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校外教培機構預付費製該如何規範

近日,大眾熟知的韋博英語教育在多地的培訓機構陸續關門,員工集體消失,學員預存的學費不知去向,更無從追回,引發大眾關注與熱議。如今,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預存學費幾乎成為常態,如何看待教育機構預付費製?消費者如何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為此,中國城市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幾家校外教育機構,探尋預付費製背後的“潛規則”。

11月5日,韋博英語北京崇文門校區已經搬空,只剩一堆凳子腿。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趙麗梅/攝

學員:交夠一年學費才開課

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北京林女士在某藝術培訓機構給女兒報了兒童舞蹈班。讓她不能接受的是,該培訓機構一定要預存費用才可以消費,而且存得越多,優惠越多。

“課程銷售人員告訴我,少兒舞蹈集體小班每課時200元,如果預存1萬元的學費,可以享受7.5折優惠;如果預存2萬元,可以享受6.5折優惠。最高限額可以預存4、5萬元,學費也會給予半價優惠。也就是說,同樣的課程,課時費取決於你預存多少金額。”林女士說。

儘管對預付費制度感到不滿,林女士還是在會員卡內預存了1萬元學費。“1萬元是預存費用的最低檔,如果孩子每周末只上一次課,1萬元足夠覆蓋她一年的課程費用了。”她說。

記者調查了幾家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後發現,預付費制度普遍存在。例如,少兒美術課程按年收取6000元的費用,數學、英語等輔導課程需一次性交一學期的費用。

走訪期間,某教育培訓機構一位工作人員反問記者:“上學不也是整學年或整學期的交學費?培訓機構也需要先交錢,交夠錢,再上課。”

預付費製似乎已成行規。為留住既有學員和吸引更多學員,有些教育培訓機構以提前預付學費可享受優惠的名義,讓學員提前支付1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費。表面看來,交了預付款可以得到課程優惠,長久看來,錢款一繳,學員將處於被動地位、進退兩難。

11月5日,韋博英語北京崇文門校區已經搬空,大門緊鎖(右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趙麗梅/攝

機構:預付的學費很難退回

早在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就明確要求“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要求按照課時收費的線上培訓機構,每科一次性收費不能超過60課時;按照培訓周期收費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而記者調查後發現,不少教育培訓機構在預收費的時間約束上偷換概念,兜售“課時”,逃避監管。

那麽,交預付費之後,能否即時退費呢?葉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的經歷。

去年,葉女士在北京一家藝術培訓機構報了爵士舞的課程。學習半年後,葉女士懷孕了。考慮到懷孕後短期內無法繼續參加爵士舞課,葉女士提出退卡退費的要求,但該機構前台客服人員回應,這是學員自身造成的問題,機構不予退費,並建議將預存學費的會員卡轉讓給他人。最終,葉女士沒能在9個月內將會員卡轉出,只得眼睜睜地看著過期會員卡內剩餘的2000多元學費打了水漂。

“預付的學費就像是扔出去的錢,上課不滿意不給退,身體不適也不給退,只能是機構引發出的問題才能退款,但是怎樣界定是機構的問題也沒有具體說明,在合約中機構佔據著‘天然優勢’。如果教育機構出了問題,帶著學員的預付款跑路,責任明顯在機構,但那時學員基本聯繫不上機構,預付款無法追回,學員要想保障自身的權益更是難上加難。”葉女士無奈地說。

圖片源自網絡。

專家:可為預付費的

消費者增加利息補償

多位學員以及學員家長向記者反映,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不同於普通商家,教育培訓機構的運行應有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的資質認定和審核,同時應加強監管。

實際上,預付費制度不僅存在於教育培訓機構,還廣泛存在於美容美發店、健身房、商店等場所。

北京理工大學特聘教授,MBA研究生必修課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課程導師孫希有向記者說明:“這種讓消費者提前付費辦卡的行為,相當於商家向消費者借款,這種行為必須遵循社會的倫理道德文化規則、遵循產生利潤效益的商業倫理文化規則。”

孫希有表示:“有的商家單純是為了增加公司資本財產。建立自己的營商規則,有利於前期機構的成本輸出,比如房租、教師工資等一些費用的開銷;有些商家則是打著收預付款的旗號作出虛假的效果,誘騙消費者交錢。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是否預付費應放在第二位,應該先確認商家性質是否正常,能否信任商家並予以付費。”

“正常情況下,商家需要兌換承諾,保障完成預付費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服務或產品。如果商家無法按照承諾完成款項中的內容,則需要退還消費者提前預付的資金,或者為預付資金的消費者增加利息補償。”孫希有建議,消費者一定要學會防範風險,一旦權益受損,必要時要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護自己的權益。

版面欣賞

出品:中國城市報-《觀城者》

作者:刁靜嚴

編輯:李靜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