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澤平談雙循環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與放開生育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熊柴 馬家進

  中央提出“雙循環”大戰略,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前國內外形勢複雜嚴峻:外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中美產業鏈和技術鏈局部“脫鉤”風險上升;內部,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面臨增速換擋、新舊動能轉換。

  我們認為,“雙循環”的核心是對內擴大內需、對外提升產業鏈安全,關鍵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開生育。這是這些年我們在公共政策領域的三大建言和呼籲,但進展不同,新基建已經從學術討論走向國家戰略,城市群逐漸走向社會共識但尚未完全落實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開生育則面臨巨大的學術分歧和社會爭議。近年我國公共政策日趨成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支柱調控、新基建、雙循環、跨周期調節。經濟學家應為推動社會進步貢獻智識,不負一代知識分子的使命。

  今年的抗擊疫情和復工複產,以及近三年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三大攻堅戰,以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均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久久為功,展現了巨大的體制優勢,以及改革的勇氣和決心。事在人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才能成就百年未有之功業。

  一、大力推進“新基建”以應對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摩擦和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我們在今年2月率先倡導“新基建”,引發社會各界大討論,最終從學術討論走向國家戰略。“新基建”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最簡單有效辦法,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重大作用,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新基建”是未來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的基礎設施支撐,是大國競爭的關鍵勝負手。新基建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科技領域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及營商環境、服務業開放、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制度領域的基礎設施,這些領域發展空間巨大,增長迅速,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對上下遊行業帶動性強,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將起到擔大任、挑大梁的重要角色。

  以5G為例,未來5G將以兆美元級的投資拉動十兆美元級的下遊經濟價值,中美兩國將決戰新一代信息技術。中國移動通訊行業經歷了1G空白、2G落後、3G追隨、4G同步的發展歷程,今天我們終於在5G時代走在了前沿,在標準制定、產業鏈配套等方面擁有了話語權。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為智能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底層支撐。5G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深度融合,將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能力。5G網絡具有低時延、廣連接、大帶寬三大特點,將促進物聯網、車聯網、VR、AR等應用場景的不斷成熟,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

  “新基建”是構建實施“雙循環”戰略的有力抓手。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五“新”:

  第一,新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橋梁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

  第二,新地區,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適度超前基建,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第三,新主體,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第四,新方式,對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予以配套制度支撐,在貸款、多層次資本市場、並購、IPO、發債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規範的PPP。

  第五,新內,推進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加強輿論監督和信息公開透明、補齊醫療短板、改革醫療體制、加大汽車金融電信電力等基礎行業開放、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改善營商環境、大幅減稅降費尤其是社保費率和企業所得稅、落實競爭中性、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新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等。

  二、加快推進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

  從國內外經驗看,城市群都市圈化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科學規律,尤其在城市化中後期,人口和產業的區域集聚效應將更明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旗幟鮮明倡導“城市群都市圈”的新型城市化,反對“小城鎮派”的計劃經濟思維錯誤觀點。

  由於規模效應、交易成本、學習效應等,大多數產業發展需要集聚,所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人口大規模從鄉村向城市集聚。服務業發展比工業更需要集聚,所以在城市化中後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線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即城市群都市圈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後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過去幾十年,中國區域國土規劃長期存在兩派之爭:“小城鎮派”和以大城市為引領的“城市群派”。“小城鎮派”關於“控制大城市規模、積極發展中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計劃經濟思想長期佔據主導。“小城鎮派”的初衷是為了避免歐美的大城市病、拉美的貧民窟等其他國家走過的城市化彎路,但實踐中嚴重脫離實際,與人口流動趨勢、發達國家城市化國際經驗、市場化配置資源等相違背,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

  在人口方面,“小城鎮派”主張嚴控大城市人口規模,並引導人口流向中小城市,從而實現所謂的均衡發展;在土地方面,“小城鎮派”主張嚴格控制大城市用地而增加中小城市用地,控制東部建設用地而增加中西部建設用地。人口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控不住,土地在指標管理下控住了,結果導致嚴重的人地分離、土地錯配,不僅增加了西部資源環境壓力、限制了東部和大城市集聚效應的發揮,也是一二線城市高房價、三四線高庫存的深層次根源。

  鑒於上述問題,近年來中國區域國土發展戰略逐漸明確調整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培育都市圈為突破口,以城市群為主體,以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對中小城市分類施策”的新格局。

  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是促進“雙循環”的重要動力。城市群都市圈更具生產效率,更節約土地、能源等,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

  第一,尊重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加快貫徹落實城市群都市圈戰略。產業和人口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高度集聚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全球普遍趨勢,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路徑。

  第二,以常住人口增量為主要標準供給城鎮用地,地隨人走,推行新人地掛鉤。未來應加快推行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掛鉤,對人口增長的大城市、都市圈及城市群加大建設用地供應,對人口減少的地區要減少土地供應。

  第三,優化城鎮用地在地區和城市之間的配置,推進市場化的跨省換地和利益分享機制。中國補充耕地潛力主要在西部、東北地區,而需求主要在東部;人口、資本、技術等各種要素基本可以跨省流動,但耕地佔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土地要素配置局限在省域乃至市域內部。要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在推進跨省換地過程中,也必須注重耕地佔補的數量和質量雙平衡。

  三、盡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

  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和動力,一切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是為了人。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事關國家興衰和民眾福祉,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若不抓緊調整將嚴重影響民族複興和大國崛起。

  中國實施了最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加上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後的1.5左右。繼2018年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2030年將降至不到1100萬。全球老齡化不斷加深,中國老齡化速度更是前所未有。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2033年左右將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2050年老齡化率將達30%。

  對中國而言,人口紅利期龐大且年輕的勞動力和高儲蓄率投資率帶來的高資本投入,支撐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1949年以來中國出現了三輪嬰兒潮,1962-1975年第二輪嬰兒潮是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主力,中國依靠龐大且年輕的勞動力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巨大市場,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前後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見頂、撫養比見底,劉易斯轉捩點出現,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增速換擋,經濟金融結構面臨大轉型。

  盡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是“雙循環”擴大內需和增加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

  第一,摒棄人口是負擔的觀念,更加以人為本,加快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人口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支撐和標誌。從中國歷史看,人口增長往往是盛世的一個重要標誌,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莫不是人口高峰。

  第二,應立即全面放開生育,讓生育權重新回到家庭。全面放開,宜早不宜晚,必須盡快。全面放開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還是不會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擔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區會大幅多生導致出生人口激增。

  第三,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營造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解除家庭生育的後顧之憂,讓更多的人想生、敢生且把孩子養好。一是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覆蓋從懷孕保健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並對隔代照料實行經濟鼓勵。三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並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構建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四是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五是加大教育醫療投入,保持房價長期穩定,降低撫養直接成本。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