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短史記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 日軍為何主動撤退?

文 | 諶旭彬

台灣“國史館”編纂的《陳誠先生書信集·與友人書》中,收錄有一份陳誠寫給何應欽的書信。

該信對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描述,讓人頗為感慨。

陳誠在信中寫道:

“第一期作戰,因種種關係,作戰略上之總退撤,在政略戰略上,均可為最大之成功。惟第二期作戰,應須注意者……對於戰術思想,上下須絕對一致,尤其對於命令,更須統一,以免各級無所適從。如此次湘北作戰,軍令部與行營均用委座名義下令,然均與委座意旨相反,且均絕對不同。尤其均以電話嚴厲責行,任何人均無辦法。此次勝利,只好歸之總理在天之靈,然不可以為例也。”①

“湘北作戰”,即俗謂的“第一次長沙會戰”(其實,戰事規模遠夠不上“會戰”級別)。

此信寫於會戰結束後數天之內。當時,陳誠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為代司令長官。此戰之後,薛嶽才正式執掌第九戰區。

圖:陳誠與白崇禧合影

也就是說,薛嶽和陳誠,都是第一次長沙會戰的重要當事人。且陳、薛之間,有師生之誼。這是陳誠寫這封書信給何應欽,指責高層命令不統一讓薛嶽無從施展,為薛打抱不平的主要原因。

如信中所言,軍令部(徐永昌執掌)與桂林行營(白崇禧執掌)下達給第九戰區的作戰指令,均冠以蔣介石的名義,但均與蔣介石的本意不合,且彼此歧異。顯然,針對“湘北作戰”,國民政府高層並未取得一致意見。

戰役結束後,薛嶽怒嗆白崇禧,也與此有關:

“這次作戰,兵力不夠用,我能力也不成,所以仗打不好,這個責任,我負不了,請主任來親自指揮吧!”②

一場戰事,蔣介石、軍令部、桂林行營、薛嶽之九戰區,竟有四重指揮機構,且意見不能統一,失敗似乎應該是大概率事件。但此役最後以勝利告終,所以陳誠才會在書信裡慨歎“總理在天之靈”庇佑,強調乃僥幸所致,“不可以為例”。

參考中、日雙方關於此役的記載,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陳誠所謂的“總理在天之靈”的涵義。

據日本防衛廳編纂的《長沙作戰》,日軍此次向第九戰區進攻,目的是“促進在華中樹立中央(汪)政權的氣勢”, 以奇襲戰術,“在最短期間內,捕捉敵第9戰區主力部隊,將其殲滅”。③

故此,日軍無意與國軍展開攻堅,“渡過汨羅江後,無所獲,又到了撈刀河北岸,看了看長沙就撤退了。”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副處長趙子立等人承認:

“(此役)我軍沒有擊破任何一個日軍部隊,日軍也沒有擊破我軍任何一個部隊。”

此言,大體概括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含金量。

注釋

①《手令擬呈今後作戰意見》,1939年10月18日。收錄於《陳誠先生書信集·與友人書》,(台)“國史館”,第145~146頁。

②趙子立、王光倫:《以“後退決戰、爭取外線”取得會戰勝利》,趙當時系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副處長,王系六十軍第一八三師營長。

③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中華國民史資料叢稿譯稿:長沙作戰》,中華書局1985,第04-06頁。

④趙子立、王光倫:《以“後退決戰、爭取外線”取得會戰勝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