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商品成長簡史:浸透著中國人骨子裡的智慧與勇氣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1020-中國商品成長史

作者:常教員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生菜

中國商品受到世界消費者的歡迎,早就不是什麽新鮮話題。從漢張騫出使西域時穿越風沙大漠的舉步維艱,到今日中國製造的高科技產品登堂入室,千年篳路藍縷,浸透著中國人骨子裡的智慧、守信、闖勁和堅韌,信手拈來幾段,便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國商品成長史。

(圖片來自wikipedia@Jacklee)

讓瓷器隨季風而去

福州街頭走過一隊人馬,領頭的一位面色黢黑卻趾高氣昂,後面跟著兩男兩女四個卑躬屈膝的人。這個叫伊本·白圖泰的穆斯林剛剛從他的朋友那裡收到了這四個奴隸作為禮物。儘管不太喜歡中國這個異教國家,但收到禮物的欣喜還是讓他著實興奮了起來。

(圖片來自wikipedia)

從摩洛哥一路到中國,伊本·白圖泰的冒險之旅,卻實實在在要感謝中國從唐代開始向海上開辟的貿易之路。

伊本·白圖泰畢竟是一個

在那個年代就橫跨整個歐亞非大陸的男人

說起唐代的對外交流和貿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來自西域的粟特人。這個活躍的民族,為唐王朝在陸上開辟出了偉大的商貿路線,並為兩都帶來了大量胡人,讓唐代位於北方的首都充滿了國際化的氣息。但在南方,唐朝的富庶強盛同樣在吸引南洋國家的商人。

雖然也經過了中亞

(簡略路線,且只是伊本·白圖泰的眾多旅程之一)

來自爪哇和印度的紅木,是唐朝富人最喜歡的商品,唐玄宗本人也對佔婆人送來的大象、印尼部落送來的孔雀大為讚賞。而這些貨物和異獸,大多在廣州登岸。沿著相反的方向,中國的瓷器、絲綢、銅鍾、紙張也輸送回了那些國家。東亞海上國際貿易的雛形就此誕生。

南洋巨商努力進口...

季風,是這場早期大宗海上交易的秘密推手。

從南印度洋吹向陸地的季風過了赤道以後,就會因地球自轉偏向東。從6月到8月,向東的季風最強,這給了敢於揚帆遠航的船隻一個借力大自然的機會。無論是東非還是阿拉伯半島,抑或是印度和中國東南沿海,都被這陣陣的季風卷入了同一個舞台。

不過很可惜,廣州沒有能夠延續自己作為中國海洋樞紐的命運,黃巢屠城讓廣州在此後的五代十國乃至宋朝都喪失了吸引商貿的能力。但生意場不會有真空,福建泉州很快取而代之,成為了南方政權和宋代朝廷對外溝通的窗口,也是財政的救命稻草。

在南宋最開放的年代裡,失去了北方的宋朝皇帝從海外貿易裡得到了20%的財政收入,民間富裕程度也大為提高。越來越多的穆斯林和泰米爾商人從印度老家趕赴泉州,試圖在那裡找到自己的人生爆發點。

生意連著你我他

在這個年代,瓷器是最主要的中國出口商品。雖然瓷器笨重而脆弱,但它不容易腐蝕,還是中國獨佔的工藝技術,商業附加值極高,很快成了中外商人的最愛。一批批在江西景德鎮燒製的瓷器,裝飾著印度洋沿岸各國的文字和傳統花紋,成為了中國出口商品的代名詞。

隨著貿易的展開

器物之間也在相互影響

(圖片來自wikipedia@PHGCOM)

於此同時,絲綢、茶葉、漆器出口也並不少見。從菲律賓到印度,從伊朗到東非桑吉巴爾,印度洋洪波翻湧的洋面上來往穿梭著無數的商船,幫助中國的商品真正“出海”。

當然,產品暢銷印度洋不表示能控制印度洋市場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和船隊仍然是最重要玩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那時候中國商品能夠出海,靠的是技術和原產地壟斷,而非真正參與國際競爭並勝利的結果。一旦西方人也掌握了種茶、製瓷的技藝,中國商品出海就遇到了重重阻礙,並造成了硬通貨損失。配合著閉關鎖國的政策,古代中國此後一直也沒能大規模延續宋元時期的輸出能力。

如此暢銷的商品,自然也是別國學習的對象

在宋元和明清變革之際

中國的絲綢和陶瓷壟斷地位其實被日本動搖

雞毛和板車打出一片天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