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星雲大師:認識死亡後的現象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4

認識死亡後的現象

問:「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千古以來一直是人們不解的迷思,可否請大師再針對死亡後的現象、情景,多做一些開示。

答:前面講過,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人生的實相,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甚至人以外的一切眾生,無論智愚賢不肖,最終都免不了一死。只不過死亡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依經典記載,死亡可分為四大種類:

一,壽盡而死:這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如同燈油燃盡,燈火自然就會熄滅。一般人雖然莫不希望「延年益壽」,但總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免不了黃土一壞。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這是說明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二,福盡而死: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不知罪福。」一切眾生的壽命就像水上的氣泡,氣散則滅;一旦自己擁有的福報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如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經久會餓死、凍死,是一樣的道理。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指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預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自如的死法,卻是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裡有很多修持功夫深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鉗製。

其實,所謂生命,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死亡並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因此佛經對於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畢業、死如移民、死如搬家、死如換衣、死如新陳代謝等。

死亡是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化為無形、無限,因此死後的境況與生前有所不同。從下面三點比較,可以知道一些死後的概況:

一,不受時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裡遨遊,也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

二,沒有肉體的負擔:《法句譬喻經》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後,神識不再受軀殼的牽製,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也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三,具有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的限制,死後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牆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神識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的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

一般人總是畏懼死亡,尤其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死亡痛不痛苦?死亡以後到哪裡去?如果確知死亡的那一刻能夠不痛不苦,就如睡覺一樣;乃至知道死亡以後可以上天堂,或者再來人間,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此死亡不也是很美好的事嗎?

有一個老太太臨終之前,兒女、親戚、朋友都到醫院來看他,老太太的大兒子是個牧師,他說:「媽媽就快要去了,我們來替他祈禱,願他上升天國吧!」老太太突然張開眼睛,說:「在上升天國之前,你們弄一杯酒來給我喝好嗎?」這是媽媽臨死之前的願望,應該要滿足他,於是兒女們趕快找酒來給媽媽喝。喝過酒以後,他又說:「再有一支煙抽那就更好了。」這時小兒子說:「媽媽,醫生說,臨終的人不可以抽煙。」媽媽說:「什麽醫生?死的是我又不是醫生,我就是要抽煙。」想想,這也不是什麽要緊的事,因此趕快找一支煙來給媽媽抽。喝過酒,煙也抽了,老太太一臉滿足的含笑對兒女們說:「人生真是美啊!謝謝大家,未來再見!」

面對死亡,能夠這麽灑脫,死亡又何懼?因此,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死亡的真相,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遊自在。死亡也像移民一樣,只要你有生存的資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財,即使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哪裡去才是要緊的事。(待續)

圖說:「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千古以來一直是人們不解的迷思,可否請大師再針對死亡後的現象、情景,多做一些開示。圖/周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