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曲家比才出殯那天,他的《卡門》舉世聞名

180年前的今天,1838年10月25日,《卡門》的作曲者、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出生於巴黎奧佛涅塔大街26號的房子裡。相較於莫扎特、貝多芬、海頓等古典音樂名家,比才的聲名似乎沒有那麽響亮,但他的《卡門》幾乎人盡皆知。這或許要歸功於中學音樂課本的導賞,或者流行音樂影視作品的演繹。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1875年),出生於巴黎,法國作曲家,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

“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一點也不稀奇;男人不過是一件消譴的東西,有什麽了不起……”1988年,香港歌手羅文將《卡門》中的名曲《哈巴涅拉》填詞唱響中國大江南北;在電影《滿漢全席》中,袁詠儀也曾哼唱過羅文版本的《卡門》;2007年香港製作的全明星版“防艾”宣傳片中,引用了《卡門序曲》和《哈巴涅拉》的曲調重新填詞,在央視滾動播放:“我們歡迎你走過來……”

四幕歌劇 《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尼采曾盛讚比才的歌劇《卡門》,感歎劇中男女主人公“如同命運、如同宿命一樣的愛情”。

音樂的魅力跨越時空,雖然是1875年首演的作品,雖然講述的是異邦的故事,《卡門》的旋律依然能俘獲當代人的心。《卡門》也是歌劇史上的奇跡,它在誕生之初飽受非議,如今卻成為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累累聲名讓他的創作者比才的身影都黯然失色。這位曾被人稱作堪比莫扎特的音樂天才,究竟過著怎樣的一生?

撰文 | 安安

改編自喬治·比才《采珠人》詠歎調《你的歌聲依然在我耳邊回繞》的古典吉他音樂作品《采珠者之歌》。

比才之死

“我活得像狗一樣痛苦”

喬治·比才是一杆重度“老煙槍”,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他總與喉嚨的病痛抗爭不息。1868年,他在給友人愛德蒙·加拉伯特的信中寫道自己氣管裡的膿腫已經非常嚴重:“我活得像狗一樣痛苦。”他的身體或許是在1860年代中後期被繁重的工作拖垮了,那時比才每天要為出版商謄寫樂譜超過16個小時。

1875年6月3日凌晨,比才驟然離世,還未滿37歲。那一天恰好是他與妻子、恩師雅克·阿萊維的女兒熱納埃維夫·阿萊維六周年的結婚紀念日。八年前的比才還沉醉在愛情的甜蜜之中——1867年秋天,比才和19歲的熱納埃維夫訂婚,他興高采烈地寫信告知朋友:我遇到一個我愛的可愛的女孩!兩年後她將成為我的妻子!

熱納埃維夫·阿萊維。比才的求婚似乎受到了阿萊維一家的反對,據說是因為比才身無分文,還是一名無神論主義者。但據比才傳記作家克里斯托夫·施萬特所述,上述反對也許並不存在。比才並非窮困潦倒,他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比才當時最大的汙點,應該是已與管家瑪麗(1861年,比才的母親因病逝世,瑪麗給予他很大的安慰)有一名私生子。這件事阿萊維很可能並不知情。

《比才》

作者: 克里斯托夫·施萬特

譯者:刁承俊

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4年6月

喬治·比才傳記。

1875年,比才的猝死震驚了巴黎音樂界,一時間滿是關於他自殺的流言。他當時的精神狀態確實不好,既失望又憤怒,“整夜在全城漫無目的地蕩來蕩去”。(克里斯托夫·施萬特語)1875年《卡門》首演並沒有得到評論界的認可,公眾的反應不冷不淡,連比才自己都認為,《卡門》失敗了。

失意的作曲家因為公眾的不理解抑鬱而終,死後作品舉世聞名,人們似乎習慣了這樣天才隕落式的敘事。然而嚴肅的音樂史學家並不接受這一淒婉的說法。比才早逝的直接原因在於他糟糕的身體,死於喉疾、風濕等舊病複發導致的心力衰竭。

1875年6月5日,在比才合上雙眼的第三天,超過4000人參加了他的葬禮。比他年長二十歲的朋友、法國作曲家夏爾·古諾致悼詞,在演講快要結束的時候,古諾崩潰了。

就在出殯當天的晚上,《卡門》舉行了特別演出並大獲成功。幾乎所有人——包括之前詆毀他的批評家——都認可了比才的才華。人們對於《卡門》的興趣與日俱增,在短短幾年內風靡各大洲,並成為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作品,《卡門序曲》《鬥牛士之歌》《哈巴涅拉》的曲調人盡皆知。

然而這時的比才,已經和莫裡哀、拉封丹、肖邦、巴爾扎克一起,長眠於巴黎二十區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之中。

天才鋼琴家與創作者

“讓我們擁有幻想、勇敢、意外和魅力”

如果喬治·比才選擇以鋼琴演奏為生,他可能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比才是一名“音樂神童”,在鋼琴演奏上有極高的天賦,幼年時只要聽一遍樂曲,他就能跟唱彈奏。父親通過私人關係,讓還未滿十歲的比才成為了巴黎音樂學院的學生,師從皮埃爾·齊默爾曼。當時齊默爾曼的女婿夏爾·古諾偶爾會幫他代課,這位後來以《聖母頌》聞名的作曲家,與比才建立起父子般的情誼。

夏爾·古諾(Charles Gounod),法國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於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於聖克盧。

在音樂學院還不到第四個年頭,比才學習了巴赫、貝多芬、亨德爾、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雖然他沒有能在學院中以鋼琴演奏拔得頭籌,但他的技術水準有目共睹。1861年比才曾到弗朗茲·李斯特家做客演奏,並得到了李斯特的認可。李斯特是鋼琴技巧巔峰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超技練習曲》《唐璜的回憶》《鍾》等作品難度之高讓絕大多數的鋼琴學習者望而卻步。

“我曾經認為只有兩個人能克服這個(演奏)困難……現在有三個了,最年輕的這位也許是最無畏、最聰慧的……”——李斯特評價比才的鋼琴演奏

但比才的抱負不止於演奏。他在創作上極具天賦,13到15歲之間,尚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的比才就已經創作了一批鋼琴曲,從中已經能看到肖邦、巴赫技法的影響。1854年9月,15歲的比才創作出第一首完整的鋼琴作品《音樂會華麗圓舞曲》。此時比才已經能為他人進行歌劇譜轉鋼琴譜的縮編工作,同年10月,夏爾·古諾將自己的歌劇作品《嗜殺成性的修女》的縮編工作交予比才,對比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激勵。他的創作才華,也幫助他在1857年獲得了嘉獎全法最優秀的藝術學生的羅馬大獎。

比才第一首作品:《音樂會華麗圓舞曲》,1854年。?《比才》(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4年6月)

因為羅馬大獎,比才得到一筆為期五年的津貼,這筆錢讓比才短暫告別生計的煩憂。他遊歷意大利,住在美第奇別墅中,這座別墅是法國的國家財產,保護年輕的藝術家。

“遠離那些過早就向他們洶湧而來的、生活的憂愁和操勞,免遭可鄙的利欲的引誘,避開那些有失身份、轉瞬即逝的虛名所得到的俗不可耐的勝利……”——夏爾·古諾轉引自《比才》(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4年6月)

無憂無慮的比才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喉疾和風濕,他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計劃到德國的旅行。年輕的藝術家的歌劇草稿得到了巴黎方面的認可:“輕快、朝氣蓬勃、敢作敢為……”,他埋頭於喜歌劇中,腦海中滿是對創作的遐思——歌劇版《哈姆雷特》、喜歌劇《巴黎聖母院》、輕鬆愉快的《堂吉訶德》……

當時的歌劇創作有大歌劇和喜歌劇之分。大歌劇即嚴肅歌劇,多為歷史題材,追求舞台的奢華,採用大合唱和大樂隊等巨集大場面。喜歌劇則取材於日常生活,輕快幽默,多為大團圓結局。比才的創作自然傾向於後者,比才不喜歡教堂音樂,也不喜歡一板一眼的大歌劇,年輕人的朝氣怎麽可能會讓自己自願受製於秩序和古板?

“讓我們擁有幻想、勇敢、意外和魅力,最重要的是,是溫柔,morbidezza(意大利語,溫柔)!”——比才致信好友愛德蒙·加拉伯特

然而比才的作品一直反響平平,儘管這些作品被後世視為將法國歌劇從膚淺、浮誇的作風中解救出來的傑作。《采珠人》《帕思麗珠》《阿萊城姑娘》……比才正式創作歌劇之後的作品都沒有得到評論界和觀眾的認可。

作曲的收入不能滿足日常開支,比才只好臨時接了很多為出版社將歌劇縮編為鋼琴譜的工作。他還為各種舞台作品的排練、試鏡擔任伴奏,當作短暫的音樂評論員,廢寢忘食的作曲和零散工作進一步搞垮了他本就不算健康的身體。

《卡門》:悲劇結尾的喜歌劇

若壓製狂熱和邪惡,則再無創作之法

在創作《卡門》前,比才參加了國民自衛軍。作為羅馬大獎的得主,他放棄享受免服兵役的特權,然而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在他身上留下的似乎只有“傷痕”:

“今天正是拯救國家之時!可是在此之後呢……那就是我們貧困的哲學和我們對普遍和平、對世界博愛、對人道聯盟的夢想!……然而取代這個夢想的卻是眼淚、鮮血和支離破碎的肉體。沒完沒了無數的罪行!親愛的朋友,我無法跟您講,所有這一切把我推入何等悲傷的境地。我是法國人,……可我又怎麽能夠忘記,我是人!”

比才很少表露自己的政治傾向,在殘酷的巴黎巷戰中,比才在信裡書寫了對物質匱乏和暴行的擔憂,但看不到他的政治立場。也許他並沒有政治偏向,他只是一名秉承 “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者。

1870年-1871年,巴黎圍困之時。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1870.10.1,來自?維基百科

戰後他回歸作曲工作,嶽母催促他去歌劇院謀個掙錢的職位,比才拒絕了,他認為那會影響他的作曲,他寧肯在家通過作曲、改編作曲掙錢,也不願意依賴他人獲得收入。1872年,他受舒曼《童年情景》啟發創作的《兒童遊戲》出版,並將其改編為管弦樂《小組曲》,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改編自都德小說的歌劇《阿萊城的姑娘》首演失敗,此後都德再也沒有為歌劇寫過作品,但比才的配樂才華受到了認可,成為知名的作曲家。這一年,比才和妻子的孩子雅克也出生了。

由卡洛斯·紹拉導演的電影《卡門》 (Carmen ,1983),講述了一對因比才《卡門》結緣的戀人故事。

時間輾轉至1873年,在比才的積極參與下,劇作家梅亞克和阿萊維完成了《卡門》劇本的創作。比才在後續作曲中,還經常改動腳本,因此《卡門》無論音樂還是劇情,都留下了比才個人的印跡。《卡門》改編自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梅裡美的中篇小說《嘉爾曼》,講述了吉普賽女郎卡門與軍官唐·豪塞的愛情故事。熱情神秘的煙廠女工卡門能歌善舞,與唐·豪塞墮入情網,唐·豪塞為了卡門拋棄了情人,並因偷放與女工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出獄後唐·豪塞無法再重回舊日生活,與卡門一起走私,為卡門決鬥。後來卡門移情別戀鬥牛士,為了自由拒絕委身唐·豪塞,唐·豪塞親手殺死了她。

國家大劇院版《卡門》劇照。?國家大劇院

這樣的劇情,即使放在今天,也會被頑固的保守主義者所不容,何況當時。據比才傳記作家克里斯托夫·施萬特所述,《卡門》首演當晚,形式傳統的第一幕表演獲得了熱烈的掌聲。然而當情節進一步展開,觀眾們迷茫了,他們無法理解這種新型的人物關係。資產階級男性代表唐·豪塞失去了道德示範的地位,他因為他的不成熟直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卡門的形象則遊離於傳統道德之外,她施展魅力時演唱的《哈巴涅拉》傳遞著熱烈倔強的自由。

愛情是一隻不羈的鳥兒/任誰都無法馴服/如果它選擇拒絕/對它的召喚都是白費……

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大湯”)第二冊中簡寫版《哈巴涅拉》,保留了原曲的節奏韻律。圖為局部。

比才會在他的歌劇作品中塑造出這樣一個角色,與他天性中自由和人性的向往有關,他在1866年寫給愛德蒙·加拉伯特的信中便顯露出類似的創作意圖:

身為一個音樂家,我告訴你,如果壓製了通奸、狂熱、犯罪、邪惡,便再也沒有創作任何一個音符的方法了。

道德的約束不應成為創作的限制。這一點,當時的人們並不懂得。柴可夫斯基為之流淚的《卡門》,在評論家眼中是傷風敗俗之作。新聞評論否定它,指責主演是不道德的誘惑者,是罪惡的化身,甚至有人批評音樂無聊沉悶,雖然也有人稱讚《卡門》中與比才一同工作的男女演員是真實的人,但比才自己卻被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擊倒了。

“我預見到了一個明確無望的失敗。”

《動物狂歡節》(組曲中以《天鵝》最為著名)的作曲者聖桑曾經這樣評價比才:“為什麽這位迷人的音樂家,這個既可愛又快樂的小夥子在自己的路線上遇到如此之多的障礙?”

夏爾·卡米爾·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ns,1835年10月9日-1921年12月16日),法國鋼琴、管風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重要的作品有《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與達利拉》等。

首演失敗之後在巴黎街頭遊蕩的比才,預想不到他只要能撐過6月,就能收獲屬於他的時代。流行的音樂家故事總是這樣感慨。克里斯托夫·施萬特說,比才沒有生不逢時,雖然他並沒有優越的經濟保障,但他也沒有像瓦格納一樣債台高鑄,也沒有像同時代的作曲家一樣被迫放棄自己的職業。雖然坎坷重重,但在知名音樂家中,比才不乏支持者。而他的死,也不能和《卡門》的失敗產生直接的關聯。

急性關節風濕病的心髒併發症,這是醫生對他死因的最終結論。

但假設比才撐過了1875年6月3日凌晨突發的心髒病,只要他能撐過去,他就能聽到聖桑和德彪西誇讚《卡門》十年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只要他能撐過去,他就能看到當初批評他的聲音轉投支持的陣營。

只可惜這樣一個被上帝親吻過雙手的小夥子,在那樣年輕的年紀,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文中關於喬治·比才的資料參考了《比才》(作者: 克里斯托夫·施萬特;譯者:刁承俊;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4年6月)。作者:安安;編輯:西西。題圖素材來自國家大劇院版《卡門》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