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甘肅定西剪紙藝人:推文創“生活氣” 引華人思鄉情

圖為景愛琴“飛天”剪紙展現。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2月25日電 (張婧 高康迪)“文創產品要貼近生活,增加其實用性,從而吸引更多閱聽人。”38歲甘肅定西市剪紙藝術傳承人景愛琴手握剪刀31年。起初“偷拿”爺爺設計圖稿沿著描線剪,如今不光剪功得心應手,她還致力於文創產品的研發與推廣,讓當地剪紙藝術走出國門。

景愛琴作為甘肅文化界的婦女代表和非遺傳承人代表,於2015年和2016年分別參加在南非舉辦的“南非中國年”和在埃及開羅舉辦的“甘肅文化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從展演現場看來,非遺項目的文創產品深受大家喜愛,由於手工製作時間慢、成本高,市場稀缺促使我加大原創設計力度。”她發現,外國友人在消費觀上更傾向於物品的實用價值,隨後,她在探索剪紙創意產品過程中,將剪紙與茶具、廚具、土特產品等融為一體。

剪紙藝人景愛琴將家鄉情懷與剪紙藝術巧妙融合。 張婧 攝

同時,她回憶展演現場說,“還有不少華人在看到中國剪紙時,對故土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紛紛要求現場教學。”了解中國文化的華人們更易接受剪紙文創,他們在景愛琴的指導下現場學習,剪製過程有模有樣,在異國他鄉能親自購買代表中國文化的小物件,回去擺在家裡有著特殊的含義。

景愛琴說,每次展演現場都會引來不少遊客駐足觀賞。考慮到行李便捷和顧客喜好等因素,她帶去參展的作品尺寸普遍偏小,售價在100—3000元人民幣之間,“一般攜帶200多件作品,一次展演能賣掉一半多,其中有60%的顧客都是華人。”

記者日前走進景愛琴的工作室,不少剪紙動漫、人物臉譜等新潮作品比比皆是。她說,要深度挖掘非遺產品的文化內涵,在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讓其產生經濟價值,回過頭來再推動剪紙藝術的傳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景愛琴之所以重視剪紙文創產品的市場效益,主要源於她小時候在農村的生活經歷。上世紀80年代末,剪紙天資過人的她經常遇上同村人討請作品,“上門來的村民在帶走自己心儀剪紙的時候會留下一些糖果或襪子等生活用品,以表心意,也有少數人會給幾塊錢。”她說。

這種“禮尚往來”的農村情義使得景愛琴家裡作品越來越多,原因是在考慮精力付出的同等條件下,也為保證作品效果,她為做一幅剪紙通常使用少則3至5張、多則5至7張的紙,取決於作品內容和紙張薄厚,一刀剪出多幅作品。

由此一來,隨著找她要剪紙的人越來越多,她家裡余留下來的剪紙也越來越多。之後,她便將這些存貨拿到市區裝裱店代賣,“沒想著賺錢,能收回些成本就行。”景愛琴指著掛滿工作室的作品說道,包括後來她自己經營工作室,也是拿不計其數的剪紙作品支撐起來。

“既然做實體剪紙,就要突破傳統,從客戶需求出發,做文化調查。”在農村長大的她對這片土地十分依戀,家鄉好多元素都是她平日的創作素材,她舉例說定西馬鈴薯讓她創作了《黃土地上金蛋蛋》,該作品以一年四季不同種植階段為切入口,她甚至還將“洋芋花開”和“炕頭土豆香”也進行藝術化呈現,鄉土情懷十足。(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