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普洱茶人在1973開啟一個新紀元

茶話普洱故事

熟茶的秘密,藏在1973年的老舊時光深處~

普洱茶在很早以前,一直以一種非常簡陋粗糙的形式在民間流通,往來於雲南與西藏的茶馬古道上,跋山涉水,在悶熱的竹箬茶包中兀自將青澀發酵出柔和與醇香。若不是普洱府將這一種入口霸道,先苦後甜,越老越醇香的奇茶獻給清朝皇帝作為貢茶,它也許今天仍是雲藏地區的老百姓自己才喝得慣的一種地方茶。

茶馬古道的巍巍群山見證著它蒼涼的過去,長時間在路上經受風吹日曬雨淋而品質卻變得越好,這一直是普洱茶最有意趣的一個地方。但中原文化等不了這種需要「馴服」的口感與味道,這也一直是困擾著普洱茶走向大眾的一個致命瓶頸。茶是用來喝的,喝茶的人卻等不起三五年的光陰,去見證青味變成甜潤香濃。所以在70年代以前,普洱茶是個特別籠統的概念,人們說他是來自雲南的綠茶,被壓成磚狀和餅狀,取茶時得用茶針好一陣撬,味道很獨特,但是腸胃虛弱的人可喝不了幾杯。

這樣的歷史持續到七十年代,製茶人們為了實現普洱茶現喝好喝的願望,決定嘗試利用發酵的手法,讓曬青毛茶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實現茶葉內涵物質的快速轉化。這樣的實驗於1973年在昆明茶廠中,由數名來自猛海的製茶工藝師去親自操刀,在無數次灑水水溫控制、翻堆頻率控制、通風條件控制之類的實驗調整之後,初步成功發酵出口感怡人的熟茶,其品質陳化得當,品飲中有淡淡的棗香與檀香味道。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普洱熟茶的發酵,借鑒了傳統黑茶的發酵工藝,但它的發酵程度更徹底,更具有突破性。因為人們通常會擔心的發酵茶葉中的黃曲霉可能超標,但再實際的化驗檢測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菌種其實是黑麴黴,它對發酵茶葉中的黃曲霉有著極強的抑製作用,而它本身又對人體是極為安全可靠的。

普洱熟茶在經歷了許多年發展與革新之後,它的發酵環境變得更加衛生,控溫控濕的技術也更加準確可靠。但它也依然存在著技術與資金上的風險,尤其在面對毛料是珍貴的古樹原料時,如何真正發酵出更有層次更具典型的口感,這是個非常深刻的技術性問題。而且很多大廠發酵堆子規模以噸計數,一旦稍有差池,再好的料子也可能發酵出平庸的味道,導致巨大的損失。

熟茶從1973走到今天,四十多年彈指一瞬,我們深深的明白,是當年的銳意進取才把普洱茶更好的推向全世界,這些製茶前輩們打下的江山,除了帶著一種敬畏的心態去仰視,我們能夠做的,無非是把熟茶的工藝提升到極致,用最好的原料,打造擁有超高品飲價值與收藏價值的熟茶精品。

帶著這樣的信念,我們無墨記在去年推出了一款名為「1973」的紀念餅,以布朗大樹原料精心發酵而成。它的餅面緊結勻整,條索清晰舒展;泡出的湯色紅濃透亮,賞心悅目;品飲口味陳香馥鬱,回味甘爽綿長,堪稱熟茶典範。

茶人的初心是奉上一味華麗如夢的好茶,驚艷時光,溫柔歲月。我們回不到過去,不能感受1973年的崢嶸歲月,但我們仍在造夢,把做茶當做一種修行。信念,讓我們不再迷茫,熟茶1973,是我們對初心最好的證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