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這個答案讓人笑瘋了

文 | 小卷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觀觀雅集”(ID:gh_8b198d94db9c),原文首發於2019年3月13日,標題為《著名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那還不是因為馬的表情太搞笑!》,不代表文化遺產觀點。

1969年9月初,武威縣某生產隊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其中一個揮舞著钁頭的村民,突然感覺觸到了什麽堅硬的物體,刨開一看,是一塊石頭,再撥開浮土層,發現是一塊磚頭,而且磚頭連著磚頭,好家夥,下面有一片磚頭砌的牆體啊!

村民們將磚拆開,發現是一個墓室。膽大的人組成了一個小隊下墓室查看,發現裡面放著不少陪葬品。

當地政府趕緊向上反映情況,很快有文物工作者來到現場。經過勘察,初步認定是一座東漢晚期墓(不過後來有學者提出異議,說可以晚到西晉)。

其實這座墓先後有兩次為土夫子所光顧,按理講,好東西是不會有了。不過它算是例外,出土了各種銅人、銅車、銅牛,數量還不少,有近200件,其中就有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但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將其稱為“銅奔馬”,所以,以下內容我們會遵循學術界的叫法,將其稱為“銅奔馬”)。

這匹高僅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的銅馬,重量足有7.15公斤,而飛馬腳下的“龍雀”(有人認為是燕子,有人認為是神獸)卻巧妙成了整件雕塑的支點,像是電影中的慢鏡頭,大概只有在天上才可以做這樣的動作。

此馬出土,“一洗天下凡馬空”。整體上看,“銅奔馬”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足。

馬的胸前刻有“冀張君騎一匹,牽馬奴一人”,可見它的主人應該是冀縣(今甘肅天水)人,而馬肯定與墓主相關,或許正是以死者生前坐騎為原型,或者專為死者訂製的“天馬”。原文中記載的“牽馬奴一人”,正是在提醒人們,跟這座雕塑配套的,應該還有一個人俑。

不過,若是天馬正在雲間飛馳,還能腳踩龍雀,說明速度極快,那麽這位牽馬奴還能順利牽引飛馬,想來也不會是普通人。

而“銅奔馬”被發掘出土後,它的價值一度沒有被世人發現。真正讓它舉世聞名的,是郭沫若,他是“銅奔馬”的伯樂。

1971年,郭沫若到西北地區訪問時,參觀了當地的博物館,並且看到了這座“銅奔馬”,他當時就覺得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便和當地的博物館建議,希望能將這件文物送到北京去展覽,並承諾,會為它大力宣傳。

1983年,“銅奔馬”的形象被正式確定為我國的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同時,它也是絲綢之路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徵。

後來,“馬踏飛燕”成功入駐小學《語文》課本,文章活靈活現介紹了這座小型雕塑的外形樣貌,從此,何為“銅奔馬”,連小學生都能說出個道道來。

不過,如果你讀小學時也學過這篇課文,你還能回憶起文中插圖“銅奔馬”的樣子嗎?

是不是這樣的?

只有側面對吧?

即使是搜網絡上、博物館官網的照片,你也很難發現這匹神馬的正面照,是因為拍正面角度不對,看不到“龍雀”?因為正面有殘損?太難看?

現在就讓我們揭曉一下它的正面形象,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麽了

驚喜嗎?

意外嗎?

網友:我好像看到了一匹撒了歡的野馬。

所以,並不是因為這銅奔馬的正面照片有多麽的難看,而恰恰相反,馬的正臉高度還原了急速奔跑中的馬形象,顯然已經跑瘋了,不但表情失控,面部表情都有點扭曲了。

因為正面的表情看上去太過於有喜感,實在難以讓人和燦爛的青銅文明聯繫起來,影響了文物本身的氣質,所以當年的專家們興許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敲定,這樣有喜感的國寶級文物照片放在課本之中,就用張側面照得了。

當然了,之所以始終“側身”見人,除了上面那個原因之外也是因為以馬為造型的大型銅器,側面能夠更好地展示它的線條美。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它的身上代表了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極具肌肉線條美。對於希望通過它來展示當年的文化的人來說,自然是希望它能夠以更加完美的一面面對大家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