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已在港交所門口的京東,還有場硬仗要打

出品 | 虎嗅大商業組

作者 | Cuba Libre

題圖 | IC photo

中概股正在排著隊回香港。

根據騰訊新聞潛望昨日(5月25日)的報導,京東將於本周四(5月28日)由上市委員會審查其上市材料,最快將於5月31日在港交所掛出招股書,並於6月4日左右開始招股。而多位接近京東上市團隊的知情人士透露,京東通過聆訊不會有難度。此次京東承銷團裡除了瑞銀和美林等牽頭行外,還包括中銀國際、交銀國際以及招銀國際等中資行。

京東之外,回港名單還在不斷更新。公開報導稱網易將於6月11日在香港掛牌;騰訊也發布公告,已向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申請該計劃由2020年5月25日起計12個月期間內上市,有關發行最高限額為200億美元的全球中期票據計劃。

在眼下的大環境中,京東並不是一個特殊樣本,在“回家”的路上,香港也是避不開的存在,對這些已經身經百戰的中概股來說,港股的門檻並不高。但是,或許最終回到A股,以及如何面對之後的戰爭才是要事。

京東為什麽需要二次上市?

說到二次上市的原因,普遍都是“缺錢”,就連阿里在上市之初也不乏有此類的說法。但顯然,阿里真正二次上市的原因還是資本和業務的全球化。此次京東二次上市,也有評論稱其有著融資的需求,畢竟京東正在拿自己自營和自建物流的“重資產”,來繼續迎戰充斥著各類“補貼”的電商下半場。

一周前,京東發布了自己2020年Q1的財報:該季度,京東集團淨收入為14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7%,雖然增速是近幾年新低,但是該季度日用百貨商品品類的淨收入為525億元人民幣(約74億美元),同比增長達38.2%,高於了京東整體增速。

京東因著自營和自建物流的能力將疫情的影響降至了最小,但這卻是用現金流換來的——在該季度,京東的現金流轉負,原因正是因為疫情期間對商家的扶持。京東方面表示是為了盡快幫助中小商家緩解運營資金的壓力,京東主動加快了對供應商的結款周期,還向供應商提前預付了大量的貨款,比如一季度公司應付账款周轉天數降至51.7天,同比減少5.7天,為三年來最低值。

即使其目前的現金流狀況不是火燒眉毛,京東也需要為此後的發展再續一批糧草。

“618”就是第一個硬仗。昨天(5月25日),幾家電商平台已經幾乎一同宣布了疫情後第一個購物節的戰略計劃。火藥味十分濃了——京東已經打出了“超級百億補貼”;阿里則是直指“618”的所謂“主場”地位;蘇寧點名京東,宣布啟動“J-10%”省錢計劃,直接“茬價”頭部單品,部分品類比京東“至少低10%”,稱要“擊穿所謂的超級百億補貼”。

可以說,在流量越累越貴、下沉市場紛爭開始嚴酷的當下,電商行業還是逃不過砸錢補貼以換取更大市場份額和用戶粘性的下半場。

其中,京東更加需要借此在接下來的競爭中,保證絕對的現金流以及擴展邊界的資本。

自營的業務為京東在特殊時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不過放眼長期,其最大的利潤來源還是第三方平台業務。虎嗅Pro寫過,自2017 Q3起,京東的服務收入佔比持續提升,在2019 Q4達到了12.3%。但是從通常情況看,京東平台業務的擴張依然比較緩慢。從GMV佔比來看,京東平台GMV佔比從2014年的38.78%提升至2019 Q2的44.5%,4年半的時間僅提升5.72個百分點。

不管是直接提高盈利能力,還是要進一步拓展公司業務的邊界,京東都需要繼續加大第三方物流以及第三方商家的收入佔比。

從多個方面來說,京東都需要為擴展邊界和加大盈利能力的方向努力。資本的多元化就是其中之一。

回歸潮的爆發

至於為什麽要回歸港股?這早在阿里回香港上市的時候已經有了答案。

如今美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對中概股來說都存在太多不確定性,不管是出於嚴峻的外部環境,還是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斷變化,都在提醒中概股們,是時候找到自己在資本市場的第二條腿了。而隨著眾多巨頭企業回歸,港股的春天已經來了。

2013年,阿里首次上市時的首選就是香港,不過,因為阿里“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和港交所與失之交臂,阿里轉身赴紐。就在2017年,香港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還表示,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重大的錯誤”。

2018年,港交所終於修改了其上市規則:允許以大中華為業務重心的公司在港實現第二上市,可保留現行VIE結構即不同投票權架構,要求是市值大於400億港幣或市值大於100億港幣且最近1個財年盈利不少於10億港幣。

而就在去年11月份,香港盼得阿里歸之後,中概股回港潮也就開始了。不能不提的是,後續由瑞幸引起的一系列暴雷現象,則又成為中概股回歸、獨角獸加快IPO的一劑加速劑。

顯然,中國公司進入美國交易所的路已經開始變窄。

就在本月21日,美國參議院最新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還規定,連續三年未能遵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計要求的公司,將被禁止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納斯達克也開始設定IPO規模的最低值,比如中國在內的某些國家公司在IPO中籌集至少2500萬美元資(或籌集相當於其上市後市值四分之一的資金)......

不過,還是有一些已經早就準備登陸美股的獨角獸並不打算後退。

京東為大股東的達達集團就在美國提交了招股書;已經被傳正在考慮IPO的京東物流雖然也還沒有更進一步的消息,但上市地點已經基本可以圈定香港或者美國,而如果京東物流和達達一樣不準備刹車的話,眼下的環境或會為其敲響美股大門帶來額外的壓力。

回歸潮之下,香港成了熱門目標,但其實,不管是剛從美股“回歸”的阿里、京東等公司,還是即將登陸美股的達達集團、進擊港股的農夫山泉等等,立足於主要市場的主機板A股顯然才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阿里曾考慮過A股。路透社也曾寫過,阿里巴巴最早年中曾考慮通過發行CDR回歸A股,證監會也曾用一則《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來為阿里鋪路,不過首試沒有成功,後續赴美上市企業也都止步於CDR前。再加上,A股對三年連續盈利有著高的要求,對剛開始穩定盈利的京東來說,還有一段考驗期。

而如今,電商巨頭們接下來的硬仗,距離看客和資本玩家的距離更近了些,畢竟京東已經站在家門口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