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低調上線醫藥電商,拚多多不走尋常路

被定義為“五環外”的拚多多,繼上線品牌館後,布局起醫藥電商了。

來源 |本文由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編輯 | C叔

排版 | C叔

近日,一名自稱拚多多員工的人士在各大醫藥電商群裡招商:“醫院電商圈小夥伴,在下代表拚多多邀請有互聯網藥品交易證書的企業入駐醫藥健康館。”據該員工介紹,其所指的拚多多“醫藥健康館”,即拚多多健康頻道。

拚多多健康頻道在其產品搜索欄最底端可見,目前上線了醫療計生、精製中藥材、隱形眼鏡三個子類目,包括感冒靈、足光散、腎寶片、阿膠等OTC藥品。

來源:拚多多APP截圖

拚多多此前已從醫療行業挖角了不少人才,其中包括前金象網市場部負責人郭明,郭在金象網負責了約七年的市場運營工作。金象網於2007年6月18日上線,是國內第二家拿到網上藥店運營牌照的公司。

招聘平台拉勾網也顯示,拚多多平台治理部正在招聘商品管理專員。

來源:拚多多在拉勾網的招聘頁面截圖

“我知道他們正準備搞這件事情,而且應該是特別想搞這件事情。”一位醫藥電商從業者透露,“所有的流量平台都會做醫藥電商,這是肯定的。但拚多多具體怎麽做,現在還很難說”。

某知名投資人表示,買藥比較隨機和個性化,要拚起來並不容易。

“遲到”十年的拚多多

就好像拚多多進入電商晚了十多年一樣,拚多多進入醫藥電商,似乎也晚了十多年。自1999年中國醫藥電商開始進入探索階段後,這個全新的市場就吸引了諸多巨頭和創業者的關注。早在2011年,拚多多的對手京東和阿里就開始試水醫藥電商。截至2016年底,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企業超過800家。2018年,不少互聯網藥品公司開始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2018年9月,從1號店剝離出去的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互聯網醫藥健康第一股;對港股上市不久的平安好醫生而言,醫藥電商是其近年來的主要收入來源。

然而,醫藥這個獨特的品類,受到政策的影響要遠大於其他商品。

比如,嚴禁處方藥網售新規,明確要求只有符合GSP認證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才可對個人消費者銷售藥品,同時不得通過網絡對個人消費者銷售處方藥。

除了監管嚴格,美團、餓了麽、京東到家等O2O平台將“1小時送達”帶入了藥品配送。相比O2O平台,醫藥電商的缺陷十分明顯:即使快遞用的是順豐,也需要隔日才能送達。而人們對藥品的需求往往是即時性的。加上中國線下藥店密集而且完備,用戶需求在線下能即刻被滿足。

更“絕”的是,2017年底,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表示,“京東智能售藥櫃正式開始部署,未來每家藥店都可以實現24小時無人售藥”。雖然京東智能售藥櫃遲遲沒有下文。2018年上半年,餓了麽宣布推出智能藥櫃,希望對藥店進行24小時賦能。

此外,在以藥養醫的體系下,藥品是醫院的巨大收入來源,因此醫院而非零售管道才是藥品的主要銷售管道。在處方外流較為困難的市場環境下,藥品零售本身的市場份額就較小。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藥品、中成藥等)銷售總額為20016億元,其中藥品零售市場4003億元。

但是醫藥電商方面,2012年銷售規模僅133億元,2017年達1211億元,藥品網購佔比甚至低於10%。

在這樣的背景下,拚多多的醫藥電商似乎有些“生不逢時”。

不同尋常的拚多多

和其他的垂直品類一樣,B2C醫藥電商需要流量作為支撐。電商“第三極”拚多多的社交分裂模式還能給它的醫藥電商帶來流量嗎?

俗話說,“對症下藥”,人們很難在購買藥品的時候發起拚單,把鏈接發送給親戚朋友。而偏消費品的醫藥例如兒童退熱貼、西洋參片等等,仍具備一定的分享屬性。

當然,各大電商包括拚多多對醫藥品類的進軍,核心原因是“有利可圖”。有報告指出,在藥品經銷商環節的加成一般在60%,在下遊終端行銷環節的毛利率在30%左右。從生產到銷售,藥品要經歷多次加成。

“供應鏈改革”企業拚多多很清楚,藥品的供應鏈縮短如果能表現在價格上,將極具競爭力。

目前飽受非議的拚多多進軍醫藥領域,顯得頗有勇氣,難度也有目共睹,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拚多多連醫藥電商都能做好,或許是另一個顛覆自己的機會。

本文由公眾號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如需轉載請聯繫C叔↓↓↓

加入【IPO早知道用戶交流群】

參與資本市場討論

獲取第一手價值訊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