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AI代替不了增加醫療資源供給

互聯網和AI技術的運用,有望提高醫療效率,部分解決“看病難”。但問題要真正解決,還需要放寬醫院準入、容許醫生自由執業,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醫療行業,增加醫療供給。(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

日前,北京市發出了第一張互聯網診療資質執照,北京市首家互聯網診療基地已經完成了首個會診病例。

互聯網醫院,可以讓濟南甚至更偏遠地方的患者,不必親自跑到北京,就有機會得到北京三甲醫院的專家的診療服務,甚至可以一次集齊多家三甲醫院的專家,對於患者來說無疑是方便了很多,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解決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難題。正因為如此,互聯網醫院、智慧醫療,被認為是下一個互聯網創業的“風口”,吸引了眾多投資者。

2018年4月,國辦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目前的監管要求互聯網醫院必須依托實體醫療機構,患者首診必須到實體醫療機構就診,只有部分常見病、慢性病的複診才能純線上開展。這是出於醫療安全的謹慎考慮,有一定的必要性。在這種模式下,同一家互聯網診療平台上的多家醫院,實際上形成了一個跨地域的醫聯體,在內部共享專家醫療資源。與傳統醫聯體相比,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讓跨地域的會診更加快捷和方便。但本質上,這只是對存量醫療資源的重新調配,並不會增加新的醫療資源。

真正解決看病難的問題,還需要增加醫療資源的供給,優化醫療流程,提高醫療效率。

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超過100萬家,其中醫院大約3.3萬所,醫療機構數量還不能滿足民眾的看病需求。2019年6月,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文件,要求加大政府支持社會辦醫力度,拓展社會辦醫空間。而要鼓勵社會辦醫,最重要的就是放寬準入門檻,除了必要的人員、醫療設備等要求之外,其他與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無關的限制都應取消。對互聯網醫院,也要探索更加適合的模式,允許成立更多互聯網醫院。

醫療資源,最重要的是醫生。截至2018年底,中國執業醫師數量達到360.7萬,但多點執業的醫師僅有16萬,不足5%。應該以更大力度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自由執業,鼓勵醫師開設診所,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為患者服務的同時,也增加醫生的收入。

醫療流程的優化,也是互聯網技術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目前中國醫療信息化,基本上還只是做到了同一醫院內部的信息共享,醫生可以通過信息系統,及時查看到本院檢驗科的檢查結果,可以看到病人在本院還看過哪些科室,診治情況如何。但是更大範圍的信息共享,則基本上還沒有實現。在不同醫院之間,基本上還是要靠紙質病歷和實體的化驗結果、醫院影像等傳遞信息。如果病人丟失了病例或者某些檢查結果,醫生就只能通過病人口述了解病史,再重新進行檢查,這都會增加醫療的流程和成本。國務院要求加快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如果建立一個統一的醫療健康信息數據庫,個人在所有醫療機構的診療情況全部納入其中,醫生可以看到患者的病史,更有利於對疾病的正確診治。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有望大大提高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驗血、拍X光片、做CT,現代醫學非常依賴於各種檢查和化驗的結果來進行診斷。但是目前依靠檢驗科醫生人工審核檢驗結果並作出判斷的方式,效率很低,準確度也不高。因為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水準再高的醫生,也有他的能力極限。很多人去醫院,多數時間都是費在了排隊檢查、等檢查結果上。而在這方面,人工智能已經展示出了相當的潛力。在不少依賴醫學影像確診的疾病上,AI可以比頂尖的影像科醫生更快、更準確地判定患者是否有某種疾病。

總之,互聯網和AI技術的運用,有望提高醫療效率,部分解決“看病難”。但問題要真正解決,還需要放寬醫院準入、容許醫生自由執業,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醫療行業,增加醫療供給。

辛省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