臣為東北路兵馬都統製使。但是朝中反對力量也很大。翰林修撰移剌益“時北邊有警,詔百官集尚書省議之,太尉克寧銳意用兵,益言天時未利,宜俟後圖”,禦史中丞張萬公也明確表示反對”會北邊屢有警,上命樞密使夾谷清臣發兵擊之。萬公言:‘勞民非便。’詔百官議於尚書省,遂罷兵。”大臣反對是有理由的,當時有比用兵更重要的任務。在章宗即位的大定二十九年“二十九年五月,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當時不要忽視黃河的力量,用的錢財和人力不計其數“營築河堤,用工六百八萬餘,就用埽兵軍夫外,有四百三十餘萬工當用民夫”當時金朝的人口5000萬多,人力竟然達到十分之一強,可見規模之大。

既然不能用兵,那麽完善金熙宗---世宗以來的界壕就成了唯一的選擇。明昌三年四月“戊午,詔集百官議北邊開壕事”不久又“癸酉,罷北邊開壕之役”。大臣們的反對是主要原因,反對的人很多。比如說黨懷英,“明年(指明昌三年),議開邊防濠塹,懷英等十六人請罷其役,詔從之”張萬公反對的意見更加明確,“初,明昌間,有司建議,自西南、西北路,沿臨潢達泰州,開築壕塹以備大兵,役者三萬人,連年未就。禦史台言:‘所開旋為風沙所平,無益於禦侮,而徒勞民。’上因旱災,問萬公所由致,萬公對以‘勞民之久,恐傷和氣,宜從禦史台所言,罷之為便。’”董師中也一樣“況西、北二京,臨潢諸路,比歲不登。加以民有養馬簽軍挑壕之役,財力大困,流移未複”。章宗就在這些意見中搖擺不定。北方的形勢更加緊張“南北兩屬部數十年捍邊者,今為必裡哥孛瓦誘脅,傾族隨去,邊境蕩搖”,可見叛亂的規模在逐漸擴大,形勢也越來越緊張,連章宗在明昌三年也不敢循慣例到灤河上遊的金蓮川的景明宮去避暑。

界壕並不能阻止叛部不斷的進攻,在國內形勢逐漸緩解的情況下用兵成為選擇,明昌初年因為黃河的緣故不能阻止他用兵北方的決心,在明昌三年七月“癸未,詔增北邊軍千二百人,分置諸堡”。明昌五年二月,宰臣請求撤退北邊的屯駐軍馬,章宗未予同意。又命令宣徽使移剌敏、戶部主事赤盞實理哥等視察北疆屯駐軍馬,並籌劃防禦措施。九月,又命令上京等九路以及諸群牧和乣軍等選擇三萬精銳,準備來春調發,並命諸路及順從的北阻革菐部第二年夏會師於臨潢,雙方的大戰不可避免。

(一)夾谷清臣北伐

明昌六年正月,可能為合底忻、山隻昆兩部聚兵圍慶州,金東北路招討副使瑤裡孛迭急忙率兵解救”北邊有警,聚兵圍慶州急,孛迭率本路軍往救,敵解去,州竟無患。”五月,章宗命令夾谷清臣出戰,命其行尚書省事於臨潢府。雙方交戰正式開始,夾谷清臣,女真名阿不沙,為世宗朝名將,參加過討伐契丹族大起義和對南宋的戰爭,戰功卓著。當時是比較好的將領人選.夾谷清臣先派人偵察,得知敵人的虛實。然後令宣徽使移剌敏為都統,左衛將軍完顏充和西北路招討使完顏安國為左右翼,率領輕型機車八千為先鋒,夾谷清臣自己率領精兵一萬隨後跟進。當夾谷清臣率軍至哈拉哈河時,先鋒移剌敏部已在栲栳濼一帶連續攻破敵人14座營壘,並返回迎接大軍。,完顏安國也“適臨潢、泰州屬部叛,安國先討定之”金軍並非處處順利。奚族猛將伯德梅和尚在討伐叛部的過程中“左丞相夾谷清臣行省於臨潢,檄為副統。會敵入臨潢,梅和尚暨護衛辟合土等領軍逆擊之。敵積陣以待,梅和尚直搗其陣,殺傷甚眾。敵知孤軍無繼,聚兵圍之。度不能免,乃下馬相背射,複殺百餘人,矢盡猶以弓提擊,為流矢所中死,辟合土等皆沒。”而此時,參加歸順金朝的屬部北阻革菐的首領斜出搶奪了移剌敏部所繳獲的大量牲畜物資。本來金朝與北阻革菐的關係就很脆弱,此前完顏安國奉命出使北方諸部時,“時北阻革菐迫近塞垣,鄰部欲立功以誇雄上國,議邀安國俱行討之。安國以未奉詔為辭,強之,不可。或以危言怵之,安國曰:‘大丈夫豈以生死易節。暴骨邊庭,不猶逾於病死牖下。’眾壯其言,饋贐如禮”。可見,當時只要完顏安國稍微畏縮,就會被諸部挾持以金朝的名義攻打北阻革菐。因此,金朝與包括北阻革菐部在內的諸部關係處於時刻破裂的危險之中。對於北阻革菐部斜出的劫掠行為,夾谷清臣予以譴責,並責令其賠償,於是北阻革菐部發動叛亂,大肆劫掠而逃。夾谷清臣此舉並沒有什麽不妥,如不然,則會使北方諸族更加輕視金朝,但是不知當時的輿論出於什麽緣故,認為他“屢獲捷而貪小利,遂致北邊不寧者數歲”,在輿論的壓力下,章宗黜免了夾谷清臣。命右丞相完顏襄代之。而西北方向的部落也開始蠢蠢欲動。明昌六年十月“乙亥,命尚書左丞夾谷衡行省於撫州,命選親軍、武衛軍各五百人以從,仍給錢五千萬”。“甲辰,報敗敵於望雲”。

(二)完顏襄北伐

章宗以完顏襄替代夾谷清臣,對其給予厚望,“臨宴慰遣,賜以貂裘、鞍山、細鎧及戰馬二”,同夾谷清臣一樣,完顏襄也是參加過鎮壓契丹族大起義和對付南宋的將領。完顏襄到達前線後,首先招降了叛亂於北京、臨潢之間的胡裡乣部,駐軍於臨潢府。“時胡裡颭亦叛,嘯聚北京、臨潢之間。襄至,遣人招之,即降,遂屯臨潢。”接著完顏襄率駙馬都尉仆散揆與完顏安國等至大鹽濼時,與廣吉剌部發生激戰,這次戰鬥持續時間很長,從明昌六年十二月一直持續到次年承安元年正月,戰鬥相當激烈“大鹽濼群牧使移剌睹等為廣吉剌部兵所敗,死之”完顏安國也”大鹽濼之戰,殺獲甚眾”。完顏襄又派完顏充進軍斡魯速城,在那裡屯守,俟機進兵。後來章宗回召完顏襄與夾谷清臣商議軍事,在商議過後,大軍分為兩路,完顏襄派西北路招討使完顏安國進軍多泉子,“大捷於多泉子”東路軍由瑤裡孛迭率領,直撲阻革菐(塔塔兒),西路由完顏襄親自率領。但是東路軍在但是東路軍前進至龍駒河時被阻革菐包圍,三天都未突圍出來,求援甚急。完顏襄率領西路軍晝夜兼程去營救,出其不意,“或請俟諸軍集乃發。襄曰:‘我軍被圍數日,馳救之猶恐不及,豈可後時?’即鳴鼓夜發。或請先遣人報圍中,使知援至。襄曰:‘所遣者儻為敵得,使知我兵寡而糧在後,則吾事敗矣。’乃益疾馳。遲明,距敵近,眾請少憩。襄曰:‘吾所以乘夜疾馳者,欲掩其不備爾。緩則不及。’向晨壓敵,突擊之,圍中將士亦鼓噪出,大戰,獲輿帳牛羊。眾皆奔斡裡劄河。遣安國追躡之。眾散走,會大雨,凍死者十八九,降其部長,遂勒勳九峰石壁。”內外夾擊,取得大勝。在金朝的平叛過程中蒙古部的鐵木真和克烈部的脫斡鄰勒罕也來助戰,《元朝秘史》有詳細記載“契丹(即金朝)百姓之阿勒坦罕(即金章宗),以塔塔兒(即阻革菐部)之篾古真薛兀勒圖等不奉其命,令完顏丞相(即完顏襄)治軍。遣使來告曰:‘完顏丞相溯浯漓劄水,驅篾古真薛兀勒圖等塔塔兒及其馬群,齧食而來,其勿相疑雲。’成吉思合罕既悉所告,曰:‘塔塔兒百姓乃昔日毀我父祖之仇人也。今乘此機,俺其並之乎。’遂遣使告脫斡鄰勒罕曰:‘阿勒坦罕之完顏丞相,驅塔塔兒之篾古真薛兀勒圖部,溯浯漓劄水而來雲。俺其並此毀我父祖之塔塔兒乎!脫斡鄰勒父罕其速來。’脫斡鄰勒罕得此報,曰:‘我子所報甚是,俺當並之。’遂集軍,第三日即起兵,脫斡鄰勒罕疾行而至。成吉思合罕、脫斡鄰勒罕二人遂共起兵,順浯漓劄而行,與完顏丞相同並來時,塔塔兒之篾古真等部,已立寨於忽速禿失禿延、納剌禿失禿延之地矣。成吉思合罕、脫斡鄰勒罕二人就其寨中擒彼守寨之篾古真薛兀勒圖等,即地斬篾古真薛兀勒圖訖,成吉思合罕取其銀搖車、東珠飾衾焉。既殺篾古真薛兀勒圖,完顏丞相甚喜,以成吉思合罕、脫斡鄰勒罕二人殺篾古真薛兀勒圖之故,就地與成吉思合罕以劄兀惕忽裡之號,與格列亦惕之脫斡鄰勒以王號矣,王罕之稱即始於此完顏丞相所號也。完顏丞相曰:‘我將奏聞此功於阿勒坦罕,加成吉思合罕以更大號——招討之號,其阿勒坦罕知之雲。’”他們二人的參戰,對金朝平叛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東北方向告捷的同時,西北方向也有捷報,在完顏匡的率領下“初,匡行院於撫州,障葛將攻邊境,會西南路通事黃摑按出使烏都碗部知其謀,奔告行院為之備,迎擊障葛,敗其兵。”.

邊境在用兵後並沒有安寧多久,在平定阻革菐部的叛亂僅僅一個月後,阻革菐部又一次發動叛亂,章宗派時為左丞相的完顏襄行省事於北京,簽書樞密院事完顏匡行院於撫州,並派親軍八百人屯戍撫州。外部已經緊張,內部也趁機作亂,早就對女真壓迫政策不滿的契丹人即契丹族大起義後再次在陁鎖、德壽的率領下發動大規模起義“偽建元曰身聖,眾號數十萬,遠近震駭。”完顏襄鎮靜地應對“即遣官發上京等軍六千,至是果得其用。臨潢總管烏古論道遠、鹹平總管蒲察守純分道進討,擒德壽等送京師。”出沒於錦、懿州之間主要由契丹人組成的乣軍叛亂也“乣軍千余出沒剽掠錦、懿間,孛迭追敗之,複獲所掠,悉還本戶。”被瑤裡孛迭擊敗.這次平叛後,金朝仍然沿襲從前的對契丹人分而治之的政策“乃移諸乣居之近京地,撫慰之”,完顏襄可能也意識到從前對待契丹人的不合理,準備“乣雖雜類,亦我之邊民,若撫以恩,焉能無感?我在此,必不敢動。”但是統治者究竟有沒有“撫以恩”值得懷疑,十餘年後蒙古進攻中都時,乣軍卻乘機投降了蒙古,使中都很快陷落.可見效果之差。

在平定契丹人的反叛後,章宗以參知政事完顏裔取代完顏襄統率北邊軍隊,但是北方的部族很快又發動叛亂,完顏裔鎮壓不利,完顏襄再次出屯北京,被任命為樞密使兼平章政事。完顏襄又奏請章宗,派同判大睦親府事完顏宗浩出軍泰州,左丞夾谷衡於撫州行樞密院事,出軍西北路阻擊阻革菐部,自己率軍出臨潢,章宗同意了他的建議,並賜予他內庫物資。承安三年二月,阻革菐部首領斜出到撫州再次請求投降。章宗派專使詢問完顏襄,完顏襄認為接受斜出的投降利大於弊。於是,“丙戌,斜出內附”。應該說完顏襄在當時的將領中是非常優秀的,在他出屯北京時,這時發生了饑荒,完顏襄命令減價出售官府儲糧。有人認為士兵也缺糧,不應向百姓低價售糧。完顏襄駁斥到“烏有民足而兵不足者?”一個將領懂得這番道理,是不容易的。

(三)完顏宗浩北伐

與完顏襄和夾谷清臣不同,宗浩沒有什麽軍功背景。因為完顏襄的推薦,而出鎮泰州。“北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駐泰州便宜從事。”章宗又派上京等路軍萬人屯戍泰州,宗浩認為泰州的糧食儲備不足,並且敵人暫時不會發動進攻。於是將這一萬人分派至隆州、肇州之間以就糧。承安二年冬天果然無事。廣吉剌部屢次脅迫諸部入塞侵擾,宗浩請求乘暮春其馬體弱時出擊之。但是完顏襄認為這時阻革菐部正發動叛亂,如果攻破廣吉剌部,那麽阻革菐部就無後顧之憂了,不如暫時留之,以牽製阻革菐部。完顏宗浩對此很不以為然,向章宗上奏:“國家以堂堂之勢,不能掃滅小部,顧欲藉彼為捍乎?臣請先破廣吉剌,然後提兵北滅阻革菐”。詔諭宗浩曰:“將征北部,固卿之誠,更宜加意,毋致後悔。”宗浩覘知合底忻與婆速火等相結,廣吉剌之勢必分,彼既畏我見討,而複掣肘仇敵,則理必求降,可呼致也。因遣主簿撒領軍二百為先鋒,戒之曰:“若廣吉剌降,可就征其兵以圖合底忻,仍偵余部所在,速使來報,大軍當進,與汝擊破之必矣。”廣吉剌部果然如宗浩所料向完顏撒投降,於是征集了其騎兵一萬四千人。宗浩隨後北進,命令每人攜帶三十天的糧食,派人通知完顏撒會師於移米河,一起進攻。但是使者誤入婆速火部,致使完顏撒部沒有及時會合。宗浩的前軍進至忒裡葛山時,與山隻昆部的兩個屬部石魯和渾灘遭遇,擊敗之,斬首一千二百級,俘虜了大量人員、牲畜、車輛。進至呼歇水時,敵人更加畏懼,合底忻部首領白古帶、山隻昆部首領胡必剌及婆速火部都請求投降,宗浩在受降後將其都予以釋放。胡必剌向宗浩建議攻討近在移米河而不肯投降的自己的屬部迪烈土部。宗浩於是又進討該部,斬首三百級,又有很多人投移米河而死,繳獲牛羊一萬二千多隻,車輛、氈帳也很多。已經投降的合底忻部、婆速火部出於懼怕,向西渡過移米河而逃,遺棄了大量車輛、輜重。完顏撒與廣吉剌部首領忒裡虎在窊裡不水追上他們,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死四千五百餘人,俘獲牛羊不可勝數。金軍撤退後,婆速火部請求內附。至此,廣吉剌部降,合底忻部、山隻昆部、婆速火部相繼敗亡,完顏宗浩的北伐基本上達到了目的,章宗時期對北方蒙古諸部的戰事也得以結束。

金朝的三次北伐有力的打擊了東蒙古草原上強悍部落塔塔兒 弘吉剌 合答斤 撒勒隻兀惕諸部,使北方得到暫時的安寧。但是同時卻替正在興起的成吉思汗削弱了他東鄰的勁敵,為其統一蒙古諸部減少了不少阻力,從這點來說,金朝的北伐的實質是失敗的。

(四)界壕之修建

在三次北伐之後,北方暫時趨於安定,為了一勞永逸,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修建界壕,早在承安三年阻革菐部首領斜出降金後,金左副元帥完顏襄“因請就用步卒穿壕築障,起臨潢左界北京路以為阻塞。言者多異同,詔問方略。襄曰:‘今茲之費雖百萬貫,然功一成則邊防固而戍兵可減半,歲省三百萬貫,且寬民轉輸之力,實為永利。’詔可。襄親督之,軍民並役,又募饑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於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請”。這位頗懂得軍民關係的統帥在這個問題上卻執迷不悟,堅持耗費民力。他完成的是臨潢路界壕工程。“減屯兵四萬、馬二萬疋”負責西北路界壕修築的是先後任西北路招討使的完顏安國和獨吉思忠,完顏安國“承安二年,以營邊堡功,召簽樞密院事。賜虎符還邊,得以便宜從事”。獨吉思忠將西北路界壕繼續完善,“初,大定間修築西北屯戍,西自坦舌,東至胡烈麽,幾六百裡。中間堡障,工役促迫,雖有牆隍,無女牆副堤。思忠增繕,用工七十五萬,止用屯戍軍卒,役不及民。上嘉其勞,賜詔獎諭曰:‘直乾之維,搤邊之要,正資守備,以靖翰藩,垣壘弗完,營屯未固。卿督茲事役,唯用戍兵,民不知勞,時非淹久,已臻休畢,仍底工堅。賴爾忠勤,辦茲心畫,有嘉乃力,式副予懷。’”負責西南路界壕營建的是西南路招討使兼天德軍節度使仆散揆,“揆沿徼穿壘築壕,連亙九百裡,營柵相望,烽候相應,人得恣田牧,北邊遂寧。”金朝修築的界壕,與歷代王朝修築的長城在本質上沒有什麽區別,在政治穩定,軍事力量強大固然可是阻止一時,但是在不久蒙古騎兵輕鬆地攻破了界壕,在那時,它何曾起過統治者理想的作用。

在修築界壕後,章宗以為天下太平,對北方不以為意。當時根據蒙古史料的記載,成吉思汗曾經到金朝的靜州向金朝進貢,大概這就是原因吧,經過章宗初期的“明昌之治”後,金朝的統治逐漸走了下坡路,黃河屢次決口,增加了財政困難,而且一向溫和的南宋在聞金朝與蒙古交戰時,也高估了蒙古的力量“近聞金虜頗為韃靼騷擾”“認為蓋夷狄之衰,乃中國之利”,貿然發動“開禧北伐”,金朝發動反擊,“泰和南征”。在戰爭過後,章宗曾經詢問大臣南宋的議和可不可靠。有政治遠見的大臣王維翰說“宋主怠於政事,南兵佻弱,兩淮兵後千里蕭條,其臣懲韓侂胄、蘇師旦,無複敢執其咎者,不足憂也。唯北方當勞聖慮耳。”提醒章宗注意蒙古,可是沒有引起章宗的注意,儘管在當時的蒙古人看來金朝仍然是“極其強大和尊嚴的”,但是雙方的力量對比在不斷消長,章宗一死不過數年蒙古鐵騎就佔領了金朝的首都,那位頗有政治遠見的王維翰大人在蒙古南侵時果然顯示了氣節,與妻子一起自殺殉國,歷史的悲劇終於上演。

現在發揮一下史學的實用功能,談一下它對現在的影響。

一是對建設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教訓,從歷史上看,金朝是一個以女真族為主體,漢族佔大多數雜以契丹 奚 渤海 回紇等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可是金朝在具體政策方面,總是猜忌和防範遠遠大於信任和團結,比如本人在上文提到的對蒙古部落的“減丁”“蒿指”,對契丹族的不信任,還要加上對漢族農民的“括地”,等等政策無疑大大減低了諸民族對中央的向心力,把這些人在蒙古南下時“逼”成了幫凶,如契丹人在蒙軍南下時的叛亂和廣泛參與等,金朝的教訓在於在建國和進軍中原的前期實施一些民族壓迫政策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久而久之還執行這種政策就無疑是削弱自己的統治力量,增加反對自己的對手。比如金朝頗有作為的號稱“小堯舜”的金世宗,民族偏見一直很嚴重,在女真官員唐括安禮都提出“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的意見時,金世宗還說“所謂一家者,皆一類也,女直、漢人,其實則二。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這種偏見一直持續到中期,金朝末年略有改觀。這一點連金朝女真人內部後來也有反思,金朝哀宗時代的長公主就說過“:“近來立功效命,多諸色人(非女真人)。無事時則自家人爭強,有事則他人盡力,焉得不怨?”金朝末年為之殉難的漢族和其它民族官員很多,但大多數不是進士出身的官員就是軍戶,如果民族防範不是那麽深,統治基礎擴大一部,會起到什麽效果?事實證明,以防範和猜忌為主的民族政策只能顯示自己的虛弱心理,對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是有百害無一利的!

二是政治的關係,應該說女真族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在滅遼朝和北宋後積極結合本民族實際積極移植中原的制度,以君主專製為核心的政治制度,以農業為中心的經濟制度,以重儒為中心的文化制度很快確立,金熙宗 海陵王大刀闊斧的改革的氣魄也是少見的,到了世宗 章宗時代,造就一代“大定明昌之治”,我們發現,在世宗後期和 章宗世雖然不乏政績,但是缺少了前輩如海陵王的積極進取精神,我頗同意《金世宗與宋孝宗之比較研究》的觀點“他們都在穩定內部、求治圖強中有不乏稱道的表現,但同時又未能超越歷史時代和自身的局限性,表現出地主階級政治代表因循頹廢和無所作為的消極性。北南兩個王朝在他們身後幾乎同時走向衰弱,就是他們不能把求治之道持之以恆的結果。”在盛世下存在危機是正常的,但是是如何解決它呢?是積極進取還是因循守舊?在世宗和章宗後期對問題多小修小補,政治的頹勢終究換來了蒙古的鐵騎,當一個政權不能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那麽終究由別人來替你解決,別人可能是代表落後生產力的小農或者是相對野蠻的遊牧民族,蒙古取代金朝,歷史是前進了,可是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北方人口從5600萬下降到1000多萬,這個帳不光要記在蒙古人身上,金朝自身的不求進取的政治也有一定責任的。向現代我們的國家小有成就,就在報紙等媒體上頻繁使用“盛世”這個詞語,難道還想重蹈覆轍?還是清醒一些比較好。

參考書目:《金史》《遼史》《元史》《遼金西夏史》李錫厚 白濱 《元史》周良霄 顧菊英

《金界壕考》王國維 《蒙古族族源新考》蘇日巴達拉哈 《完顏亮評傳》周峰

《論金章宗的北疆經略》周峰

補注:

本帖也是本人一年多以前的一個作品,和那個嶽飛的帖子是一個時期的。現在發出來,希望大家批評。下面我說幾點補充。

第一, 本人初次涉及這段歷史,由於金朝熙宗 海陵年間關於北方遊牧部落的史料大部分被元朝史官進行過挖改,給研究帶來極大困難,當時我就覺得熙宗海陵年間崛起的“萌古斯”並非成吉思汗的先祖,因為如果那時就早已稱帝,即使敗落,後來元朝史官也應視為光榮而大書特書。但是苦於一時找不到證據,所以就大篇幅引用蘇日巴達拉哈先生的《蒙古族族源新考》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現在我讀了一些宋代的史料,可以證明“萌古斯”與後來的大蒙古國並無直接淵源關係。南宋史學家李心傳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一九《韃靼款塞》,就記述了鐵木真屬於韃靼,而“萌古斯國”是另外一個部落,在金朝的東北方。而且說明他們二部落什麽時候合並為一他不清楚。宋人趙珙的《蒙韃備錄》也記述鐵木真因為草原上原來有個強大的萌古斯國,所以以它為國名的記載。

第二, 關於金朝章宗年間對北方用兵的記載,《金史》記載地很不充分,因為避諱的原因。但是現在發現了新史料,,1986年,蒙古國學者在蒙古國肯特省境內發現一通女真字摩崖石刻,後來日本學者在1991年的考察發現,在女真字石刻約20米左右之處還有一處漢字石刻,共計9行80字,現在轉載如下:

大金國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丞

相任國公**宗室襄*

帝命帥師討北術孛背叛由

阿剌胡*乞罕赤篾*斡禮

**速*真到裡馬**

剌*至烏***叛

****核***

班師*明昌七年六月*日

山名曰****

滿族文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