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Q正傳》:直視你我心中的“辮子”

《阿Q正傳》被公認為魯迅最為重要和經典的小說作品之一,自1921年末創作問世之後,就再版不斷,流傳甚廣。魯迅在這部小說裡描述的阿Q這一極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包括他所擅長的精神勝利法,早已成為中國文化和社會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後世各類人等所征引和借用。然而與小說文本本身的廣為流傳相比,根據《阿Q正傳》改編的影視作品,卻寥寥可數。僅就中國大陸而言,1982年問世的由岑范導演、陳白塵編劇、嚴順開主演的電影《阿Q正傳》,應該就是迄今為止,將《阿Q正傳》的故事搬上大銀幕的最成功的一部電影作品。時隔36年之後,再來重新欣賞這部電影,可玩味的東西,仍然良多。

電影《阿Q正傳》的編創團隊,在當時來說,是空前強大的。導演岑范是清末名臣岑春煊的侄孫,或許正是得益於自己出自名門的家庭背景,岑范導演對於歷史題材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偏好。除了作為其巔峰作品的《阿Q正傳》之外,他還執導了包括《林則徐》《紅樓夢》,以及同樣改編自魯迅小說作品的《祥林嫂》等電影。編劇陳白塵先生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承繼五四傳統的一流劇作家,其代表作包括《升官圖》《歲寒圖》等,尤其擅長諷刺喜劇創作;改革開放之後,他又擔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戲劇影視研究所,是國內第一個戲劇學專業博士點的開創者。而主演嚴順開則是國內當時一流的喜劇演員,憑借在電影《阿Q正傳》裡的演出,他榮獲了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和第2屆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手杖獎。電影《阿Q正傳》之所以能夠成為根據《阿Q正傳》改編的影視作品裡一個空前絕後的版本,顯然是跟如此強大的編創團隊密不可分。

或許是出於對魯迅先生的尊重,這部電影非常忠實於《阿Q正傳》的小說原著,對小說裡的劇情予以完整呈現,幾乎沒有任何改動。原著當中的衝突性和戲劇性情節,直接以人物表演的形式加以呈現;而原著中的介紹性、評論性,以及關於阿Q心理活動的諸多精彩文字,則是以畫外音的形式,直接誦讀原文。這樣大量使用畫外音的呈現方式,儘管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觀眾對於影像畫面的注意力,但卻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內容精髓。對於沒有讀過小說原著的觀眾來說,完全可以通過這部電影,領略原著裡的主要意蘊。

電影的成功改編,還體現在對於魯迅作品精神內核與主題意蘊的完整把握上。最為明顯的例子,就在於編創團隊為了更好地展現《阿Q正傳》這一小說的主題,在電影當中,借用和融合了魯迅的很多其他作品裡的內容。比如阿Q和他的同伴經常聚會的場所,就被設定在鹹亨酒店。等到片末阿Q被處死之後,酒店老闆慨歎阿Q還欠著自己四十五文錢,無奈地將阿Q的名字從賒账單中劃去。如此兩個細節,都是出自小說《孔乙己》。通過這樣的情節借用,來喻示阿Q對於眾人來說的可有可無。影片中,阿Q被處死的場所,設定在古軒亭口。而在阿Q被處死之前,影片也清楚地交待:有一位革命黨人(夏四奶奶家的兒子)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前,同樣是在古軒亭口被處死。這樣的情節,自然是對小說《藥》的借用。無論是革命黨人的死,還是阿Q的死,要麽被充作眾人無聊的談資,要麽甚至被拿來作為治病的人血饅頭。魯迅對於革命的失望與憤懣,通過編創團隊如此的呈現,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不只如此,作為深諳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導演和編劇,岑范和陳白塵還在這部電影裡,巧妙融入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裡的很多元素。比如在描繪趙太爺家裡婆媳關係矛盾的那一出戲,就明顯受到《紅樓夢》裡展現大家庭之中眾人勾心鬥角的情節影響;而趙太爺托鄒七嫂把阿Q請來,試圖買點好東西,而最終無果之後,兒媳婦隨即說了一句“白費了這麽多燈油”,這不禁也會讓人想起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裡,嚴貢生因為燃著兩顆燈芯的燈油,而始終不肯咽氣的橋段。無論是魯迅其他作品,還是中國的各類古典文學作品,編創團隊對於它們的借用與融合,都是為了更好地呈現《阿Q正傳》裡反封建、反傳統、反思國民性這一大的主題。應該來說,這樣的呈現,是相當成功的。

嚴順開先生對於阿Q這一主角的生動形象演繹,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但鑒於之前很多影評,都已經對嚴先生的表演有過諸多詳細分析,本文不妨多談談本片的其他一些亮點。在攝影方面,本片秉承著上世紀80年代很多大陸電影所共有的風格,以水墨畫般的極簡攝影風格,呈現清末民初時期紹興水鄉的真實景象。影片裡的紹興,一方面古樸、秀麗,另一方面破敗、頹唐,如此豐富的呈現方式值得玩味。影片的編創團隊自然認同需要對帝製傳統和充滿奴性與不爭的國民性進行革新;然而與此同時,剛剛過去的“文革”對於文化傳統的激烈破壞,又使得他們對於全盤否定傳統的做法,重新予以反思。影片攝影當中美與舊的兼具,正是編創團隊對於傳統的複雜情緒的體現。

而在配樂方面,這樣一種背反性,同樣體現得非常明顯。在阿Q被綁赴刑場的途中,革命進行曲般的西式音樂雄壯響起,而與這些音樂同時出現的,則是現場無聊看客們的亢奮、歡呼與激越。一方面是士紳階層們已經革命了的“鹹與維新”,另一方面則是底層民眾的照舊沉淪、麻木與不覺醒,辛亥革命的失敗與不徹底性,在音樂與影像畫面之間的這種豐富張力之中,展現無余。

影片中最為精彩的部分,莫過於對阿Q關於革命的夢境的誇張呈現。儘管革命黨人一再強調要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新式共和國,但在阿Q看來,革命黨人的行徑,仍然是類似於改朝換代的“反清複明”。他們所臆想出來的革命場景,就是身著為崇禎皇帝吊孝的白衣白甲舉事,就是所謂“我要什麽就是什麽,我喜歡誰就是誰”,就是讓自己成為高高在上計程車紳,而讓那些作威作福計程車紳,成為供他們奴役和驅使的“下等人”。在歡快熱鬧的傳統戲曲音樂當中,阿Q們所夢想的革命,仍然無非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荒誕鬧劇。影片的諷刺性和批判性,在這裡到達了頂點。

當然,跟魯迅的無情批判相比,編創團隊在改編時,還是或多或少為這個故事,加入了一點人性的亮色。比如阿Q即便在革命成功的夢境之中,也不忍心將那些欺壓和侮辱自己計程車紳殺死,而是改為“痛打四十大板”。他的這種善良與隱忍,跟後來趙太爺為了自己的利益,將阿Q無辜害死頂罪的嘴臉,形成了鮮明對比。而相比於小說裡的語焉不詳,電影當中土谷祠裡的老人,對阿Q百般容忍和照顧,甚至在阿Q被抓之時,也匆忙給他套上鋪蓋和行李,防止他忍凍挨餓。而入獄之後,儘管阿Q備受牢頭和凶狠獄友的欺負,但同樣也有善良的獄友與他同病相憐,相互照顧。上述這些改編,多少體現出編創團隊對於勞動人民的樸素感情和對於人性的美好期盼。

當然,今天再來看這部電影,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對於各個人物角色的展現,仍然受到政治先行的臉譜化風格影響;而在人物台詞的改編上,由於過於忠實於原著,缺乏一些更具現實感和生活感的轉化與改編,部分台詞演繹時,會有舞台感過強、略顯失真的感覺;而影片當中的畫外音出現得過於頻繁,也多少影響了影像敘事的流暢性。在五四運動和《阿Q正傳》小說問世即將分別迎來一百周年之際,我們也有理由期待當今的藝術家們,能夠重新推出一部電影版的《阿Q正傳》,以彌補先人創作的不足與遺憾。

2018.6.17中午作於竹林齋

(本文配圖來源於豆瓣網電影頻道。)

(附)電影《阿Q正傳》觀影筆記:

第一次觀影筆記:

從1921年冬切入,悠揚的配樂,魯迅在家中寫作,小說裡原文的畫外音,紹興水鄉景象,趙家少爺中了秀才,除了我們趙家,還有誰?比秀才長三輩,未莊,眾人嘲笑,嚴順開主演,阿桂,趙太爺打耳光,你也配姓趙?水墨畫式的攝影,我們家先前比你闊多了,給兒子打了,陳白塵改編,民族樂與交響樂,大量小說裡陳述文字的畫外音,幾乎是一個完人,被王胡打,弱勢階層的相鬥,天下第一賤貨,狀元就是天下第一,精神勝利法,廟會上的戲曲演出,Q的辮子形象,弱肉強食的底層社會,癩子,戲曲收場,阿桂還是一無所有,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人,假洋鬼子,假辮子,留日學生對秀才的鄙視,被狠打,科舉停考後的社會生態,調戲小尼姑,大為過癮,權貴三妻四妾的同時,底層缺乏婚配對象,不讓娶妾,趙太爺家的婆媳矛盾,吳媽:真是個賤骨頭,幹嘛這麽賣力氣?跪下求吳媽睡覺,該死的阿桂,吳媽的慌張演繹得非常到位,吳媽求死,受封建倫理製約,上梁不正下梁歪,衣服一直沒有變化,地保來訓話,嚴厲處罰,土地廟,一次衝動搞得傾家蕩產,鹹亨酒店,沒人雇阿桂做短工了,沒有了生計,出門求食,革命黨造反,該殺,夏四奶奶的兒子,跟《藥》聯繫起來,古軒亭口,殺頭,士紳操控下的宗法社會,對權貴的崇拜,女人不再怕阿桂了,可能是偷來的,吝惜燈油,在洞口接,由阿桂自述偷盜經歷,要孝敬錢,做了小偷的羞愧,革命黨成不了事,革命黨天兵天將的傳說,我革命了,造反了,要什麽就是什麽,喜歡誰就是誰,手執鋼鞭將你打,老桂,假洋鬼子(錢大少爺)搶先革命,燭光照入夢境,白衣白甲,我們是本家,女仆人一副媚態,假洋鬼子:我有罪,捨不得殺頭,每人重打四十大板,本能的善良,自己做了紳士,窮人全成了鄉紳,阿桂哥,小尼姑,小腳,一場夢,假洋鬼子:你敢反對革命?打碎了皇帝萬歲的龍牌,搶了尼姑庵的宣德爐,去城裡參加了自由黨,假洋鬼子與趙家少爺鹹與維新,不準革命,未莊樣樣照舊,笑話剪辮子的人(被洋學堂的學生剪了),縣老爺還是縣老爺,帶兵的還是帶兵的,自由黨成了柿油黨,白舉人幫辦民政,鄉紳主導下的革命,統治階層毫無變化,跟黎元洪攀關係,叫阿桂滾出去,不準革命,兒子才是革命黨呢,趙家讓人給搶了,要20吊錢的賞,栽贓給阿桂,誰爬進去,賞3吊錢,漲到5吊錢,烏合之眾,被抓前,大叔給他行李,真正關心他的大叔,溫暖的角色,監獄裡的景象,孤家寡人,在監獄裡被毒打,白舉人追爺爺欠的租,比土谷祠好,有飯吃,先把阿桂定罪,到處搶劫,從犯成主犯,管理治安,站著說,不要跪,五色旗下的縣太爺,還是要跪,奴隸性,不會拿筆,孫子才畫得圓,白舉人說:阿桂不是主犯,要追贓,把總要殺一儆百,拿了趙家20吊錢,白舉人辭職民政幫辦,到北京找袁世凱申訴,最後一點行李和裝戴被搶走,革命進行曲,趙阿桂,看到吳媽,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一陣喝彩,古軒亭口,殺頭改槍斃,萬眾歡呼,鹹亨酒店,擦去阿桂的名字,還欠四十五文酒錢,到底一句戲文也沒唱,不是斷子絕孫,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

第二次觀影筆記:

考究的道具,準確的魯迅形象,地保——趙太爺——白舉人,我們趙家,底層相輕,士紳形象,兩個耳光,你也配姓趙?趙姓——百家姓首姓,自己連姓都沒有,兒子打老子,上海電影製片廠,明亮質樸的攝影,孫道臨的魯迅旁白,王胡的彪悍,精神勝利法,廟會觀眾的多樣性,戲中戲,“手執鋼鞭將你打”——紹興亂彈《龍虎鬥》,北宋年間呼家將的故事,土谷祠老人的寬厚和善,與吳媽的眉目傳情,錢少爺——假洋鬼子,被假洋鬼子一番痛打,眾幫閑的猥瑣表情,斷子絕孫的阿Q,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對吳媽形象的塑造,趙太爺找妾,趙太爺家緊張的婆媳關係,跟吳媽睡覺那段表情惟妙惟肖,王八蛋——官府和闊人專用,吳媽的形象回轉,工錢全免,一次口頭調戲的代價,吳媽是趙家的仆人——差序格局,被搞得傾家蕩產,沒有人雇短工了,看客幫閑的文化——《藤野先生》,“媽媽的,等著吧”,人不如狗,直接跳轉到櫻紅柳綠,都請喝酒,造反就該殺,寡婦夏四奶奶的兒子,殺革命黨好看,古軒亭口,白舉人弄到25兩還是50兩賞銀,在白舉人家幫過忙,土谷祠老人——這會兒都不怕阿Q了,地位跟趙太爺差不多,紳與商,白費了這麽多燈油——《儒林外史》嚴貢生,地保的瘋狂食利,成了小偷了,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革命依靠流氓無產階級,要什麽就是什麽,喜歡誰就是誰,老Q,革命黨就是要造反,手執鋼鞭將你打,白衣白甲的革命黨,戲曲演出裡的形象,革命就是顛倒階層,就是報復,舉人老爺自己打耳光,鼻煙壺用上,殺革命黨的50兩賞錢拿上,捨不得殺頭,每人重打四十大板,搬到土谷祠去,不要老人幫忙,換上士紳裝扮,吳媽腳太大了,小尼姑,從革命美夢中驚醒,辮子別筷子,鹹與維新,靜修庵,老子要革命,樣樣都照舊,辮子改了,知縣把總照舊,白舉人投革命黨了,柿油黨——銀桃子,白舉人幫辦民政,黎元洪都督,滾出去,永豐橋,不準造反——就不做革命黨了,鹹亨酒店的遺風招牌,趙家遭搶了,搬了那麽多東西——沒我的身份,把總弟兄們要20吊錢的賞,栽贓阿Q,為錢打仗,卑微的樣子,看客的生動描繪,至死不明白殺頭原因,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永思堂書坊,眾人一陣歡呼,抹去阿Q名字,欠四十五文錢——《孔乙己》,糾結於沒唱戲文。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