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VS深圳:“搶人”的兩種姿勢

每經記者:楊棄非 朱玫潔 每經編輯:劉豔美

一線城市人才“爭奪戰”,在金融行業“一觸即發”。

1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計劃》)正式亮相。在向國際金融中心“衝刺”階段,上海再次強調建設目標,其中就包括:“到2020年,上海金融人才結構明顯優化,金融發展環境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能力有效提高。”

為此,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鄭楊透露,將繼續推出人才獎勵等政策,對於金融機構落戶的扶持力度也可能更大。

無獨有偶,幾天前,另一重要金融中心深圳,也頒布首個專門面向金融人才的支持政策。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深圳開始“籠絡”在校生:

鼓勵深圳市金融機構設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實施大學生實習補助項目,每年吸引1000名全球知名高校的優秀在校大學生實習,對連續實習6周以上的,按照大學生2000元/人、碩士研究生3000元/人、博士研究生500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實習補貼。

事實上,早在去年,包括北京、廣州、成都、佛山等城市在內,均已頒布類似的金融人才新政。此次上海與深圳加入,讓競爭更趨激烈。但是,“求才若渴”是一回事,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行業生態,也許更為關鍵。

“搶人”的兩種思路

對上海和深圳而言,金融都是支柱型產業。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業增加值4122.08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17.4%;同期,深圳金融業增加值2289.68億元,佔全市GDP比重13.1%。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主要城市金融發展指標對比 圖表來源:深圳市政府官網

缺人,則是城市下場“搶人”的直接原因。

日前,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18人才資本趨勢報告》指出,2018年,在全國金融監管趨緊環境下,金融市場人才“遷徙效應”十分突出。直白點說,當前,金融行業呈現人才淨流出狀態,且求職者對金融行業的關注比例明顯低於金融行業人才需求佔比。

如何補足人才短板?去年3月,北京印發《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提出建立優秀人才引進 “綠色通道”,天使和創投基金高管有機會直接落戶;同年10月,廣州頒布《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實施辦法(修訂)》,重點支持金融領軍人才、高級管理人才、高級專業人才和柔性引進人才等。

今年,“搶人”浪潮蔓延至深圳和上海。

其實,深圳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早有苗頭。2017年,深圳就發布《扶持金融業發展若乾措施》,其中提到將頒布配套人才吸引措施,並對“創新”、“科技”強調有加。例如,將充分發揮“金融創新獎和金融科技專項獎”創新激勵作用。

去年,深圳推出的“鵬城英才計劃”再次強調“金融人才”,並最終形成不久前公布的《支持金融人才發展實施辦法》(下稱《辦法》)。

在許多人看來,《辦法》最大亮點在於,將在校生等多層級金融人才納入補助範圍。對金融領軍人才、骨乾人才與青年人才,深圳也將分別提供資金或培訓。

巨集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洪斌表示:“深圳高校數量少,專業畢業生少,建立從在校生到高端人才的引才體系,能從數量上提升深圳金融業人才供給水準,可謂“打蛇打七寸”。”

反觀上海,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則主要聚焦“提檔更新”。

當前,上海金融業從業人員已超37萬,遠高於深圳16萬左右。不過,在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金融學教授張春看來,上海金融從業人員僅佔全市從業人員總數近3%,對比香港、新加坡5%,紐約、倫敦10%、25%的從業人員佔比,顯然不能滿足上海金融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同時,也有分析指出,儘管上海金融從業人員不少,但“兼具深厚理論修養、扎實專業背景、豐富實戰經驗、寬闊國際視野的高端金融人才還比較稀缺”。

上海早已有所行動。2016年,上海專門推出“金才工程”,包括海外金才、領軍金才、青年金才三項開發計劃,給出的優惠條件是項目資助、優先培訓機會等——目的就是補足高端金融人才。統計顯示,三年來,共有近400人入選。

而在衝刺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階段,上海還需進一步完善人才供需結構。知名獵頭公司萬寶盛華集團(中國)總部董事總經理張錦榮就坦言,上海金融機構環境仍與海外存在不少差距,比如薪酬水準和崗位適配度、人才結構不夠匹配等,可能造成人才外流。

改革的兩條路徑

不過,除了給予補貼和工作機會,要真正成為人才吸附“磁場”,最終還要看城市行業前景。

以上海和深圳為例:從金融機構數量來看,截至2018年6月末,深圳法人金融機構總數達到191家(全部為持牌法人機構,不包括一級分支機構);而2018年末,上海在滬持牌金融機構總數已達1605家。顯然,上海行業集聚能力強得多。

排名也能說明一定問題。對於金融中心實力評估,目前有兩個權威榜單:一個是英國智庫Z/Yen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即GFCI;另一個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金融中心指數”,簡稱CDI·CFCI。研究最新發布的兩份榜單,可得出同一結論:上海綜合實力強於深圳,但深圳攀升速度很快。

分別來看:

2018年9月發布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4),上海綜合競爭力排名第5位,深圳排名第12位。相較去年,上海上升1位,深圳上升6位。

圖表來源: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

而在2018年發布的第十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中,上海綜合得分排在第1位,深圳排名第3位,且與上海差值不小。不過,對比上一期得分的增幅,深圳排名第1位,上海排名第2位,深圳超過上海7.5個百分點。

雖然金融業整體實力不如上海,但此前,深圳已將國際金融創新中心設為自己的目標。而在此次《計劃》中,上海想要打造的六大中心,“金融科技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凌曲直言:“深圳金融業離上海還有不小距離。至於新金融、金融科技,只能說深圳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優勢,也有微眾銀行、平安保險等金融科技龍頭企業。但比起上海,說不上已經真正拉開差距。現在,上海將金融科技放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兩地都在發展中,‘勝負’還未分出。”

那麽,深圳“小老弟”有沒有機會追上上海“老大哥”?

余凌曲認為:“只靠深圳自己,還是夠嗆。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推進,深圳有機會與香港組團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如果能實現,將大大超越上海。

在余凌曲看來,香港與紐約、倫敦兩大全球金融中心並稱“紐倫港”,而深圳、香港兩地距離很近,從地理上說,兩地交流與一體化建設非常便利。“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過程中,深港之間的金融市場要素互動,對深圳來說是非常大的機會。”余凌曲說。

比如,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正是深港合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余凌曲告訴自貿君:“前海正在不斷複製、學習香港的那套金融機制,目前也有向全國推廣的成功經驗,比如跨境貸。”

反觀上海自貿區,其金融開放路徑與深圳不同,余凌曲說,上海主要從現有體制中去改革和突破,“兩種路徑的改革,都在路上,朝著同一目標在行進”。

哪種更有效?余凌曲認為,上海、深圳各有機遇,現在還不到下結論的時候。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