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十堰:良好生態護一庫清水北送

近日,一則《想看紅葉?開車路過這條“最美公路”就能看到》的推文在微信朋友圈被廣泛轉載,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環庫公路兩旁的紅葉美景一時成為“網紅”。

十堰市地處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遊,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從上世紀的生態脆弱區到如今森林覆蓋率鋼彈64.72%,十堰人用40多年的奮鬥,完成造林約1800萬畝,森林和林地面積、森林蓄積量等主要林業資源指標高居湖北省首位。良好的生態,為一江清水入庫、一庫清水北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破常規種樹方式

距離傳統造林黃金季節還有1個多月,十堰市鄖陽區安陽鎮艾灣村漢江邊的一處陡坡山地上,林業工人已連續造林整地多日。

十堰地處秦巴山區東部,山高坡陡、平地少、土層淺,林地生產力不高。在這裡植樹,往往“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在現年60歲的艾灣村村民劉敏志記憶中,一到雨天山上的裸露區域就容易發生滑坡,整個村莊到處泥水橫流,嚴重影響生產生活。

越是生態脆弱,人民對綠水青山的渴盼就越強烈。2000年-2011年,從房縣、竹山、竹溪“南三縣”到丹江口庫區的5個縣(市、區),再到整個市域範圍,十堰市不斷擴大天然林保護範圍,在全省率先實現天保工程全覆蓋。全市突出丹江口庫周重點,圍繞城邊、路邊、水邊,組織實施裸露山體生態修複、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綠滿十堰等生態工程。

造林綠化過程中,十堰打破常規種樹方式,創造性地實施四季挖窩、三季栽樹,在適宜栽樹的季節栽樹、不適宜栽樹的季節挖窩、管護、育苗,植樹綠化成為常態。

近10年,十堰市每年植樹造林30萬畝以上、義務植樹1000多萬株,房縣、竹山縣入選全省林業生態示範縣,成功創建森林城鎮8個、綠色示範鄉村214個,城鄉綠色版圖逐漸擴大。

創新投入管理機制

2014年1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啟動綠滿荊楚行動。彼時的十堰,未造林地大多土層瘠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完全裸岩地,造林成本高、難度大。

“要啃下這些硬骨頭,必須創新投入機制、管理機制,才能破解資金投入不足、造林成活率低等難題。”十堰市林業局局長王洪林說。

錢從哪裡來?十堰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實行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積極撬動民間資本,建立政府、社會雙向投入機制。近3年,十堰市通過整合涉農資金、安排財政資金獎補、利用金融平台等方式投入生態建設資金超過80億元,其中社會投入超過45億元,湧現出諾克特藥業、三三集團等一大批造林企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有效破解了林業發展融資難、見效慢、周期長的難題。

成活率怎麽保證?十堰對所有重點工程造林實行招投標製,由有資質的造林公司或業主承擔建設任務,林業部門負責品質監督。造林業主與建設部門簽訂合約,分階段施工、分階段驗收、分階段付款,即在整地完成後、春季苗木栽植後、秋季驗收合格後、次年春季補植完成後,按照20%、20%、40%、20%的比例分階段兌付工程款。

造林主體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采取多種科學手段增加造林綠化面積。土層瘠薄,就采取大苗帶土栽植、客土造林;山體砂石多、地太硬,就用風鑽、鎬、鋤頭挖出樹窩;造林地塊土壤濕度低,就架設抽水機,梯級抽水灌溉。

2015-2017年綠滿荊楚行動期間,十堰市累計完成造林89.07萬畝,創新的造林機制被不少地區學習效仿,並延續至今年啟動的精準滅荒行動。

農民吃上了生態飯

“樹長起來後,山能養住水了,再大的雨也沒毀過莊稼。”丹江口市蒿坪鎮王家嶺村核桃種植大戶唐明元說。生態環境改善後,十堰人享受到了生態反哺的紅利,許多農民吃上了“生態飯”。

2013年,唐明元加入了霖煜農核桃專業合作社,種植有機核桃15畝。按照合作社要求,核桃管護用有機肥、不打藥,不僅核桃樹長勢喜人,也保護了生態環境。今年,唐明元家的核桃已有一半掛果,收入約3萬元。

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理念,十堰市積極探索林業產業發展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新路徑,探索推進專業大戶、合作組織、技術承包建基地等模式,發展以核桃、木瓜、油橄欖等為主的特色優勢林果產業。全市累計興建核桃基地109萬畝、木瓜基地21萬畝、油橄欖基地4萬畝,年管護提升核桃基地10萬畝、木瓜基地1萬畝。打造了竹山肚倍、鄖陽木瓜、漢江櫻桃等10多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天河情”“武當紅”“兆健”等10多個產品商標被授予湖北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房縣榮膺“中國核桃之鄉”,房縣軍店鎮、丹江口市王家嶺村、鄖陽區楊溪鋪鎮、鄖西縣上津鎮4個核桃基地先後入選“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培育省級龍頭企業近50家,年銷售收入25億元,帶動農戶30萬戶。

2017年,十堰市林業綜合產值達170億元。植樹致富理念已在當地深入人心。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