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賣比堂食貴,別急著否定這類“價格歧視”

有些“價格歧視”並不存在違規問題,而是商家基本的經營自主權。

微博截圖

文 |陳興傑

最近有網友發現,同樣的麥當勞套餐,外賣比堂食貴。除了額外支付9元外送費,外賣套餐比堂食價格貴11元。這也得到了證實。麥當勞方面的說法是因為麥樂送的經營模式和麥當勞門市不一樣,其菜單也是專屬的,促銷活動和麥當勞門市也不同,所以價格會有不同。

該話題上了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很多人像是受了委屈:外賣貴些很正常,因為有送餐成本,可是我給送餐員付了跑腿費,憑什麽還多收我的錢?

消費者給送餐員付費嗎

這些委屈背後,其實包含錯誤的經濟學認識。

首先,外賣貴是因為有送餐費嗎?錯。價格之形成不在成本加總,它是供需關係的產物。商家定那個價,是因為想多賺,或者其定價有利潤外的考慮。

餐飲業的定價策略很複雜,倘若外賣需求大,提價能多賺,商家就不妨加價;如果外賣需求少,商家想促銷,減價也常見。外賣並不總是比堂食貴,相反還經常更便宜。麥當勞外賣貴和送餐成本沒關係,只能說這樣的定價更符合商家利益。

更別說,外賣除了打包成本外,還有給平台的抽成(相當於入駐費用),這塊也必然會算進外賣價格中。

其次,消費者付的跑腿費,是外賣員收入嗎?顯然並不是。很少有平台把平台顯示的送餐費全給外賣員,大部分是抽成。無論全給還是抽成,都是名義而已。外賣員的收入不取決於消費者付了多少跑腿費,而是取決於外賣員的勞動市場行情。

從平台上下單,麥當勞的送餐費很貴,據說外賣員抽成很高。看起來,外賣員從消費者那裡賺了多少錢,這只是績效考核的策略。外賣行業初興起之時,流行過免費送餐,而外賣員拿的是高工資。今天外賣平台還有大量類似情形,難道外賣員就白白服務嗎?顯然不是。

價格歧視無處不在

講“麥當勞外賣比堂食貴”之前,先講一堆送餐經濟學,理由很簡單:商業世界的定價策略,其複雜程度遠大於我們想象。發出指責前最好先了解,商家為何這麽定價。只要沒有欺詐強迫,許多讓人看起來的“不舒服”,都包含有大量商業知識。

很多人不理會這種複雜性,而是直截了當說:不管如何巧舌如簧,你都無法辯白,同樣一份套餐,憑什麽堂食和外賣價格不一樣?

宅男宅女們當然有權利憤怒,甚至因此抵製麥當勞。世界運行的真相是:價格歧視無處不在。不要說外賣時代,就連線下吃飯,商家也是見人下菜碟。

冰淇淋第二杯半價?單身狗憑什麽受傷害。啤酒買十送一,酒鬼憑什麽有福利?電影院周一到周五半價,周末全價還常常買不到。上班族為什麽要受這樣的待遇呢?

和這些經濟現象相似,“外賣價格貴”也是“價格歧視”。這裡所說的價格歧視可不是什麽貶義詞,而是中性詞,其實質是價格差異,指廠商在同一時期對同一產品索取不同價格的行為。

某種意義上,“價格歧視”是商家基本的經營權,只要其定價公開即可。消費者能做的只有接受定價和拒絕購買,而不是代替商家定價。

有些價格歧視讓人糟心

接下來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麽有的價格歧視受歡迎(比如半價的冰淇淋、提前購買打折的機票),有的價格歧視被痛恨呢?這是個無關法律權利、隻關乎銷售心理的話題。

最近兩年,價格歧視鬧得沸沸揚揚,而其中成為公共事件的新聞,是一些票務平台對消費者區別定價。他們的價格歧視能獲益多少,這不得而知,但在輿論上他們輸得一塌糊塗。

據說有些平台就在利用掌握的大數據,對有錢客戶加價對待。別人計程車30塊錢,他們可能要45元;別人住星級酒店2800元,偏偏他要3500元。平台軟體對消費者通常有黏性,消費者很少比價,於是“殺熟”出現。往往新用戶買半價票,而老用戶只能買八折票。這樣的事情曝出過多起。

我們不否認,平台軟體有自主定價權。但消費者會不爽,這樣的價格歧視也許只是賺點小錢,卻要讓招牌黯淡,讓老客戶心寒。消費者也懂價格歧視,但他們希望的是,通過一點小舉動,就能佔到便宜,而不是被當成冤大頭來宰。這純粹是行銷策略的問題。

麥當勞“外賣套餐比堂食貴”,或許讓人不爽。但相比於情緒上的不滿,人們花錢購買的行為,才能更真實地反映態度。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點外賣看價格並不複雜,劃不劃算自己會評估,沒必要完全和堂食的客人相對比。

陳興傑(媒體人)

編輯:李冰冰 校對:范錦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