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寫“張家港精神”新的內涵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暨陽湖畔,林叢茂盛,鷗鷺翩飛。很難想象這裡是2000年建造沿江高速公路時集中取土後形成的一個大水坑。18年植樹造林、涵養生態,如今這個4.41平方公里的森林氧吧,已成為深受張家港市民喜愛的休閑健身、親子娛樂好去處。

改革開放40年來,張家港的發展如同暨陽湖生態建設一般,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獲得200多項國家級榮譽,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連續13年位列全國百強縣綜合實力前三位。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張家港人以“團結拚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為人先”的“張家港精神”,“一把手抓兩手,兩手抓兩手硬”的智慧與實踐,創造了“兩個文明”協調並進的奇跡。進入新時代,張家港人在持續解放思想過程中,繼續書寫著“張家港精神”新的內涵。

自加壓力,創造發展奇跡

1992年,時任江蘇省張家港市委書記秦振華喊出“工業經濟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市建設超昆山,樣樣工作爭第一”的口號,這在當時的蘇州,可謂石破天驚。

20世紀80年代的張家港被稱為“窮沙洲”。由常熟和江陰10多個小鄉鎮組成的沙洲縣,長期在蘇南地區經濟墊底。長江邊上的永聯村,地勢低窪,十澇九災,人均年收入僅68元,集體負債6萬多元。秦振華帶領市委工作班子和全市人民群眾,沒有節假日和周末,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大膽激勵開拓者。

“市場經濟不讓人,不爭不搶是庸人,錯過時機是罪人。”張家港大力實施以港興市戰略,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全力拚搶沿江碼頭和保稅區建設,160天建成當時長江流域最大的萬噸化工碼頭;9個月基本建成保稅區,當年實現封關運行。一年半建成35公里長的六車道張楊公路,這條東西向交通大動脈,拉開了張家港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框架。

市文化中心展示館內,一幅幅圖片詳細記錄了張家港市的奮鬥史和“張家港精神”成長史。其中一幅尤為引人關注:20世紀90年代,秦振華帶領大夥兒上街拍蒼蠅、掃馬路、拆除露天茅坑,靠著80多萬把笤帚,“掃”出了一個國家衛生城市,“張家港精神”由此發端。

1995年10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張家港召開,向全國推廣“一把手抓兩手、兩手抓兩手硬”的張家港經驗。“張家港精神”從此聞名全國,成為江蘇改革開放的“三大法寶”之一。

自加壓力的趕超精神,在張家港一屆又一屆長官班子手上傳承、發揚,“張家港精神”與時俱進,愈來愈新。

文明創建,塑造城市品格

在張家港最熱鬧的步行街上,10多平方米的文明驛站讓人印象深刻。這裡常年有志願者值班,下雨可借傘,迷路可詢問,還有各種手工義賣。5年來,文明驛站一直開著門、亮著燈,成為市民心中一盞溫暖的文明燈塔。

改革開放40年來,張家港始終堅持文明引領發展路徑,在鄉鎮績效考核中,精神文明建設指標權重達到50%。依托文明城市創建這一載體,張家港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民文明素養大幅提升,塑造了鮮明的城市品格和獨特氣質。

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背後,是不斷創新的理念和模式。

2012年起,張家港在全國率先開展“志願服務夥伴計劃”,推出《志願者禮遇辦法》,通過項目帶動、資金撥付科學評估等方式,找到了志願服務常態化路徑。目前,在張家港友愛港城網注冊的志願團隊有1000多個,志願者6萬多名,累計服務時長110萬個小時,每天開展志願服務活動33個。

張家港在全國首推“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均等。在全國首創覆蓋城鄉的書香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從閱讀環境、閱讀設施、閱讀成效等方面,將“書香城市”以量化、可考的指標形式體現出來,變模糊型推動為制度化約束。2014年8月,全國首家城市街區24小時圖書館驛站在張家港建成並對外開放。目前,全市已建立32家24小時圖書館驛站。

近年來,張家港扎實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建立守信聯合褒獎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常態化發布“誠信紅黑榜”,開展誠信示範街區建設,商戶“誠信二維碼”得到廣泛應用。誠信,成為張家港閃亮的品牌。

全面協調,引領發展路徑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殷樂認為,張家港的特色是全面協調發展,是高品質協調發展的縣域樣本。張家港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通過促進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市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

2013年起,永聯村引入城市公共服務資源,讓農民真正享受城市生活。98%的村民實現城鎮化集中居住,98%的土地實現集中流轉,98%的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離土不離鄉,98%的農民享受到比城裡人更優越的福利和社保待遇。

“對照鄉村振興標準,還有很多可以改進。”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說,因鋼鐵產業而興,村綜合經濟實力排全國行政村三甲,現在以全域旅遊為抓手,建設田園風情小鎮,年均接待遊客100萬人次以上。2017年,張家港村均穩定性收入達960萬元,其中超千萬村39個,形成江蘇省最大的強村群體。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92萬元和3.02萬元,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

張家港形成以“三大兩強”為特色的經濟發展格局,“三大”即大產業、大企業、大港口,“兩強”即先進製造業和現代物流業。世界500強企業沙鋼集團建成國內首條工業化超薄帶項目,成功參與東北特鋼重組;東渡集團把生產工廠先後轉移到越南、柬埔寨、韓國,在新加坡設立辦事處,在國內保留研發機構和主導產品生產線。

張家港投資30多億元整體關停東沙化工園,騰退土地用於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並對各鎮區黨政主要長官實施生態環境責任審計,全面審計任期內土地資源保護、環境品質改善、生態效益、環境風險防範等內容,實現生態建設指標具體化、考核剛性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給百姓打造了一個生態優美的宜居太空。

敢為人先的“張家港精神”,始終貫穿在城市發展歷程中,鼓舞凝聚著張家港廣大幹部群眾,在新時代書寫著嶄新故事,邁入“強富美高”新征程。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03日 05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