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梵谷、棲瀾海居,這些爆款網紅民宿的背後是……

翻看李霞的朋友圈,有時會覺得她更像一個旅行博主,而不是設計師。

還是喜歡喂狗糧的那種。

李霞並不算一個表達能力特別強的人,在我和她的採訪中,常會聽到「哎呀,我不知道怎麽說了。」

但論表白能力,可能有專八水準,一句:「希望我可以在不同階段向你說,我們戀愛吧。」簡直能炸穿無數少女心。

寫稿時,一度我甚至想寫啥設計啊,直接寫愛情吧。

李霞,林世明,即是伴侶也是事業夥伴。

設計師都是一群極度有趣的人,至少我接觸過的都如此,有的張狂,有的中二,有的憂鬱,有的搞怪,但李霞和林世明最大的特質可能是平和。

這種平和可能是「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帶來的。

這種平和的感覺也常出現在他們的空間設計裡。恰如他們設計事務所的名字——靜謐。

從14年因陌野鄉墅踏入民宿設計開始,靜謐空間設計一共完成了:陌野鄉墅一期、二期(現更名為Chic九野),棲瀾海居,梵谷四個民宿作品。

頻率並不高,平均一年一個,但卻個個精品。

梵谷獲得了「2018莫乾山民宿榜」TOP2,棲瀾海居獲得了「2018中國民宿榜」TOP4。

民宿設計如何保持人情化與個性化體驗?

設計和體驗衝突,如何平衡?

在地文化元素如何運用?

……

帶著這些疑問,我拜訪了他們。

本文較長,略硬,

需要一些耐心

棲瀾海居

空間本身就是一種媒介

棲瀾海居一開業就引發了兩極爭論:

一種說,它簡直有毒,理想得不食人間煙火;

一種說,它會發光,瀟灑又讓人挪不動步子。

它像一個巨大的白色盒子,乖乖地望著海,和周圍的山、樹構成了一副會動的風景畫。

李霞說,棲瀾海居最特別的是它環境的不可複製性。

三級高差,一級級探向海面,如潮汐變化的海平面。

當風穿過建築吹在身上的時候,整個建築仿佛都在隨著海浪翻動遊弋。

難怪有人評價棲瀾海居是「睡在海上」。

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建築、室內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與碰撞是棲瀾海居設計的核心

在空間的不同角落,透過不同的角度,與海會產生怎樣的互動?

你可以在咖啡廳點上一杯海鹽奶蓋,選一個靠窗的沙發,隨便拿上一本書架上的書,看海。

海的神奇在於,每一秒鐘,都不重複。

下午的時候開始漲潮,海水軟綿綿地拍打著礁石,微微漫過鮑魚池的邊緣。

每個房間都預留可以打開的窗戶,推窗見海,望風而去,每一個窗口都是一幅關於海的風景畫。

有面朝大海的飄窗和浴缸,

有面朝大海的露台吧台,

還有面朝大海的餐廳和泳池,

室內和室外在這裡的空間中被模糊。

李&林說,設計棲瀾海居的初衷其實更希望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融入,所以在空間中預留了很多收藏事物的內凹空間和層板空間的設計。

民宿空間不單純只是提供住宿的地方,而是一個容器,一個來傳達不同想法與分享生活閱歷的容器。

甚至直接就變成生活或者精神層面的外延部分,再讓這種思維的空間反作用於在空間裡的其他人。

在棲瀾海居,空間本身的變化帶給人的改變就如同海洋氣息一般,以看不見的姿態影響著來過的人們。

空間本身就成為了一種媒介,用來溝通,交流,被解讀。

「如果民宿空間有一天擁有這種特質,那麽選擇民宿才真正擁有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開始的能力,才可以重塑生活。」

Chic九野一期

糟糕的空間布局如何重新整理?

從德清縣城驅車向莫乾山開,沿途有一條特別美的路,狹長蜿蜒,路兩旁簇擁著筆直幽綠的水杉,特別文藝。

陌野,就是這條路的句號,背靠著漫山翠竹。

整幅的落地窗將山裡四季的天光引入室內,任何角度看出去都是山中風貌。

深深淺淺,新新舊舊的木頭,從地板到家具,填滿整個空間。

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二樓的起居室。

許多客人會在這裡打發一整天的時光,圍著壁爐窩在沙發裡聊天、喝酒,或是躺在搖椅裡打盹……

在陌野體驗過這些美好的人,可能很難相信,它原先是這樣有點醜醜的土洋房,大門正對著馬路。

原有場地有一幢主建築和兩幢輔助建築,主建築是一幢框架結構的民居,建築外立面貼著馬賽克式的牆磚。

還有整個朝南面也較為封閉。

這個選址最開始一度被人吐槽:家家都往山上好風景扎堆,你們跑到山腳的村子裡做啥。

但無論民宿主還是李&林,都覺得這裡大有文章可做。

首先進入空間平面布局設計階段,這個階段可以把空間劃分為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這是從功能出發的劃分。

包括流線規劃的通道,輔助的用房的布置等,公共空間在整個項目中的佔比都是在設計初期需要被強調的。

主建築劃分成公共區域與客房兩個部分,除了兩個獨立入戶的1號房與2號房,其它房間位於三樓,由南向的長廊連接客房與公共空間。

兩幢輔助建築則改造為酒吧與接待處,入口改到主建築的側面。

在空間整體設計中,則進行家庭氛圍的營造。

由於原有建築的限制,在外立面的設計上刻意強化欄杆扶手的形式感,從而達到建築外立面的整體性和聯繫性。

內部空間材質上則都使用了銅質和金屬來打破使用木質家具帶來的沉悶感,同時增加空間的細節。

原來較為封閉的南向采光面被打開,配合室內材質運用,讓室內空間與周邊環境有更多的對話。

隨著光線變化,每一天的不同的時間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Chic九野二期

如何開窗?

及在地元素如何運用?

陌野二期離一期不遠,但不同的是直接藏進了山林裡。

原先的地塊上有一幢夯土牆的小房子,但無論大小和功能都不能滿足需求,所以需要新建。

但這並不意味著建築的體態就可以為所欲為。

「所有在現場存在的,可以感知的,不可感知到的;可以測量的,不可測量的;可以聽到的與聽不到的,都有可能成為設計上的指引。」

什麽是感知到的與不可感知到的?

比如夯土小房門前的兩棵大水杉,安靜地像兩把落了根的雨傘。

比如起風時,竹林搖曳如同海面上泛起的微波。

什麽是可以測量的與不可測量?

比如建築場地的可使用面積呈狹長形。

南向靠山,這一側地勢較高,且竹林密集高大,采光問題突出。

因此建築與山之間不能靠的太近,一是太近易潮,二可以利於空氣流通和采光。

北向臨路,道路狹窄且與對面建築距離較近,因此對客房空間的私密性的保護需要首要考慮。

解決方法是在建築北立面減少開窗與開敞式空間布置。

在該民宿設計過程中,建築,室內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與碰撞是整個項目設計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常說「對景開窗」,但實際設計過程中要複雜的多,開窗的方式,位置與角度,包括窗戶的形式都需要細化考慮。

比如陌野的東南面設計了可以看到一天第一縷陽光的房間。

在開窗上考慮室內房間的自然通風,即使在大落地窗玻璃上也設計通風窗戶。

呼吸早晨略帶潮濕的第一口空氣,和第一道陽光,是那個房間再次讓人想起它的美好記憶。

陌野二期從從色調上更活潑,但也延續了一期水泥、黃銅、原木等設計元素。

大多數人以為,山裡的民宿就是夯土牆。可精心準備的詩意田園,也能是水泥、黃銅和深深淺淺的木色。

不過如果細細尋找,你也可以從中找到原先夯土小房子的影子。

比如其中保留了一個充滿泥土味的房間,土牆的材料就地取材。

後來林世明回過頭思考說:「有些人很喜歡,但有些人不喜歡。事物兩面性在設計中也是一樣,所以要遵循適度原則,用到剛剛好才是最好。」

不過分強調,也不強硬拚接,與空間相匹配。

梵谷

如何兼顧使用者的喜好與生活趣味?

及重疊性功能空間可能成為趨勢

基於民宿「強主人文化的特性」,民宿設計中繞不開民宿主的喜好與生活趣味。

那麽如何在保證空間類型一致性的同時兼顧呢?

男主人陳老的童年,是在上海的老洋房裡度過的。

老洋房、玉蘭花,四季豔麗的三角梅,花磚地……這些都是他兒時的記憶。

還有一格一格的玻璃窗,一塊一塊嵌在凹著造型的黑色架子裡。

每一塊,都是天然的取景框,各有各的風景,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塊風景拚圖,和現在朋友圈裡的九宮格差不多。

在梵谷的設計中,一開始就確定要更換全屋的門窗系統,替換成陳老記憶中的老上海方格窗。

既滿足了設計師對後期使用角度的考量,也兼顧了業主的喜好。

林世明認為,設計者的介入程度與使用者之間的默契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軟裝的選擇上,一部分是分享主人的收藏和喜好,除此之外還需要大到家具,燈具,床墊,浴缸,小到門把手和餐桌上的碗筷,這些都是一個空間的整體感受的神經觸角。

根據不同的項目李&林會有不同的選擇,偏向設計型定位的民宿比較推薦原版設計師品牌的家具或者本土設計師作品,根據空間特殊性還會需要有定製的部分。

這些都離不開設計師和主人的默契配合。

比如結合陳老的喜好,梵谷二樓書吧的家具陳列就極有有老上海包容的氣質:

設計師經典家具,老上海搖椅,印尼巨大書櫃,vitra的轉向壁燈,柚木地板,在轉角的銅質圓鏡……

又比如兼顧女主人夏冰的需求,在房間裡放置了穿衣鏡,梳妝鏡、化妝小鏡……

還做了超長的洗漱台,可以放置下女生化妝打扮的各種瓶瓶罐罐。

在梵谷,李&林還提了一個交疊空間的概念,即在同一個空間中承載不同的功能需求,通過不同時間段交錯使用,也可以在需要時重組使用,提高同一個空間的使用頻率。

一樓接待區的落地窗前,二樓的過道陽台,二樓書吧的窗邊……不同角落裡都放置了對座桌。

它們既可作為就餐時的餐位,也可以成為一台筆電一杯咖啡的工作陽台。

還可以分散就餐時間段很多人同時就餐的局促感。

「具有重疊性功能空間類型的民宿,可能會成為以後的一個趨勢。」

圖片來自靜謐空間設計和各民宿

部分文字來自林世明

想看更多民宿設計案例

請掃下方圖片二維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