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華全媒+丨“源來”如此丨當年他們這樣為紅軍“帶鹽”

新華社南昌4月9日電(記者姚子雲 李美娟)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67歲的李球德常常領著小孫子參觀一個棕色陶罐,裡面裝著已經發黑結晶的食鹽。“這罐鹽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李球德說。

井岡山鬥爭時期,為了將紅軍困死在山上,敵人在各個要道攔路設卡,企圖阻斷井岡山與外界的物資交換,尤其是食鹽和藥品。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中寫道:“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軍民日常生活的艱苦“有時真是到了極度”。

“有鹽同鹹,無鹽同淡”。1928年冬,紅軍將打土豪繳獲的食鹽分給村民。李球德的爺爺李尚發分到食鹽後捨不得吃,偷偷將鹽保存下來,以備紅軍不時之需。為了防止落到敵人手裡,李尚發悄悄將鹽埋在自家屋子後面的樹洞裡。“直到1959年建博物館時,我爺爺才將鹽取出捐給博物館。”李球德說。

李球德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介紹他爺爺捐贈的鹽罐(張歡攝)

回看那段充滿苦難的歷史,為紅軍“帶鹽”並非孤例。

1929年1月30日,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不久,守衛井岡山根據地的紅五軍和紅四軍32團因寡不敵眾,根據地五大哨口相繼失守,國民黨軍隊佔領了井岡山根據地。紅五軍主力突圍後,留下了少數紅軍隱蔽在崇山峻嶺之中,並且有不少是傷病員。國民黨軍隊對各個進山路口嚴密把守。他們對來往山中的人員嚴格盤查,對疑為資助紅軍的嫌疑人員,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處以極刑。霎時間,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井岡山地區。

為了解決紅軍缺乏食鹽的問題,當地群眾千方百計把食鹽送上山去——把鹽藏在竹筒內、籃子底下、雙層水桶底內等,但常被識破,敵人越查越嚴,不少群眾為紅軍秘密“帶鹽”而慘遭殺害。

當時擔任井岡山茅坪鄉婦女委員會委員的聶槐妝想到一個給紅軍送鹽的好辦法:把鹽化成鹽水,然後把一件吸水性非常好的新棉夾衣放進鹽水中,待衣服充分濕透後再把它烘乾,聶槐妝穿著晾乾後的夾衣,罩上一件新外套,挎著一個裝有山貨的竹籃上山了,儼然一副出門走親戚的農村婦女打扮,這樣通過了檢查,成功把鹽送到紅軍手中。

但一個月內聶槐妝因多次上山引起了敵人的懷疑,敵人對她嚴刑拷打,逼問紅軍藏身處,她卻毫不動搖,守口如瓶,最後被敵人槍殺,犧牲時年僅21歲。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將棉衣浸泡在鹽水中,巧妙躲過“靖衛團”的搜查。這一情節正是從聶槐妝事跡中取材創作。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講解員龍豔正在向參觀人員介紹先輩為紅軍“帶鹽”的故事。(張歡攝)

在烽火硝煙的年代,缺醫少藥,鹽水還成為紅軍傷病員清洗傷口的消毒液,彌足珍貴。

由於湘贛國民黨軍大舉圍攻井岡山,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擊,受傷的軍長張子清隱蔽在深山區。時值大雪封山,交通斷絕,糧食吃盡,張子清餓得奄奄一息,加之反動派封鎖,醫藥奇缺,嵌在踝骨裡的子彈未能取出,以致左腿發炎一直紅腫到小腹。在這樣嚴重傷痛面前,他仍關心著別人,把組織上分給他食用和洗傷口的鹽全部送給了別的傷員。1930年5月,張子清在永新縣洞裡村的蕉林寺與世長辭,年僅29歲。

“1978年,研究黨史的幾位同志費盡周折在湖南找到他妻子時,她還在苦等著離開自己50多年的丈夫。望著眼前這位頭髮花白的紅軍遺孀,在場所有人泣不成聲。”永新縣三灣改編紀念館講解員段超仁說。

這些為紅軍“帶鹽”的故事令人感慨。這些“帶鹽”人,為真理“代言”,為人民幸福生活“代言”,如春草不屈,鋪下通向新中國的塊塊基石。(視頻記者:余剛、劉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