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肉身哲學:認知科學如何重啟哲學核心問題

轉自:世圖語言學

哲學園鳴謝

近年來,認知科學的三大主要發現是:

第一,心智天生是親身的(embodied)。

第二,思維多半是無意識的(unconscious)。

第三,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隱喻性的。

兩千多年來的先驗哲學關於“理性”的揣測就此宣告結束。由於認知科學的這些發現,哲學絕不可能再與以前一樣。

對心智科學的這三大發現加以綜合思考,發現其主要觀點與西方哲學的核心部分相悖。由此,有必要對最流行的現行研究方法,即英美解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徹底反思。

《肉身哲學》這本書提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從關於心智本質的實證研究的這些發現出發並且重新構建哲學,將會發生什麽呢?答案就是——基於實證的可靠哲學(empirically responsible philosophy),它需要摒棄我們文化中的某些最深的哲學假設。本書將對這方面已經發生變化的許多具體內容加以廣泛的研究。

我們對心智問題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理解。我們最基本的哲學信念與我們對理性持有的觀點密不可分。兩千多年來,理性一直被用來定義人類的本質。理性不僅包括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而且包括提出質疑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包括評估、批評和思考我們應當如何行動的能力,以及如何理解我們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能力。因此,我們對“理性”了解的徹底改變,就是對我們“自身”了解的根本改變。基於實證研究,我們出乎意料地發現,人類的合理性行為根本不是西方哲學傳統所認為的那樣,而且也令人震驚地發現,我們自身完全不同於哲學傳統所論述的那種樣子。

讓我們從對“理性”了解的變化開始。

第一,理性並非像傳統上主要認為的那樣是離身的(disembodied),而是植根於我們大腦和身體的本性以及身體經驗(bodily experience)的。這一看法不僅無傷大雅,並且明確斷言我們需要用身體來推理。更令人振聾發聵的斷言是,特有的理性結構來自我們親身的細節。允許我們感知和到處活動的神經機制和認知機制是相同的,由此創造了我們的概念系統與推理模式。因此,要了解理性,就必須了解我們的視覺系統、肌動系統(motor system)以及神經聯結的一般機制細節。概括地說,理性無論如何都不是宇宙的超驗特性或離身性心智。與之相反,理性的形成主要依靠我們人類身體的獨特性、大腦神經結構的精微性以及我們在世界上的日常具體活動。

第二,理性能力是進化的,即抽象推理建立於 “低等”動物的知覺和肌動推定之上,並利用了“低等”動物的這些能力。這一研究成果與理性達爾文主義有關。理性達爾文主義認為:理性,即使是最抽象的形式,也利用了我們的動物本性,而非超越了這些。理性能力是進化的結果,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關係,並且修正了人類作為獨特理性生靈的觀念。因此,與其說,理性是將我們與其他動物分離開來的本性,不如說,理性將我們置於與其他動物一起的進化連續統上。

第三,理性沒有超驗意義上的“普遍性”,即並非宇宙結構的一部分。然而,理性具有普遍性,因為它是所有人類普遍共有的一種能力,並且理性以親身方式的心智存在,成為我們共享的共性。

第四,理性並非完全是有意識的,反而大部分是無意識的。

第五,理性並非純粹按照字面意,反而大部分是隱喻的和想象的。

第六,理性並非不帶情感的,反而是有情感參與的。

對理性的理解變化特別大,並且蘊含了對人類自身理解的相應轉變。我們目前已經知道的心智情況與主要傳統哲學關於“人”的觀點迥然不同。 例如,不存在笛卡爾哲學的心智脫離身體並獨立於身體的二元個人,並且所有人共有完全一樣的離身的超驗理性,通過自我反省就有能力知道心智的一切。與之相反,心智是內在的體驗,理性是由身體形成的,而且大多數的思維是無意識的,心智也就不可能僅通過自省獲得了解。在這方面,基於經驗的實證研究非常必要。

不存在康德哲學的徹底自治個人,即擁有明辨道德命令是否正確的絕對自由和超驗理性的人。理性來自身體,而非超越身體。理性的普遍性來自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以及所棲息生存環境的共性,這些普遍性並非意味著思維可以超越身體。而且,因為不同人群的概念系統存在很大差異,所以理性不具有完全的普遍性。

既然理性的形成有賴於身體,那麽它就不是徹底自由的,因為人類概念系統和理性的形式都是有限的。此外,我們一旦掌握了某種概念系統,就會在大腦中形成神經實例化,也就並非自由地思考任何東西。因此,也就沒有康德所謂的絕對的道德自由,也就沒有完全的道德自治。不存在所謂道德普遍概念的先驗的純粹哲學基礎,也不存在產生普遍道德法則的超驗的普遍純粹理性。

功利主義的個人認為,理性就是經濟合理性,不過,個體的功利最大化並不存在。現實人類中的大部分人並非有意識地控制,甚至有意識地了解其推理過程。此外,大多數理性建立在各種核型(prototype)、框架和隱喻之上,人們幾乎不可能企及功利最大化的經濟合理性。

現象學的個人試圖通過對現象的獨自內省,發現每件事物並理解心智和經驗的本質,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們提出了一個龐大而迅捷的、自動運作的認知無意識理論,但是我們無法直接觸及其運作過程,因此也就無法了解絕大多數的思維現象。現象學沉思雖然在揭示經驗結構方面具有一定價值,但是必須通過對認知無意識的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加以補充。

不存在後結構主義的個人——即完全偏離中心的主體,對他們而言,所有意義都是任意的、完全相對的,而且在歷史上都是純粹偶然產生的,不受身體與大腦的約束。但是心智不僅是親身的,而且基於人類身體和所處環境,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概念系統的普遍性,由此導致個人概念系統中的大量內容具有普遍性,同時也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特性。我們的概念系統不完全是相對的,也不只是歷史的偶然事件的堆砌,即使某種程度上確實存在概念的相對性,甚至有若乾歷史的偶然性。基於我們共享的親身和身體經驗的概念系統,儘管創建了重要的中心化自我,但是絕不是單一化的自我。

不存在解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所主張的,即“思想是從身體中擠壓出來的”(thought has been extruded from the body)這種弗雷格式的個人。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真實的人,其親身體驗在意義中不起作用,其意義純粹是客觀的且由外在世界定義的,並且其語言能在心智、大腦或身體不發揮重要作用的情況下與外在世界相符。因為概念系統產生於我們的身體,所以意義以身體為基礎,並且憑借我們的身體。既然大量的概念是隱喻的,概念的意義也就不完全是字面意的。傳統的真實符合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是錯誤的。這種理論認為,其陳述在客觀上的真假取決於如何直接映射世界,既獨立於任何人對陳述的理解,也獨立於任何人對世界的理解。與之相反,對真實的理解需要通過親身和想象的中介作用。這並非意味著真實是純粹主觀的或不存在穩定的真實。而是說,我們共同的親身體驗允許存在共同的穩定真實。

根本就不存在計算式的個人,即其思維就像計算機軟體一樣能在任何一台合適的計算機或計算神經的硬體上運作。其心智可以從輸入無意義符號到通過規則運算再輸出無意義符號,從而莫名其妙地獲得意義。真實的個人具有親身性心智,其概念系統源於身體,由身體塑形,並且通過鮮活的身體賦予概念以意義。僅僅是操作符號的形式系統無法充分解釋我們大腦的神經結構所形成的概念系統和語言結構。

最後,也沒有喬姆斯基式的個人,即其語言就是純粹句法,完全與所有的意義、語境、感知、情感、記憶、注意、行為以及動態交流隔絕,並且是不依賴於以上這些因素的純粹形式。此外,人類語言不完全是基因的變革。語言的主要方面,是由存在於“低等”動物身上的感知、肌動和其他神經系統進化而來。

傳統哲學關於“個人”的概念激發了我們的想象,並且教會了我但是,一旦認識到認知無意識、心智親身性和隱喻性思維的重要性,我們就不可能再回到以往對心智與語言的哲學思考上去,或者回到與我們對心智的看法不一致的人為何物的哲學理念上去。

有鑒於對心智的最新理解,關於人為何物的問題又以最迫切的方式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

文章內容選自《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全二冊)》,作者為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

原書名: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作者:[美]喬治·萊考夫 馬克·約翰遜

譯者:李葆嘉 孫曉霞 司聯合 殷紅伶 劉林

審訂:邱雪玫

定價:128.00元(全二冊)

ISBN:978-7-5192-3998-5

內容簡介

《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全二冊)》作為一本開拓性著作,可能改變我們對傳統西方哲學的看法。人類意指何物?知識何以獲取?道德源於何處?向來為西方哲學之中心論題。以往哲學家的一些共識——通過內省而了解其心智、理性具有離身性和普遍性、對世界的思考大多為非隱喻義,如今卻遭遇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質疑。認知無意識、心智親身性、隱喻性思維成為本書的主題。一方面,對心智、真實、時間、原因、自我、道德等概念逐一檢討;一方面,揭示以往哲學的思維模式背後的隱喻結構。本書的旨趣,就在於建構肉身哲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