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新聞妹就在群裡說,被新劇《在一起》感動哭了,擠在地鐵裡抹眼淚。
昨晚哥也被戳中,很久沒有一部劇讓哥忍住倍速播放了。
大家還會對抗疫故事感興趣嗎?還有勇氣回憶那段歷史嗎?雖然隻過去了半年。
但歷史就是這樣,輕易變得模糊,甚至在某些缺乏敬畏之心的劇中,以驚人的速度被歪曲。
單說呈現出來的真實,《在一起》做到了。
真實在於不能隻說偉光正。
危險來臨,有人害怕了。
武漢疫情突發,江漢醫院成為抗疫前線。一名護士確診,很多人立即辭職外逃,攔都攔不住。
連醫生也以私事為大,無論有心還是無意,此時此刻,都有逃兵之嫌。
有人生怕擔責任。
周一圍飾演的副院長譚松林即將升遷,看到即將退休的院長雷厲風行布置措施,他不斷強調,要聽上級的指示。
面對新型病毒,沒有對症藥物和治療方法,譚松林不敢擅作主張採用應變療法,還堅持慣性思維,一切走流程。
有人質問遲緩與短缺。
病人不斷湧入,傳染科主任質問院領導,你們一不給人力支援,二不給醫療物資,如何抗疫?

更有主管領導走過場打官腔。
整部劇瞬間把哥的記憶拉回到年初。
如今想來,面對未知的恐懼,有多少人會站定了陣腳果斷從容呢?
起碼哥自己可能怕也可能退,你我都是凡人,都有苦惱。
總有人會站出來,他們會說,你怕,我也怕,但我想扛一下,我一個人扛不動,你能不能一起來,大家在一起,多堅持一天,就能多救一個人。
這些站出來的人,有看淡生死的醫生。
張嘉譯飾演的院長張漢清,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
身患無藥可治的漸凍症,為病人做完心肺復甦就累得步履蹣跚。
日益加重的病情,讓他連一階樓梯都邁不上去。
還記得那些剃發的醫護人員嗎?
劇中有一幕,女護士看著鏡中的自己,梳理長髮滿眼不捨。
她低頭,再抬頭時,淡然一笑,滿眼已是從容。
女性醫護人員推門集合的瞬間,真的感動哭。
她們沒有一句台詞,目光堅定,態度決絕,那一刻,正是白衣執甲的樣子。
這裡沒有“報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個呀”“你一女同志,在旁邊配合就好了”……
正如名字《在一起》,需要的時候,我們不忘彼此,互幫互助,戰勝困難。
年輕的院長不再回避責任。
打算請假的醫生退掉機票回到了崗位,嗦一口熱乾面,再殺回戰場。
怎樣的情感才能配得上武漢的遭遇?
還是那句話——足夠真。
《在一起》中,人人不加修飾,素面朝天。
演員何藍逗一臉青春痘。
譚卓飾演的傳染科主任面色鐵青憔悴。
一向以女神形象示人的張天愛,拍院外戲的時候,依舊滿臉護目鏡勒痕。
情節上,更是大家記憶中的抗疫。
看過某些劇險些將抗疫故事編成婆媳大戰,哥的內傷至今未愈。
《在一起》中的愛情與親情,讓哥哭得像個傻子。
何藍逗飾演的女孩毛真真不幸確診,她躺在床上跟男朋友說:“我還有那麽多事沒有做,我不想就這麽沒了。”

就是不想死啊。
女孩很幸運,康復走出醫院,一名保安等著她,送上一束花,兩個人抱在一起。
視頻通話中溫暖的男友,一直在她身邊 ,在力所能及最近的距離。
沒有“你救了我媽,所以咱們複婚吧”,這才是劫後餘生的愛情,純粹而無需討價還價。
還有在樓道中等了兒子28天的老奶奶,苦苦等待搶救中的兒子。
大家應該能想到,老奶奶的原型是那位守了兒子四天四夜的老人。
那是一位堅強的老人。
“兒子,要挺住,要堅強,戰勝病魔。要配合醫生治療,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以便恢復。如果血壓正常,鼻孔吸氧,請求醫生。忘記給現金,托醫生帶上伍佰元,可托人買日常用品。”
老戲骨呂中扮演的老人,演出了其中的三分孤涼七分堅韌。
兒子危在旦夕,老人寸步不離,還照顧起了醫院的綠植花卉。或許,也盼著兒子能像綠葉一般茁壯起來。
醫生們勸她回家,老人說,兒子好了,看不到我,他會害怕。

每個人都知道的結局,哥依然盼著能有奇跡發生。
頭髮花白的兒子未能走過這一遭,老人度盡劫波,呢喃一句:“他走得沒遭罪就好。”
《在一起》沒有回避死亡,還記得武昌醫院的劉智明院長嗎?他逝世時,妻子哭喊著追在運靈車後。
劇中一位醫生確診後去世了,院長曾經和他約定,等治好了病,好好約一頓。
一句保重成了永別,值得酒祭的人,何止一位醫生。
追劇時哥在想,需要給武漢樹碑立傳嗎?
武漢人需要別人的仰望稱頌嗎?
聽過曾經的求援錄音,什麽形式的記錄能承擔起這個分量?

只有真實和敬畏才配得上武漢。
武漢的故事裡,容不下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