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票房分账博弈並沒有停止

此前,愛奇藝宣布的"愛奇藝原創電影計劃"將在自己影片上映時給到影院將近8%的補貼,將影院票房分账比例由之前的52.269%提升至60%。對此,有很多讀者紛紛留言表示一頭霧水,理不清楚影院、製片方之間的票房分账關係。

今天我們將就電影院和製片方等多方之間,(投黑馬

Tou.vc

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詳細的分錢法則展開科普——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票房分账討論的數字是拋開電影服務費的。如一部影片上顯示累計票房為“10.5億元(包含服務費)”,分账票房為“10億元”,這其中5000萬的差額便是電商服務費,而票房分账則是在不包含服務費的這10億基礎上進行的。

一部票房10億的電影為例,首先需要向國家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5%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剩下的91.7%才是可以拿來分账的可分账票房(淨票房),也就是說一部10億票房的電影事實上可分账的總票房為9.17億。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機構設置和主要職能

在這9.17億的可分账票房中,通常意義上影院、院線一共可分得57%佔比,即9.17億×57%=5.2269億票房,如果院線和電影院約定影院拿50%,院線拿7%,那麽這10億票房的電影,影院和院線分別可分得4.585億、0.6419億元。

不過在之前的眸爺科普中也曾提及,此前很多院線為了吸引優質影院加盟,都主動調低了院線分账比例,隻拿1-2%的份額“意思一下”,甚至還可能會倒貼錢給影院。

在可分账票房中,中影數字還要抽取0-3%不等的發行代理費(如果影片在0.5億內收取3%,票房在0.5-3億內收取2%,票房在3-6億收取1%,票房在6億以上則不收費)。

可分账票房剩下的40-43%則由電影製片方和宣傳發行方獲得。通常來說,電影發行方會收取10%左右的分账票房作為發行代理費(通常在5-15%)。扣除這部分宣發費,片方能分到的錢往往在30-33%,即一部票房10億的影片,片方在票房的收成上,大約在3億左右。

這也就是為什麽過去業內人士常常用票房數字的三分之一來計算電影片方到手的錢數,因為以前如果一部電影想要回本,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成本的三倍以上。

不過現在隨著電影內植入廣告的增多以及流媒體版權和海外版權的售賣,不少電影可能票房兩倍於成本甚至不足成本都能收回投資。

通常現在一部影片的投資方往往不止一家,尤其是爆款大片可能由多家甚至十幾家一起出品,那麽即使是主投方也只能分到片方分账的一小部分,最後到手的錢並不如外界猜測的那樣高。

而在好萊塢,製片方和院線的分账比例並不像國內一樣固定。不同的電影公司在話語權強勢程度上不同,與院線達成的具體協議也不同。

一般來說,電影公司與院線之間采取階梯分账模式,在大片上映首周、第二周和第三周等不同時間,片方和院線分账的比例都不相同。

影片上映首周往往是片方分得較大比重的收入,一些大片片方的分成比例常常高達80%,以此來保證其收回成本,在北美,票房比較高的爆款影片,電影片方獲得的收入往往要高於院線,而票房不佳的影片,則會優先考慮院線的收入,給其更多的分账傾斜。

發行方與影院爭奪利潤(漫畫:俞曉翔)

在北美,票房越高的爆款影片,電影片方獲得的收入也越發高於院線,而票房不佳的影片,則要優先考慮院線的收入。總體而言,一部美國電影的本土票房中,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在40-55%,高於國內的40-43%。

所以相比之下,國內的院線與製片、發行方之間的博弈則尤為常見。

電影的製片方和發行方一直以來對於40-43%這一比例的票房分成不滿意,認為應該上漲至50%以保證他們產出的作品能夠獲得多一點收益上的保證。

同樣,影院和院線也由於近年來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而試圖尋求52.269%之上的更高票房分配。正因如此,影院和片方就票房分账上的博弈從未停止。

在1994年之前,中影集團以固定價格買斷電影后統一向各個省的發行部門發放拷貝,並收獲影片票房的70%;

1994年開始,製片廠可以直接向國內各級發行、放映部門和國外發行影片,並實行收入分成,打破了中影和省級發行公司的壟斷;

而到了1995年,國產影片《紅櫻桃》起票房分账規則建立,即每100元票房中上繳5元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元的營業稅,剩餘部分再由製片方和影院雙方按35%和65%的比例分账;

而隨著2002年的“院線製”改革,票房分账模式也得到了明確和清晰。

《紅櫻桃》起票房分账規則建立

除了院線在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空間外,(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片方也沒有停止自己的嘗試。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創造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製片人張偉平也由此獲得了以往製片方沒有的話語權,要求將製片方的分账比例提高到40%,並且在隨後的幾年裡不斷與院線“坐下來談談”,以致在2004年《十面埋伏》時終於將片方分账比例提高到41%,到了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一數字上漲到提高到42%——

最終,在2009年底,國家廣電總局提出製片方分账不低於43%,而這一次抗爭成功的張偉平也在當時被稱為“改變歷史的人”。

《滿城盡帶黃金甲》

到了2011年《金陵十三釵》上映,(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張偉平再次向院線“叫板”要求將製片方獲得的分成比例從43%提高至45%,但是遭到國內八大主流院線的聯合反對。

當時的廣電總局進一步規定,電影院對於影片首輪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但目前多數國產電影仍是按照43:57的比例進行分账——張偉平在2011年沒有將43%的數字再一次提高。

但是博弈卻並沒有停止。

2012年在《一九四二》《一代宗師》《十二生肖》等多部國產賀歲大片即將上映前的11月,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大電影發行公司聯合向全國院線提出“提高票房分成比例”的要求,試圖將分成比例由43%提高到45%,由於這一次是院線提出提高其分账比例而非片方,被媒體稱為“復仇者聯盟”。

一邊是影院生意不好做,自行投資、改造影廳的費用加房租和人工等經營成本直線上漲,生存困難的局面讓他們試圖提高自己的收益分成;另一邊是當時國產片票房佔比大幅下降,市場不景氣、製片方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急需提到票房收入分成——在各有各的難處和為各自利益的堅持之下,雙方展開了十餘天的論戰和談判,最終結果也並沒有實質性進展,分账比例仍然為43:57,並且延續至今。

在這幾年間,關於國內電影片方票房分成比例的爭議聲不斷響起,片方和院線都想要在“日子不好過”市場狀況下提高自己的利益,而想要改變現有的票房分账規則,目前來說還是一件需要較長時間與激烈博弈的難事,也無怪乎愛奇藝提出新的分账比例之後,在業界引起了較大反響。

(文章來源於:毒眸摘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