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的由來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植物資源,是許多世界聞名的花卉和觀賞樹木的原產地,被讚譽為“世界園林之母”。那麽,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語出何處?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英國旅行家、博物學家E·H·威爾遜談起。

1899年,23歲的E·H·威爾遜以英國南方肯森頓皇家科學院學者和英國皇家邱植物園園藝工作者的身份,被英國維琪苗園公司選中,派往中國尋覓適合在英國栽培的園林觀賞植物。當時他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種法國神父大衛於1869年在我國四川發現的珙桐。為此,E·H·威爾遜於1899-1902年和1903-1905年,兩次來華考察和采集植物標本,歷時5年。後來,他又受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派遣,再度兩次前往我國中西部地區做更進一步的植物考察和采集,並於1918年前往中國台灣考察。

中國園林

E·H·威爾遜的足跡遍及我國四川、湖北、雲南、甘肅、陝西、台灣等省,采得植物標本5萬多號(當時采集種源時,會以編號的形式對應采集記錄,以便後期研究和利用),包括2716個種和640個變種及變型,發現了6個新屬(大血藤屬、牛鼻栓屬、七子花屬、偏瓣花屬、串果藤屬、山臼樹屬),671個新種和424個新變種及變型。他的采集活動,以搜集了大量活植物而著稱,其中包括1593號種子,168號苗木、球莖和鱗莖,代表了1193種(及變種)植物。並且這些植物多為觀賞價值較高的喬木、灌木,為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乃至世界各地的園林中推廣中國觀賞植物作出了突出貢獻。

E·H·威爾遜對四川西緣山地林區植物做過詳細的實地考察。1908年9月,他徒步登上四川省的瓦屋山,拍下《循探瓦屋山》照片作為紀念。查閱那時留下的采集記錄,我們可以確認,尖葉杜鵑的模式標本(No.34I4),就是1908年9月12日,E·H·威爾遜在瓦屋山海拔2300米至2800米的原始林區中采集製作的。類似的記錄可見於《威爾遜植物志》中。

基於在中國的考察,E·H·威爾遜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相關文章和著作,記敘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E·H·威爾遜在美國出版的書籍——《中國,園林的母親》。他在書中寫道:“中國的確是園林的母親,因為在一些國家中,我們的花園深深受益於她所具有的優質品位的植物,從早春開花的連翹、玉蘭,到夏季綻放的牡丹、薔薇,再到秋天傲霜的菊花;從現代月季的親本、溫室杜鵑、櫻草,到食用的桃子、橘子、柚子和檸檬等,這些都是中國貢獻給世界園林的豐富資源。事實上,美國或歐洲的園林中,無不具備中國的代表植物,而且這些植物是喬木、灌木、草本、藤本行列中最好的……”自此,中國便以“世界園林之母”的稱號馳名於世。

由於E·H·威爾遜的特殊貢獻和獨特經歷,他被西方人譽為“一位最成功的植物攝獵者”,甚至享有“中國威爾遜”的綽號,並成為阿諾德植物園的擁有者。不幸的是,1930年,54歲的E·H·威爾遜與他的妻子在美國麻省發生的一場車禍中被奪去了生命。

因為在E·H·威爾遜之前對中國植物進行考察研究的國內外人士都或多或少有所局限,且幾乎沒有人著書立說向世界發行,故根據現有資料,可以認為:E·H·威爾遜是第一個將中國冠稱為“世界園林之母”的人。儘管距E·H·威爾遜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已過去了119年。但在西方園藝界,只要一提起E·H·威爾遜這個名字,人們就會想到“世界園林之母”——中國。當人們在阿諾德樹木園中漫步時,無意之中或許就會沿著E·H·威爾遜的“中國之路”走下去。

17世紀以來,中國的植物不斷被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俄國的傳教士、探險家、專業采集隊、商販和園藝家采走,上萬份的植物標本和成千種的花卉、果木種苗,被他們或帶回各自的標本館、博物館等研究機構和大學標本室收藏,或在植物園內加以馴化。據統計,北美引種中國的喬灌木在1500種以上,美國加州的樹木花草中有70%來自中國,意大利引種中國園林植物約1000種,原聯邦德國植物中的50%來源於中國,荷蘭40%的花木由中國引入,英國和日本等國家引種於中國的植物種類也很可觀。可以這樣說,凡是引種過植物的國家都栽有中國的花卉,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母”。

100多年前,E·H·威爾遜根據在四川洪雅境內進行的為期11天的科考活動,追述了20世紀初洪雅縣的白蠟生產、造紙作坊、礦產資源、竹筍產業、高山杜鵑等經濟產業和資源狀況,對研究清末洪雅的經濟狀況和產業格局具有重要參考意義。E·H·威爾遜也是迄今為止查實的第一位造訪洪雅瓦屋山,並登臨山頂從事生物科考的外國學者和著述者。而今年,也是開創“洪雅威爾遜之路”的110周年。(圖片來源與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