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歐洲大陸與英國: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脫

1

本來4月12日是英國正式脫歐的大日子,但還是又沒有脫成。前些天歐盟27國領導人聚在一起,聽兩個大佬德國默克爾法國馬克龍吵架,決定英國脫歐的新期限。默克爾說明年4月,馬克龍說今年6月,吵到凌晨才給了一直眼巴巴守在門外的英國梅姨一個答案:那就今年10月31日好了,到期就滾吧。

其實你看這個島不列顛,它又長又扁。它跟歐洲大陸之間,隻隔著一灣淺淺的英吉利海峽,兩岸最近處只有34公里。但就是這樣一條只有馬拉松五分之四距離的狹窄海道,把英國和歐洲大陸變成了兩千年來相愛相殺的一對怨偶:分久不一定合,但合久差不多一定脫。

我國的炎帝黃帝蚩尤在玩三國殺的史前時代,不列顛島上的原住民在玩石頭。他們在如今倫敦西南方120公里開外,給後人修了一座不列顛島旅遊地標:如今每年全球有一百萬人來看的巨石陣。目的是觀測天文也好、舉行祭祀也罷,科學家想不通的是:石頭經測來自威爾士,但人口稀少的原住民既沒有馬也沒有輪子,究竟是怎麽把這些幾十噸的黑又硬、長途快遞300多公里的?

到了公元前900年,來自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佔據了這個島,慢慢從石器時代過渡到了鐵器時代。又過了差不多一千年,新的入侵者大駕光臨了,就是正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大殺四方的朱利烏斯·愷撒兩次入侵不列顛,把這個島變成了羅馬的附庸國,更重要的是讓不列顛和歐洲大陸之間發生了貿易關係。

但征服不徹底,就不算征服。公元40年,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漢光武帝劉秀正享受為君之樂,羅馬皇帝卡裡古拉出兵遠征不列顛。但這位在歷史上以黃暴聞名的老司機,在征戰之際卻開始突然思考起人生來。他計程車兵剛到英吉利海峽,皇帝就命令他們稍息,放下武器去沙灘上撿貝殼吧。

這又是一個讓後世歷史學家想破頭的任性之舉,如果說這次行軍有什麽積極意義,就是為下一次入侵確定了導航指的路是沒錯的。三年後,普勞提烏斯帶領四支羅馬軍團分三批登陸,一舉拿下不列顛,他自己也成了首任羅馬駐不列顛總督。

此時的羅馬和東漢,東西兩個大帝國已經通過絲綢之路而有所往來。不知道是不是從中國聽說了長城的功能,反正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同樣為了防禦北方蠻族進攻,也在不列顛島上修築了一條由石頭和泥巴構成的防禦工事,就是如今的“哈德良長城”。工事被刷上灰泥白粉,一出太陽方圓十公里都差不多能看到。

這條長城是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不列顛也就是橫跨歐亞羅馬大帝國的一部分,也就意味著跟歐洲大陸你儂我儂、不分彼此。

但世界上既沒有堅挺不朽的城牆,也沒有萬歲通天的帝國。公元5世紀,當東晉偏安一隅搖搖欲墜之際,羅馬帝國也已行將就木。公元407年,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撤出不列顛,準備去抵禦不按常理出牌的北方蠻族日耳曼族——而終於沒有擋住。公元476年,定都羅馬的西羅馬帝國滅亡。

2

羅馬人一下課,習慣了受羅馬保護的不列顛住民更是不堪一擊。日耳曼族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輕而易舉就佔領了不列顛,此後才有了“英格蘭”的稱謂。英格蘭的意思,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而島上原來的凱爾特人,統統被新來的蠻族消滅同化掉了。凱爾特語也被新來者所說的盎格魯·弗裡西語方言所取代,後者就是古英語。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的過程,幾乎就是中國春秋戰國的翻版。一開始有許多的小國家,後來經過兼並蠶食慢慢變成七個大國,再後來一個叫威塞克斯(Wessex)的王國脫穎而出,像秦國一樣在公元927年統一了不列顛。而這一年在中國洛陽,一個名叫趙匡胤的嬰兒剛剛出生。

此時北歐的維京人,常常來侵犯英格蘭,雙方互有勝敗。但最後還是維京人贏了。公元1013年,丹麥兼挪威國王斯韋恩擊敗了本土英王並取而代之,英格蘭國王變成了北歐人。但丹麥王朝隻維持了三十年,就又被本土的威塞克斯王朝複辟成功。

但這次複辟也不過是回光返照而已。僅僅過了二十來年,北宋的司馬光正開始編寫《資治通鑒》之時,來自歐洲大陸諾曼底公國的公爵威廉,率軍度過海峽,徹底把威塞克斯王朝變成歷史。諾曼底公國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位置就在今天的法國諾曼底地區一帶。

諾曼人的征服完全改變了不列顛,英格蘭從此更多地受到歐洲大陸的影響,古英語中開始夾雜大量法語詞匯,比如法語libertée就變成了英語的liberty。然而更重大的利好消息就是,繼羅馬人、盎格魯-薩克遜人和維京人之後,諾曼底人對不列顛的征服,居然是英格蘭迄今為止經歷的最後一次被佔領。從公元1066年到現在,不列顛從未遭遇島外的強敵入侵。

這當然就是淺淺海峽帶來的好處:天然的防禦屏障既可以讓英格蘭介入對岸的事務,又不會讓對岸的強鄰對其產生直接威脅。再看看同時期的另一端:先是契丹人來、契丹人走了女真人來、女真人走了蒙古人來、蒙古人走了滿洲人來……滿洲人還沒走,英格蘭人法國人日本人又來了。整個一千年,神州大地幾乎隨時歡迎你。

3

諾曼人稱王的時候,英格蘭在政治上是依附於對岸的。後來慢慢翅膀硬了,受對面大陸的影響和製約越來越少,越來越發展起自己一套獨立的制度和理念來。

公元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下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成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起源。又過了八十年,電影《勇敢的心》裡鎮壓蘇格蘭起義的大反派“長腿”愛德華一世,確立了包含貴族、騎士和教士的議會制度。這些都是如今諸多政治制度的開端,也是英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公元1337年,安徽鳳陽的朱重八小朋友年滿九歲,還在為地主放牛。而英國和法國已經聯手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拖泥帶水的、斷斷續續的、看誰能撐到底的戰爭,全長一百一十六年。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法蘭西王國的統治權,這也是英格蘭躍躍欲試反攻大陸的試水之戰。

因為本來是諾曼底公國的公爵做了英格蘭國王,所以英格蘭在歐洲大陸本來是有不少領土的。結果經過一百年,不但沒有達到目的佔領法國,反而偷雞不著蝕把米,基本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原有領地。法國的聖女貞德在這場百年之戰中被封神,而法國人也笑到了最後。

等到1453年雙方終於停戰,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都已經開始、再過幾十年哥倫布都要出海了。打了一百多年,最後一無所獲,給英格蘭最深切的教訓就是:要以小島為根據地往歐洲大陸擴張,難度堪比蛇吞象。

從此英格蘭開始走上“大陸均勢”的政策之路:不再寄望於征服歐洲大陸,而是在積極介入歐陸事務的同時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不讓一個強大的外敵構成威脅。簡單地說就是合縱連橫:對面大陸上誰最得意,就聯合其他國家削他。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戰略:把目光更多投向歐洲大陸之外,投向全球的星辰大海。

而海上也不乏競爭對手。當時的世界第一海權強國,當屬從美洲搶夠了黃金白銀的西班牙。萬歷十五年剛剛過完的公元1588年,西班牙派出150艘船組成的“無敵艦隊”出征英格蘭,意欲將潛在的海上勁敵扼殺在搖籃裡。

結果猶如赤壁之戰的翻版,志得意滿的西班牙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大敗而歸,不但沒有擊沉英格蘭一艘軍艦,反而損失了一百艘以上的軍艦,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在海上跟英國競爭。

人類的大航海時代開啟之際,英國海軍搶佔到的是千載難逢的先機,從此開始在美洲、非洲、亞洲四處開拓殖民地。一個小島無法吞並歐洲大陸,卻開始借海路之便擴張至整個地球。

4

1644年,崇禎在故宮後的煤山把頭伸進了上吊的繩套。五年之後,英格蘭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崇禎是最後一名為社稷而死的中國君王,查理一世卻是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以國君身份被處死的英格蘭國王。他的死成為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世界史的開篇,卻沒有阻礙英格蘭的前進。

1689年,韋小寶韋爵爺在歐亞大陸另一端跟羅刹國簽《尼布楚條約》時,荷蘭的威廉親王憑借不流血的“光榮革命”,成為了英格蘭國王。誰做國王其實都一樣,都要對外擴張。擴張的主要障礙並不來自於世界各地尚未開化的原住民,而來自於同樣貪婪的競爭對手,比如老朋友法國。

宗教革命之後英國支持新教,而法國仍以天主教為主。英法之間的對立從宗教領域擴大到經貿領域,為了爭奪北美和亞洲的控制權而開戰。從1689年到1815年,中國處於康雍乾盛世之際,英法卻咬牙切齒地進行著第二次百年戰爭。英國的國旗米字旗、國歌《天佑吾王》和單詞“愛國主義”(patriotism),全是在這一百年裡出現的。

尤其是1756年開始的“七年戰爭”,堪稱世界大戰的彩排,世界上的主要強國統統有份。英國成為了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法國被迫把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退出在印度的爭奪。只是因為戰爭耗資巨大,英國也把軍火費轉嫁到了北美十三個殖民地頭上,導致殖民地人民心懷不滿,最終1776年在喬治·華盛頓的帶領下發動獨立戰爭,要建立美利堅合眾國。

心有不甘的法國立刻與美國結盟,全心全意破壞英國在北美的一支獨大——最終也成功幫助美國建國,把英國在北美的勢力連根拔盡。可以說沒有法國對英國的釜底抽薪,絕對沒有美國的誕生。然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法國支持美國自由獨立,不但間接動搖了自己的專製皇權,而且因戰爭導致的債務危機直接給法國的財政挖了一個大坑,終於在1792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這一時期英國的敵人,主要就是海峽對面的法國;而法國的敵人,除了英國還有荷蘭、奧地利和普魯士一堆陸上近鄰。英國直接與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結盟,把法國至於腹背受敵的境地。然而萬萬沒想到,法國出了個拿破侖。

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這個人類歷史上名列前茅的軍事天才,把歐洲各國組織起來的反法同盟打得落花流水、割地求和。雖然英國積極參與並且踴躍參戰,但要不是拿破侖頭腦發熱去攻打天寒地凍的俄國,可能也起不了什麽關鍵作用。只是在決定拿破侖一生成敗的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確確實實是最終取勝的關鍵因素。

在解決拿破侖之後,英國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此時的英國不但是立憲製和議會民主製的發源地,更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不列顛島上的大英帝國控制了世界上22%的土地和20%的人口,殖民地覆蓋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經度,無論何時太陽都會照耀在英屬領土上,所以得名——

日不落帝國

5

一直以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主要威脅都來自法國,但自從法國無力爭第一之後,英國也樂於做一點平衡格局、抑強扶弱的慈善。1853年,英國聯合法國,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擊敗了意欲東擴的俄國。1860年,英法聯軍不但燒掉了北京的圓明園,還直接導致慈禧垂簾聽政,之後更暗中幫助清政府徹底滅掉了太平天國。

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的李鴻章正拆東補西、疲於奔命之際,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通過普法戰爭造就了新興的歐陸強國德國。德國因為搶殖民地參與得晚,於是在英法的原有勢力範圍內拚命擴張,這讓一貫秉持“大陸均勢”的英國嗅到了新的危險味道。本著聯弱抑強的基本國策,英國開始聯法抗德。

1904年,英法在全球殖民地分割的問題上最終達成一致,形成協約聯手對抗德國的崛起。十幾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俄雖然最終戰勝了德國,但也是慘勝,反而讓最後參戰的美國撈足了便宜。

戰後英法主導的巴黎和會,在亞洲事務上要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利劃給日本,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以及後來一系列黨派的產生。在歐洲事務上,英國不願法國一家獨大,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於是得到了喘息機會又憤憤不平的德國,發現了一個名叫希特勒的青年。

巴黎和會結束時早有有人預言,它不是一次戰爭的結束,只是另一場戰爭的萌芽。之後英國為確保在歐洲的利益,百般縱容德國發展軍備和納粹上台,一心想讓德國去跟蘇聯拚。英國首相張伯倫不是蠢人,他對納粹的綏靖政策,不過是一切為了英國國家利益的最佳選擇。

然而英國最終搬起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939年二戰爆發,希特勒沒有像英國期待的那樣舉兵東進,反而朝英法聯軍潮水般猛撲過來。四十萬英法聯軍被困在了法國的敦刻爾克,離英國只有幾十公里的地方。

如果希特勒貪功冒進一點,這四十萬人不是被殲就是被俘,二戰基本可以塵埃落定了。但就在德軍裝甲師勢如破竹之際,最高統帥希特勒忽然如兩千年前的卡裡古拉附體,下令德軍停止攻擊、待命兩天。

就是這兩天給了英法一線生機,開始想盡一切辦法把英法軍隊運回英國本土。之後雖然德軍恢復攻擊,但氣象突變導致效果不佳,最終造就了敦刻爾克奇跡:英軍完美逃脫、法軍只被俘4萬。希特勒雖然制定過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但最終還是放棄,雖然障礙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十公里海峽。

五年以後,又被拿破侖附了身的希特勒在蘇聯遭遇慘敗,美國主導的盟軍開始計劃從英國登陸歐洲,給德國以最後的打擊。他們選定的登陸地,正是九百年前最後一批成功入侵者的出發地:諾曼底地區。太陽底下,本無新事。

諾曼底登完陸,美國羅斯福、蘇聯史達林、英國丘吉爾在雅爾塔舉行三巨頭會議,直接決定了戰後的世界格局。既給中東地區埋下了今後數十年爭戰不休的根源,也徹底改變了遠東地區。一國一家的命運改變從天到地,都是拜雅爾塔所賜。

6

一部世界近代史,主要就是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的近代史,也是全球化的演進史。而自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直接改變全世界格局的歷史事件屢見不鮮。英國與對岸歐亞大陸的糾葛,兩千年來更是早已難理難清。

一直以來,英國因為與歐亞大陸保持幾十公里的海峽距離,既可隔山觀虎鬥,看法國德國俄國拚個你死我活;也可隨時加入,在歐洲的利益格局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海峽避免了強敵的方便入侵,也在地理上形成了英格蘭習慣獨立的傳統。

19世紀末,英國主導的外交政策形成文字就是“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不主動積極乾預歐洲大陸事務。而丘吉爾在《第二次大戰回憶錄》中更是說得明白:“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

不希望歐洲大陸被一個最強國的霸權統治,不願意歐洲大陸出現威脅自己的強權——將近一千年來英國都是相同的政策。英國通過扶弱抑強、孤立、干涉、分而治之等多種手段,竭力維持著對自己有利的歐洲大陸均勢,並拚命成為這種均勢的操縱者。

只是形勢發展、不由人算,兩百年來歐洲大陸法、德、俄每一個大國崛起,英國都要焦頭爛額一番。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終於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了。地理上幾十公里的海峽分割優勢,在美國左擁太平洋右抱大西洋、獨處一個大陸的優勢前簡直不值一提。

二戰之後的1973年,德法主導下的歐共體成立,英國猶豫了一下還是加入了,也標誌著“大陸均勢”政策的暫告一段落。1993年歐共體升級為歐盟,英國也沒有拒絕—— 而且保留了諸多特權,例如仍然使用英鎊而非歐元、不加入申根協定等。

就算如今英國公投要脫歐,其實也是一直以來的傳統——英國加入歐共體還不到半個世紀,而保持獨立的時間就算從英法第一次百年戰爭結束的1453年算起,也差不多將近六百年。以前雖然也常常跟國家結盟,卻從來沒有像全球化的今天、歐盟各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樣緊密。

無論將來如何,如今的人類世界格局,又淺又短的英吉利海峽起了決定性作用。沒有海峽的遮蔽,英格蘭會難以避免地被每一個強國垂涎三尺,也早就在不間斷的戰火中一次一次被重建。沒有相當的獨立傳統,就沒有對私有財產和個人權利的看重,就未必有後來持續至今的各種制度。雖然如今世界上的超級強國是美國,但一路走來一路看確定無疑:跟歐洲大陸一水之隔的英國,塑造了人類當下的大格局和模樣——雖然總是跟對面大陸合的時候少、脫的時候多。

所以當上帝把亞當夏娃逐出伊甸園之後,有天使過來請示:主啊主啊,怎麽安排人類將來的命運呢?

上帝看都懶得看,在他創造的世界上隨手一劃,“安排了。”

現在看,這一劃正是英吉利海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