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非常道排行榜之十大紀錄片

//

2018年非常道排行榜之十大紀錄片

//

前言

滄海一聲笑,兩岸水滔滔。回首2018,中國的影視界,無論藝術追求,還是娛樂名利場,都在發生不可預料的轉折。世若棋局,雖紛亂如雲,但仍然有跡可尋。再盛大的娛樂場,也還是要在中國上演,再紛亂的思想總有一天也要握手相和,尋求一致,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講的那樣,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用中國《易》學思想來講,則是道法自然,陰晴圓缺,皆有道可循。宇宙萬物亦然,國之大勢亦然,情場娛樂場亦然。

有些事需要一種方式記住。影視界乃名利場,自然也以排行榜的方式記住最好。非常道團隊多年來致力於文學、影視的傳播,也想記住逝去的2018。文學的排行榜已經多如牛毛,幾乎每個刊物每個出版社甚至每個書店都有榜出。它也足以說明文學的無奈和各種掙扎,影視雖在眾人眼裡乃淺薄的大眾消費品,但在今日之世界則是教育之大道、娛樂之首選,在某種意義上代替了文學曾有的“文以載道”的正統之位。其各種排行榜雖有,但還不至於眼花繚亂。鑒於此,非常道團隊憑民間興趣、草根學者以及不十分專業的方式做一系列的排行榜,以娛眾心。有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卡通片等各種單元。這些排行榜沒有太多的大咖參與,沒有巨款獎勵,更沒有秀場。它只是讓人們記住2018的一種方式而已。

看過它,便可翻過一頁了。——非常道團隊

01

《文明》:歷史的光輝激流勇進

繼20世紀60年代末《文明的軌跡》之後,2018年《文明》作為其姊妹篇由英國BBC推出。由教授西蒙·沙瑪、瑪麗·比爾德和歷史學家戴維·奧盧索加編劇和解說,為此他們懷以專業的學術態度和視覺走訪了六大洲、31個國家,為觀眾呈現了近500多件從古至今的藝術品。以藝術的視覺探索,為觀眾解說了如何去觀看和了解藝術,闡述了人類創造的起源以及全球文明的歷史進程。

作為經典的回歸,這部共九集的紀錄片分別包括了創世紀的第二個瞬間、自視如何、畫卷天堂、信仰之眼、藝術的勝利、初次邂逅、光輝、進步崇拜、重要的火花。開篇即說:“藝術即歷史,它記錄了帝國興衰,世界演變,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帶給我們新思想,新視界的貿易路線。通過藝術,我們既能創造和諧的理想世界,又能忠實記錄身處的世界,甚至得以從日複一日的現實生活中逃離。”這是一部構築在藝術視角上認識歷史文明的紀錄片,它讓我們看到人類繁衍進化光輝燦爛的文明;也是人類進行自我省視的紀錄片,它同樣讓我們對戰爭等引發的文明的摧毀有深刻清醒的啟示。

《文明》資訊量豐富、畫面精美,獲得了不少觀眾的一致好評。現代技術所帶來的攝製優勢尤其在整部紀錄片中都有較好的呈現,同時畫面的構圖、色彩色調的搭配與運用也相當合理。它以一種盡美的態度播散人類文明,展現歷史的光輝,是值得我們學習觀賞的。

庹亞茹

02

《四個春天》:面對生活,別著急,請等等

青年導演陸慶屹導演的《四個春天》在2018年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佳紀錄長片獎,也入圍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與最佳剪輯獎項。和以往First獲獎影片風格對比,《四個春天》簡直是今年First的一股溫暖清流。少年離家的導演扛著攝影機回到家鄉,記錄下了與父母相處的日常點滴。托爾斯泰說,“幸福總是相似,不幸各有各的不幸。”而最無波瀾,也最動情。大概漫漫人生就像這個家庭的四年光景。不斷離開,又再回來。有人先走,有人還在原地想念。離別和團聚,我猜前者才是永恆主題吧。

導演用了四年的時間記錄下家庭日常,一部走到心坎的紀錄片。主人公自導自攝的紀錄片,天井,梯田,河水,山野,尋常人家的煙火生活場景裡,這種真實、樸實、樂觀,每段生活通過鏡頭的記錄都值得被凝視。這部紀錄片基調看似很輕鬆,可是共鳴感太強了。四個春天給我的觀感:我是真的愛我的生活 ,我真的需要去熱愛我的生活。攝影初衷是為了記錄,而記錄永遠教回我們認識生活,反哺生活。

片中的父親母親,喜歡音樂,樂觀向上。父親溫和,母親幽默,相濡以沫是對他們最好的形容了。想到他們吹蒲公英,像個孩子,到底是是互相愛著的的多可愛的人啊,竟連蒲公英都捨不得一次性吹完要給他留一半。看到燕子來時的驚喜,兒子回來時的雀躍,姐姐的病逝使整個影片基調轉變但這依然看起來很自然,因為這才是生活原本的模樣。大山深處父親母親扶持著去挖野菜、采中藥、踏青。他們剛學會用微信發語音時笑的前俯後仰。父親養蜂,母親納鞋。新的一年臘腸又會薰好,燕子又會歸來,我們都會回家。細碎的幸福平淡又充滿妙趣,即使悲歡離合,人間來一遭卻也值得。

片中搖擺的蘆葦,飛舞的窗簾,雨中的燈籠,細節比比皆是。有文藝細胞又是持家能手,纖細的心盡情感受生活之美與痛,兩口子還伉儷情深,這樣的人生算是圓滿了吧。有溫暖也有心傷,捨不得看完。冬天很難熬,所以不要急,再等一等。

甘雯

03

《風味人間》:隨我吃遍天南地北

陳曉卿仨字兒就是金字招牌,他深諳一個事實,百姓喜聞樂見的事就是真理——民以食為天,這是全世界人民始終如一的願望與訴求。他是百姓肚裡的蛔蟲,不僅知道而且落實的很好。他不僅走進尋常百姓家探尋平凡的美食也追尋同樣美味的世界各地。

繼《舌尖上的中國》後,由他和他的核心團隊拍攝的又一檔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再次躁動整個中國的大江南北。跟隨美食地圖的索引,從內陸到海洋,從山川到河流,4K攝影機鏡頭下,對自然人文風貌的航拍和對食物細微表現的高速攝影,美食的呈現牽動著每一位飲食男女的味蕾和欲望。

每一道美食都有程式和靈魂,相比《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少了主題也就少了濃濃的人情味,但在紀錄美食的同時,本紀錄片多了一層從中國看世界的視域,它不僅僅聚焦在兩岸三地,還加入了海內外有華人的地方和具有相同飲食習慣與地理環境的世界另一角,具有更扎實的美味與深刻的寓意。

李元林

04

《人生一串》:燒烤就是生活的味道

看《人生一串》這一部紀錄片能夠得到別樣的滿足,那種滿足就像吃燒烤時手中的串兒,是踏踏實實握在你手中的,而你只要張嘴就能知道其中的滋味所在。形形色色的串兒伴著煙火在鏡頭中翻轉,就像轉起了腳下平凡的生活,自己也是那形形色色中一個。誰的故事不是由那些普通事情穿在一起的呢?誰的人生又能離了吃這麽重要的事兒呢?《人生一串》就像是一根簽字,將一家店、一個攤的老闆、食客、路人都穿在了一起,每一根兒簽上都有著一個看似普通的重要故事。品味其中,隻覺所有事也都是滿足了味覺再說吧。從南至北,從大廈林立之處到街頭巷尾之間,從燒烤司機的手中到你的口中,這部紀錄片中的每一組畫面都彌足珍貴,因為包含的不僅僅是導演的用心體味,還有觀眾從畫面中揣測出的絕味。《人生一串》的知味、品味與絕味就在於,無論是作品的鏡頭表達還是故事講述,甚至是鋪入其中的一段小曲兒,都可能是一種生活的味道,一段書寫在燒烤中的歡樂。而《人生一串》之所以沒有走上一段孤獨的旅程,全因為它將觀眾帶到了市井裡弄,將他們融入到了屬於生活的煙火氣中。

艾青

05

《逃避者》:只有後退,才能前行

《逃避者》所講述的是一部關於導演桑迪,在得到失而復得的影片而開啟的個人回憶與探索之旅,這是一個十分個人化的故事,而正因為影片的個人化,給了觀眾更多的共鳴。95分鐘的紀錄片,圍繞丟失的影片,桑迪開始不斷回憶自己被開啟又急速被關閉的少女電影夢,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來自她曾經的電影啟蒙導師兼摯友——喬治。

全片以桑迪為敘述者,通篇陳述並解釋了紀錄片的所有內容。影片的前半段是自傳式的,少女感極強地說著自己的生命歷程,但一切因遇見喬治而改變。影片的後半段成了一部偵探劇,在這起消失事件發生後,桑迪開始搜尋線索。不管是從自己的記憶,還是通過採訪別人對於喬治的想法,很明顯的懸疑片套路,改變了採訪式的傳統紀錄片形式。影片以懸疑片的類型模式組織素材,將公路片《逃避者》拍攝素材失而復得的過程編輯成了一個深入偽君子內心世界的驚悚懸疑片。而除了敘事結構上的巧思,在視聽手法上,除了運用懸疑片常見的音效和剪輯,在描述陳、黃二人青少時期的生活的段落,儘管沒有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影像素材展現她們倆的青春回憶,但兩人年輕時的天真爛漫還是通過簡單清新的動畫和活躍的跳切折射在影片中。諸如此類的技巧在紀錄片《逃避者》中經常被運用,不僅為影片變得更生動有趣,讓對紀錄片保留著“枯燥乏味”的觀眾感到賞心悅目。

影片名為“逃避者”,那誰才是逃避者?一個是處處不得志,一直活在自己電影大師夢中的喬治。一個是桑迪自己,25年前喬治所偷走的不僅僅是《逃避者》,更多的是桑迪的信任,對於良師摯友的背叛,是桑迪一直所逃避,一直所不願意承認的。所以當桑迪真正放下時,她不再逃避,而是用這部遲來的《逃避者》紀念被偷走的那部《逃避者》,紀念所有參與製作的工作人員,紀念那個夏天的沒有白費的友誼和青春。

只有後退,才能前行。

陳柏良

06

《王朝》:它們生存的藝術

開疆擴籬,經略悠悠。愴然天地,天驕風流。

不止人類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動物界亦然,從撒哈拉的邊界到南極的凍土荒原,騰訊影片聯合BBC studio帶我們認識一個又一個動物家族,帶我們見證五大家族的愛恨情仇以及經歷的生存危機,共享美好又戲劇化的動物界的滄海與桑田。

這五大瀕臨滅絕的物種內部不斷上演“權利的遊戲”,觀眾看得也是嘖嘖稱奇,不同於以往聚焦於日常生活的鏡頭,這次呈現出更多是實打實的戰爭,硝煙彌漫,處處充滿了連攝製組都難以預料的驚喜,在BBC一貫精致又生動的解說之下上演一幕幕步步驚奇。

這部豆瓣評分9.6的高分紀錄片從選角到製作處處精益求精,製片人邁克·岡頓接受採訪時說過,這部片子想要展現出真正和動物們相處,並且了解他們的故事,當然,在拍攝過程中也遭遇過漫長的等待和巨大的風險,但是為了拍攝出有意思的故事,一切都是值得的。

雖然《王朝》不能特別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但是處處充滿驚喜的細節讓觀眾捨不得快進一秒,2018年的BBC依然保持以往的製作水準,向我們展現一個複雜機靈又有愛的美麗動物世界。

謝佩汝

07

《大貓》:貓的生存

BBC的自然科學類紀錄片向來以氣勢恢巨集的航拍鏡頭和細膩精致的特寫鏡頭滿足觀眾的視覺感官與獵奇心理,《大貓》也不例外,這是一部貓癮患者大都不捨錯過的神作。

一個貓族,40張不同的面孔。

獵豹、非洲獅、美洲金貓、猞猁、黑足貓、雪豹、鏽斑豹貓、虎、沙漠貓……

從蠻荒之地到城市中心,從極寒之地到酷熱雨林。XXX製作團隊以最專業的能力,最人性化的視角,耗時兩年,拍攝一千多小時的鏡頭,最後創作出不到三小時且每一幀都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他們為探望寂寞孤獨冷的雪豹,攀爬珠穆朗瑪峰4000米,為拜訪桀驁的“大腳怪”猞猁,抵達零下63度的北極之巔。高科技項圈讓人類更深更迫切地投身於挖掘大貓生活習性的事業中。是的,他們的執著與探險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慢鏡頭與高清畫面成為觀眾青睞的觀影標配。作為貓族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裝備,畫面中,它們的毛是瓦亮的,眼神是高冷的,但動作是敏捷的,下手是狠辣的。航拍鏡頭下非洲大荒原的靜與獵豹奔跑時的動,形成了鮮明的視覺衝突感,追逐獵物時的加速與轉向能力在慢鏡頭與特寫鏡頭的交相呼應下更顯淋漓盡致。影片的解說詞讀來朗朗上口,簡潔卻一語中的,在神秘又歡快,緊張又帶感的背景音樂烘托下,獵豹的製動能力,非洲獅的社交能力,美洲金貓的獨居能力在影片的巨集偉氣勢中得以呈現。

看畢《大貓》後,我有一陣子產生了生而為人的羞愧感。可能是出於對人種種族的偏見,大多時候,總覺得人喜歡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有色眼睛去窺探身邊的人或其他動物。人類總是以自己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優越感區別並且主宰其他不為人種的種群。人類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可悲的是,人成為主宰後,便隨意確定未可知的社會萬物。人類否認其他任意物種存在能動性的可能性,將未可知的事物確定為不存在的事物還侃侃而談,不尊重自然規律卻自我認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理應歸結於人類的進化水準並未達到可以探索到一切未可知的程度。誰能否定若乾年後有一種不為人種的生物也擁有能動性與主宰力呢?

張妮妮

08

《了不起的匠人》:擇一事,終一生

《了不起的匠人》是首檔亞洲手工藝微紀錄片,該片聚焦了32位亞洲頂尖手工藝人的精湛作品與波瀾一生。第三季以“師徒”為主題,展現了12種中國厚重的匠人精神,以喚醒現代社會中人們所缺失的敬畏之心。這部紀錄片突破紀錄片的傳統敘事,以師與徒的雙重視角,突出師徒間的戲劇衝突,摒棄了傳統的字正腔圓、高高在上的解說詞,轉而采取了大量口語化的解說和人物對話,來講述傳統手工藝工匠師徒間的故事。

因為用心,所以鏡頭才有溫度,它從對每一位工匠普通的日常工作的入手,展現出了一種“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從很多生活的小細節流露出這些大國工匠對他們工作的熱愛,對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同時這也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雖然中國的師徒關係正在逐漸被社會遺忘,但《了不起的匠人》重新喚起了師徒間情同父子的深情。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也讓我們發現平凡中的偉大。

劉力鈺

09

《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與年輕人聊聊天

對於觀眾來說,文物本就是有一定“觀賞門檻”的,懂的人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不懂的人大概只能走馬觀花。如何吸引快節奏的年輕人加入到文物欣賞的行列並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但《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憑借著簡化的基礎上加以“優化”,吸引了許多身處快節奏生活中的年輕閱聽人的目光,而它的訣竅便在於:用年輕人的方式和他們對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以微觀文物個體體現巨集觀歷史背景,每集只有5分鐘,利於互聯網傳播,以碎片化的時間快速了解文物,繼而了解歷史。片中的秦兵馬俑唱著“放低自己”,漢代擊鼓說唱陶俑‘C 位’出道”,這些都是《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所涉及的文物宣傳海報上印製的文字,這些文字充分迎了合當下年輕觀眾的語言熱點。製作畫風上同樣如此,例如第二季第一集中的“鷹頂金冠飾”,上一秒還是金戈鐵馬、硝煙彌漫,下一秒中畫風突變,用拇指玩偶還原整個戰爭過程,不禁令人會心一笑。第十九集“狸貓紋漆食盒”將文物與時下年輕人中流行的短影片文化結合了起來,“大金鏈子”“黑墨鏡”再加上年輕人大多熟悉的魔性音樂,文物上的狸貓漆畫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文物變“萌物”,不僅讓枯燥的文史知識變得有趣,更重要的是,擊中了年輕觀眾的內心,便於讓文物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正如它的製作初衷,記住文物,不忘歷史。

郭宣淇

10

《日本之恥》:說出真相往往需要莫大勇氣

2018年,Metoo運動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這場旨在呼籲所有曾遭受性侵的女性挺身而出說出自己的慘痛經歷的運動一經傳播,便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與發聲,不僅僅是女性,許多男性也加入了這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之中,成為了“勇敢的打破沉默者”。

紀錄片《日本之恥》,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一場運動在日本的舉步維艱,伊藤詩織是日本一位自由撰稿人,聲稱自己在2015年的一次工作晚餐上,被時任東京廣播公司華盛頓分社社長、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傳記的作者山口敬之強奸。但對此說法,山口強烈的否定。

雖然向警方報了案,但警方在調查時竟要求伊藤用同樣大小的模擬人來進行事件的還原。事件被調查了整整一年,但最終被撤銷。在伊藤決定要進行日本前所未有的公開性犯罪指控以及揭露自己的身份的時候,她收到了恐嚇仇恨的郵件和羞辱與指責。

人們無法想象這一次侵犯會給像伊藤這樣的受害者帶來多大的創傷。但當她擁抱另一位同樣遭遇的女性時、當她決定將鬥爭到底,面對鏡頭的坦然笑容,我看到一個堅強的人在面對無盡黑暗,雖知道力量微薄,但仍不計利害奮鬥時的樣子。

日本議會時隔110年後首次對強奸法案進行修改,法定最低刑從三年提至五年男性也可以作為強奸罪的控告方。正如伊藤詩織所說,行動促使改變的發生,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層層阻礙,但總好過沉默的不行動,更好過“現實就是如此,你應該學會慢慢的接受,除此之外,你別無選擇。”那種逆來順受,只會是在受害者傷口撒鹽,讓暴行的人加倍的享受著肆無忌憚的樂趣。

權利是爭取的,一滴水的力量很渺小,但匯聚起來就能變成吞山沒土的海嘯。強奸的受害者想抗爭,個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但只要勇敢說出來,凝集的力量足以讓黑暗和邪惡煙消雲散。

張祖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