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王府”究竟是哪一位王爺的府邸

位於首都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素有北京“金街”的美稱。作為京城地標性的街道,可能有很多人會問了,究竟這條大街是因為哪一座王府的哪一口井得名呢?

王府井大街最早的繁盛可以上訴到元朝忽必烈時期。原本在遼、金時期還是小村莊,隨著忽必烈定都北京,這裡逐漸熱鬧了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稱呼。

等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重新對宮城、皇城、都城等進行了規劃改造。在原來“丁字街”的附近,營建了十王府,是一座擁有兩三百間房屋的府邸。因此這條街在當時的人們稱為“十王府街”或者乾脆就稱為“王府街”。

明亡後,原來的十王府隨之荒廢,滿人進入北京之後,這一帶成了王公貝勒的府邸。清末以來,王府街商業日益繁榮。到了1915年,北洋政府內部繪製《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成了三段:北街稱為王府大街,中段為八面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故定名為“王府井大街”,並不是因為王府裡有井。

光緒十一年《京師坊巷志稿》記載:北京內外城共有水井數1258個,大多水質鹹苦,只有極少數甘甜,能飲用的不多,而十王府井則在甘冽可用之中。

有了“井”,那麽十王府中的“十王”又是哪位王呢?

十王府中的“十王”,會讓很多人誤解為十座王府,或者認為排序第十之王。這是因為不了解“十王”這個歷史典故。

明成祖在營建北京城時,有意仿照唐朝都城長安城的規製,在帝都營建格局、規製等方面都極為考究。按照《舊唐書》記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以宮中皇子逐漸長大,便在長安安國寺東面建造一座大宅,以此解決諸位皇子的住宿問題,這座大宅就稱為“十王宅”,後更名為“十六王宅”(上圖右上角紅圈即是)。“十王”系為舉全數,並非確實的實數。唐玄宗時最初入住王邸的有十一位皇子,之後又有六位皇子入住。府邸裡有各自獨立的院落,以滿足皇子們的日常起居。

另一方面,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此時已有十子,除了太子朱標,其余九子全部封王,此外還封自己的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一次性就分封了十位王。因此,“十王”在這時候也成為了明朝宗藩制度的代名詞。

《明會典》卷五十六載有“王國禮”:皇子之國,皇后子,其儀製用上十王禮;妃所生子用中十王禮,嬪所生子用下十王禮。

由於這些原因,朱棣在北京紫禁城的東面所建造的“十王府”的形製、用途及其名字所蘊含之深意便迎刃而解。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營建“十王府”可以極大節省開支。明朝實行藩國制度,所有受封的成年皇子都需要在外省劃定封土,擇吉日前往封地處的王府居住,因此京師則不必專門營建王府給還未出封的皇子起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