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魚樂NBA:杜蘭特終於活明白了 他在為“第二人生”布局

自由球員市場剛剛開啟,杜蘭特的下家就定下來了——布魯克林籃網,4年1.64億。

快,不是這個消息最耐人尋味的地方。三年之前,杜蘭特同樣是在自由市場開啟的第一天,就公開宣布將加盟勇士。

最耐人尋味的,是杜蘭特宣布去處的方式。三年之前,他在《球員論壇(Player Tribune)上寫了一封名為《我的下一章(My Next Chapter)》的長信,洋洋灑灑、下筆千言,不僅詳細解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還用視頻的方式向俄克拉荷馬城球迷表達了感謝。

但結果適得其反,那些不喜歡他的人,隻覺得他把自己越描越黑。

如今,他只是通過旗下媒體品牌 Boardroom 簡單發了一條社交媒體,內容只有三言兩語。大標題宣布他將與籃網簽約,下面三行文字則補充說明,雙方將在美國時間7月6日之後正式完成簽約。

字數越少,事情越大。

這個動作只能說明這樣一個事實:杜蘭特如今面臨的形勢有多複雜,他處理問題、做出選擇的思考過程就有多簡單。

唯有快刀,才能斬斷亂麻。

這柄快刀,就是他的直覺。換句話說,加盟籃網這個決定,實際上就是“跟著感覺走”。

他的感覺未必直接告訴了他應該去哪兒,但至少肯定提醒了他不應該去哪兒。查理-芒格總是說,人一定要學會逆向思考:“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那我堅決不會到那個地方去。”對杜蘭特來說,不應該去的地方,就是如今這支勇士。

剛剛結束的這一個賽季,其實一直有種感覺在若隱若現:他跟勇士的這場姻緣,也許注定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三年之前,他的確曾經滿懷希望,以為自己能夠在這支球隊找到歸宿感,以為金州可以成為自己長久的家。因此,他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加盟這支剛剛擊敗過自己的球隊。

在這裡,他連續兩次率隊奪取總冠軍並當選FMVP。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已經成為這支球隊真正的王牌。

但與此同時,每個人也都心知肚明,這支球隊的精神圖騰和招牌面孔,永遠只會是史蒂夫-柯瑞。柯瑞個人的職業生涯,跟這支球隊的所有悲歡榮辱都捆綁在一起。柯瑞四處碰壁,這支球隊就命運多舛。柯瑞一人得道,這支球隊就雞犬升天。

如果說杜蘭特有錯,那他錯就錯在沒有跟這支球隊一起共苦,而只是一起同甘。

去年11月,格林的那一句“沒有你我們也拿過冠軍”,未必不能代表勇士其他人的想法——他們只是更體面一些,最多在心裡暗自思忖,不像格林這麽心直口快、口無遮攔。

在世俗的眼光中,“投敵”是一種原罪,即使拿到再多的冠軍,也永遠不可能得到原諒。

拿再多的冠軍,也改變不了他是“外來者”的事實,改變不了“雇傭軍”的身份。

勇士也並非沒有投入真情,即便是“一語成讖”的格林,絕大多數時間內也一樣在努力接納杜蘭特。但就像所有不合適的婚姻一樣,相處時間一長,那些不合拍的地方就會被逐漸放大,各種負面情緒就會隨之而來,然後日積月累,直至不可承受。

老勇士曾經被稱作“金州幼兒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曠達、隨性、放鬆,與媒體關係融洽,而杜蘭特給人的印象卻是擰巴、敏感、緊張,常常站到媒體的對立面。

老勇士的那撥人曾同氣連枝、氣味相投,場內場外都喜歡膩在一塊兒,而杜蘭特卻習慣獨來獨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甚至連打法都很難調和,必須相互遷就、彼此犧牲。老勇士的那撥人以“水花兄弟”的三分球聞名於世,而杜蘭特的殺招卻是無解中投。

相處時間越長,那種“格格不入”的疏離感就越強烈。用杜蘭特前隊友帕金斯的話來說,“他始終覺得自己在勇士未被充分賞識”。

最終,杜蘭特在總決賽中的帶傷復出、以致再次重傷,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人性是最經不起測試的,在“三連冠”榮譽的極大誘惑下,理性和良知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球隊和他自己都做出了錯誤抉擇,結果都因此付出巨大代價。

杜蘭特付出的代價,是在職業生涯最巔峰的階段遭受重傷,極有可能一整個下賽季都因傷報銷,黃金時間白白虛擲。不僅如此,他的市場行情也因為傷病而蒙上陰影,再也不是從前那個每支球隊都趨之若鶩的“香餑餑”。

勇士付出的代價,則是讓杜蘭特因此而看清事實,徹底明白了自己在這支球隊的地位和角色。總決賽上的舍命出戰,讓杜蘭特終於可以從容離開,從此再無牽掛,兩不相欠。

山雨欲來風滿樓,離開的信號其實早就有跡可循。前兩年,甲骨文球館到處都是耐吉為杜蘭特打造的廣告海報,“make history, not apologies”的字樣隨處可見。今年季後賽,這些海報都不知所終,球館內外全是柯瑞的UA廣告。

跟著感覺走,讓籃網成為杜蘭特職業生涯的下一站,這個選擇也不算有多麽意外。

聯手歐文、小喬丹組成三巨頭,跟主教練阿特金斯、總經理肖恩-馬克斯這樣一批懂球的人一起共事,在實力羸弱的東部更容易脫穎而出。從籃球角度看,低風險、高回報。

但杜蘭特選擇的不止是籃網,還有紐約這座城市。這個決定固然有籃球層面的考慮,但更多的是商業層面的考量。

跟腱受傷之後,杜蘭特直接飛到了紐約。給他做手術的,正是籃網的隊醫。他的經紀人、被他用紋身來表達重要性的裡奇-克萊曼,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他的公司“35投資”,總部就設在紐約,今年剛剛搬進了新的辦公室。

杜蘭特今年30歲,作為球員,正值當打之年。但他已經在NBA聯盟摸爬滾打了12個賽季,是時候為退役後的“第二人生”提前布局了。

他初創的媒體品牌“Boardroom”,今年剛剛完成了第一季的拍攝製作。這個賽季從勇士領到的3000萬年薪,被他拿出了足足1/3,用於在老家修建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青少年學習中心。他還成立了“35投資”、“35媒體”、“杜蘭特基金會”等公司或機構,除了“球員”,他已經多了一個身份——生意人。

做生意,再也沒有比紐約更大的市場了。在紐約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以杜蘭特今時今日的職業成就和江湖地位,打球和做生意,很難講究竟哪個才是他的真正主業。

回首往事,這樣一個事實越來越水落石出:杜蘭特實際上在重走詹姆士的老路,而且你甚至可以把他視作詹姆士的加強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詹姆士當年的“罪名”不過是“抱團”,杜蘭特在“抱團”之外,更加上了“投敵”——這也使得時至今日,詹杜兩人都在“全美最討厭的NBA球員”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詹姆士的第一次出走是為了冠軍,第二次出走是為了給自己正名,第三次出走是為了在商業領域開疆拓土。

杜蘭特比詹姆士走得更快、更遠。他的第一次出走同樣是為了冠軍,如今的第二次出走則“一箭雙雕”,既寄希望於帶領籃網實現歷史突破,從而完成自我救贖,又渴望能借助紐約的獨特地緣優勢,為自己的商業帝國奠定根基。

有意思的是,他們倆的經紀人,名字恰好都是“Rich(裡奇)”。

杜蘭特之所以能比詹姆士走得更快、更遠,除了他有詹姆士這個先行者的經驗可以借鑒、參考,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他長大了,成熟了,逐漸找到並接納了真實的自我。

歷經12年NBA職業生涯之後,他早已不再是“昔日吳下阿蒙”。曾經的他,是在 Jay-Z 的名流聚會中自慚形穢而不敢與人攀談的稚嫩新秀,是無論做什麽都只能得到“第二名”的無奈天才,是背負“軟蛋”罵名而孤軍奮戰的全民公敵,是被輿論壓力綁架而不得不強行復出的球隊犧牲品……

但如今,這一切他都經歷過了。經歷得多了,也就與自己和解了。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如今的杜蘭特,越來越習慣於以真面目示人。他不再隱藏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再按照經紀人為他打造的“人設”和社會對他的預期來為人處世,不再像過去那樣因為“動輒得咎”而“反求諸己”。他開始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想懟誰就懟誰,他學會了理直氣壯地說出“我知道我是誰,我是杜蘭特”,他可以花很多時間用小號為自己辯護,也可以在社交平台看到“勇士因無能而致使杜蘭特賽季報銷”這句話而信手點個讚……簡而言之,他總算是活明白了。

像沈洋說的那樣,加盟籃網,是杜蘭特做過的最開心的決定。(《沈洋:杜蘭特為何離開勇士?加盟籃網是一個開心的選擇》)

以前,他以為“忠誠”會是他的家,但他無法抑製內心深處對“冠軍”的渴望。

後來,他以為“冠軍”會是他的家,但他又無法排解內心深處那種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的孤獨。

如今,他總算想明白了一件事:“家”其實只是個概念,並不一定需要是哪個具體對象。有句肉麻的情話說“你在哪裡,哪裡就是家”,但把幸福的基礎建立在另一個人身上,始終不是最理性的選擇。

真正理性的選擇,是“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家”。只要“我”足夠強大,在哪裡都能擋風遮雨。

心之所安,即為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