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600億蝗蟲逼近的真相:與野生動物有關的另一場“人禍”

文 / 趙家鵬

阿拉伯沙漠裡的一場降雨,在兩年後,卻讓數千里外的中國人感受到了恐慌

2018年中,因為連續的強降雨,在阿曼、葉門和沙特阿拉伯三國間的沙漠地帶,土地濕潤起來,土中的沙漠蝗蟲開始從卵中孵化。到了當年年底,沙漠蝗蟲的數量增長到了400倍,開始成群聚集起飛。

蝗災開始了。

蟲群沿著南北兩個方向移動。過去兩年,它們向南越過紅海,到達東非,致使肯亞、索馬裡、埃塞俄比亞在內國家,遭遇了25年來最嚴峻的蝗災。向北則渡過波斯灣,感染了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北部的土地。

目前,已有近3600億隻蝗蟲襲擊了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將造成今年印度糧食減產30%-5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算,如不加以控制,到今年6月份,蟲群數量會擴張到現有的500倍,蔓延至亞非30多個國家。

更壞的消息是,蟲群距離中國僅1000公里,且有不斷向東蔓延的趨勢。這場蝗災,會逼近中國嗎?

農業部在第一時間給出了答覆:隨季風可能有少量遷入我國,但危害的概率很小。

這個判斷是經得起推敲的。此次在西亞肆虐的蝗蟲,如想抵達中國,有兩個遷徙方向,一個是沿印度北上進入西藏和新疆,另一個是轉向東南亞進入雲南。無論哪一個方向,都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前者是西藏高原和帕尼爾高原,後者則是雲南的茂密雨林。

沙漠蝗蟲的對於暖濕氣候有格外青睞,一般活動在溫度40℃左右、濕度60%-70%的條件下。高寒的山脈是阻隔他們的天然屏障。

另外,蝗蟲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植物為食,這是因為其體內擁有大量的名為糖苷鍵轉移酶的代謝解毒酶類。這類酶能降解禾本科植物中存在的特定次生代謝物。而在熱帶雨林,其賴以為生的禾本科植物稀少,且充滿天敵,不利於蟲群遷移。

一言蔽之,大可不用擔心。相信科學,新冠肺炎之後,中國並不會被東非蝗災盯上。

但在社交媒體上,關於蝗蟲的討論卻開始泛濫。近日,多家媒體報導了東非蝗災的消息,有人開始設想,如果蝗蟲來到中國,該怎麽辦?

網友回復:起鍋燒油,吃了它啊!

遙遠的危機變成了饕餮們的腦洞盛宴。人們翻出舊事,2017年,山東濰坊出現大規模蝗蟲泛濫,當地村民集體出動捕蝗,引起附近市民前來收購,10元一斤非常搶手。

除了人吃,家禽也可以參與。有媒體報導了二十年前,新疆北部發生蝗災,當地引進了十萬隻鴨子,前往捕食蝗蟲,效果顯著。

作為八卦,這些報導可以當作談資。但作為科普報導,上述討論其實是不靠譜的。

靠天敵消滅蝗蟲,僅限於蝗蟲泛濫,但未起飛時。蝗蟲一旦成群起飛,其內會釋放一種名為苯乙腈的揮發性化合物。這種物質會改變蝗蟲的體色,讓平常綠色的蝗蟲呈現出黃黑色的樣貌,同時也會令蝗蟲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更可怕的是,其散發出來的氣味,會讓以其為食的天敵聞之而生畏,甚至一旦被捕食,苯乙腈會最終轉化為劇毒物質氫氰酸,令捕食者感到不適。

這時的蝗蟲,不僅動物不能吃,人也無法食用。甚至,私自捕食蝗蟲,不小心還會造成病症。1998年,哈爾濱就有十多人在吃過蝗蟲後,引起過敏反應,經搶救才脫險。

所以,想起鍋燒油的老鐵們,放下你手中的鍋鏟吧。

目前,針對蝗災的防治,更靠譜的方法主要還是化學防治、生物防治、遙感技術與生態防治

農藥,特別是化學農藥,是過去數十年來蝗蟲主要的殺手。在大規模蝗災爆發時,主要通過飛機噴灑農藥的方式來進行防治。如1953年,新中國爆發第一場蝗災,即出動了四架飛機進行農藥噴灑。

農藥可在短期內控制蝗蟲,卻會給土壤及其出產作物帶來汙染。如著名的666農藥,它曾是被全球廣泛使用的殺蟲劑,但其對生態環境有巨大危害。1970年代後,多國開始禁用此類農藥,中國也在1983年停止了其在農業上的使用,但直到今天,許多地區的土壤和水體中,依舊殘留有它的成分。

取而代之的辦法是仿生農藥。仿生農藥是一種昆蟲生長調節劑,昆蟲學家基於蝗蟲體內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可抑製其生長的真菌,侵入蝗蟲體內,達到控制蟲群規模的效果。

近年來,基於無人機的遙感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蝗蟲預防方法的進展。這次東非蝗災,聯合國糧農組織即利用無人機搭載的遙感工具,做出了及時反應。

這款遙感工具名為eLocust3,是一款手持平板設備,內含自定義應用程序,可使用英語、法語或阿拉伯語操作,通過衛星實時記錄數據,並將其傳送到國家蝗蟲中心和羅馬糧農組織總部的沙漠蝗蟲信息處。2015年來,該組織已在北非、近東和亞洲西南部24個國家,發放了450台這種手持設備。

僅靠防治無法阻擋住蝗災的腳步。這種肆虐了人類數千年的災難,它為什麽會形成,目前還無法確知。

我們能夠了解的是,蝗災是生態惡化的副產品。所以,更長期的治理辦法是生態防治。

中科院動物所曾對中國北方特有的亞洲小車蝗進行研究,發現,該類蝗蟲青睞植物氮含量低、土壤中氮已經耗竭的過度放牧草地。這項研究,也部分解釋了內蒙古草原退化與當地蝗蟲成災的關係。

完成這項工作的是中科院動物所的康樂研究組。2014年,康樂牽頭破譯了飛蝗的全基因組序圖譜,圍繞種群暴發成災機制等世界難題,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進展,成為了國際上生態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

目前,在蝗蟲防治領域,中國正處於世界領先水準。而自1953年以來,蝗災並未成為困擾中國的重大災難性問題。農業部的監測數據也顯示,未來中國爆發大規模蝗災的風險很低。

但在過去四十年,蝗蟲從未遠離中國。在全球生態發生變化時,蝗蟲陰影依舊會籠罩中國。

1986年,國務院下發緊急通告,通報了建國以來第一次蝗蟲起飛事件。接下來的兩年,全球性蝗災爆發,非洲多國遭遇糧食危機。2003年,隨著氣候變化,非洲再次爆發蝗災,中國在當年也遭遇局部蝗災。當年非典期間,在錫林郭勒草原,蝗蟲大量出現在沙化的草原上。

蝗蟲研究專家、中科院院士康樂認為,中國依然沒有完全從蝗災的陰影當中解脫出來。「如果你去內蒙古、新疆就會看到每年草原上都發生很嚴重的蝗災;在黃河的出海口,在濱海的荒地上,蝗蟲也會經常造成災害。」

除了異常氣候影響以及土地荒漠化,在中國,蝗蟲的出現,還是一場「人禍」。與疑似導致新冠肺炎的原因一樣,它也是與非法捕獵、食用野生動物有關的一個惡果。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蝗災多發在北方乾旱退化的草原地帶。為什麽會發生這裡。

內蒙古當地的研究人員,給出過答案:

在草原上,百靈鳥是蝗蟲的天敵,但是隨著人類對百靈鳥的大規模捕殺和對草原生態的負面影響,百靈鳥已瀕臨絕跡,生態鏈關鍵環節的要素缺失,使蝗蟲沒有了天敵,肆意繁殖。

百靈鳥是少數在乾旱地帶能夠生存的鳥類。在內蒙古,曾經存在大量的蒙古百靈,因其是荒漠化草原代表性鳥類, 是維護草原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且以蝗蟲為食,可防治害蟲,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被內蒙古定為區鳥。

百靈鳥不僅吃蝗蟲,它還是一種歌聲婉轉、肉質鮮美的鳥類。後者為它帶來了滅頂之災。

1999年,內蒙古自治區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顯示,整個地區僅存蒙古百靈522萬隻,而在過去二十年,這個數字更是繼續下降。

毒殺與偷獵是百靈鳥消失最主要的因素。

2019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公布了當年公益訴訟十大案件,其中之一就是發生在錫林郭勒盟的「毒殺百靈鳥案」。此前一年,當地森林警察局抓獲了三名鳥販,三人在用苜蓿草籽與克百威配成約60斤毒餌,在百靈鳥棲息地,毒殺了4400多隻百靈鳥。這起案件造成了生態經濟價值損失、國家財產損失等共計440餘萬元。

這只是過去一些年百靈鳥遭遇的毒手之一。

作為一種候鳥,每年百靈鳥會固定向南方遷徙,華北平原是其必經之路。但在以唐山、秦皇島為中心的許多地方,每年都會出現捕捉百靈鳥的巨網

巨網之下,是一條成規模的黑色產業鏈,由下遊捕鳥者、中遊鳥販子以及上遊批發商組成。

下遊的捕鳥者大多是唐山、秦皇島的當地村民,他們在當地捕鳥後,賣給當地一道販子,每隻收獲價格在幾元到十幾元不等。每次候鳥季,捕鳥者可獲利一萬餘元,而當地一畝稻田一年收益最多一千元。利益之下,捕鳥屢禁不絕。

當地的鳥販子收到百靈鳥後,會馬上轉手賣給天津等地的中盤。百靈鳥在天津的花鳥魚蟲市場交易後,會再次轉到南方收購者手上,最終流向廣東等地的餐廳,滿足野味愛好者的口腹之欲。

百靈鳥的另一用途是賣做觀賞寵物鳥。據悉,在內蒙古當地,百靈鳥雛鳥每隻收購價格在六十元到八十元左右,但運至兩百裡外的張家口,價格會翻上一番。在張家口,百靈鳥會再次轉賣,流入周邊城市的花鳥魚蟲市場。在北京,一隻毛色狀態好的百靈鳥往往在數千元左右。

2017年,在阿拉善SEE基金會的資助下,一群觀鳥愛好者曾對全國鳥市進行了調查。在他們走訪的200余個鳥市上,發現了近12萬野鳥的出售記錄,其中蒙古百靈有近4000隻。據動物保護人士稱,市面上每出售一隻鳥,背後就會有十隻鳥死亡

為什麽百靈鳥屢遭殺害?

一個原因出在政策上。百靈鳥並非國家保護動物,在2000年頒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上,它被列入此類「三有」動物之列。對於偷獵「三有」動物,按規定會處以捕獲價值兩倍到十倍的罰款,但在現實執法中,百靈鳥偷獵的經濟價值往往大於罰款。這是導致捕殺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值得說明的是,目前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發布於1988年,過去多年未曾修訂。這也是導致許多「三有」動物被捕殺食用的政策障礙之一。

去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調查數據,北美地區今天的鳥類數量,比1970年減少了將近30億隻,麻雀、雲雀和椋鳥減少最多,比例高達75%。而在中國,百靈鳥目前的種群數量和分布,難以查知。

新冠肺炎尚未消退,這是一場天災,某種程度上更可能是一場由野生動物而起的「人禍」。如今,全球性蝗災又開始肆虐,中國雖然暫時無虞,但如果我們不能防微杜漸,誰能保證不會出現另一場「人禍」呢?

百靈鳥消失之日,也是我們受災之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