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致敬功勳黨員:秉初心憶崢嶸盡展百年風華

央視網消息:此次“七一勳章”頒授29名功勳黨員中,有四位百歲老人,年紀最長的101歲:其中年齡最大的是兩院院士,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陸元九;矢志堅守初心的紅軍老戰士郭瑞祥;還有今年正好100歲的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齡;以及賡續紅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後代,瞿獨伊。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風雨中誕生。這一年,瞿獨伊、辛育齡、郭瑞祥、陸元九和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一起,作為這個世界的新生兒,開啟了他們的百年征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時,無數仁人志士投身革命。17歲的郭瑞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地下工作者,在複雜險惡的環境中收集情報發展黨員。16歲的辛育齡棄筆從戎加入八路軍,之後,跟隨白求恩醫療隊在前線救死扶傷。17歲的陸元九剛剛考上大學,在炮火中前往大後方重慶,一邊躲避日軍轟炸,一邊在防空洞學習,成為中國本土第一批系統學習航空技術的大學生。這一年,16歲的瞿獨伊獨自寄居在異國他鄉,父親瞿秋白犧牲前高喊的一句“中國共產黨萬歲”和一首國際歌,在她年輕的心裡埋下了火種。1941年,年輕的瞿獨伊回國時被捕入獄,經受了嚴峻考驗。

四年後,瞿獨伊獲得釋放,輾轉回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辛育齡也離開白求恩醫療隊,來到延安深造醫學。在延安這座革命聖地,兩個年輕人艱苦奮鬥、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變得更加堅定。郭瑞祥從地下工作轉入八路軍,在炮火中出生入死。1946年9月,郭瑞祥和150餘名戰士陷入上千敵軍的包圍,生死關頭,郭瑞祥動員起突擊組,拿著一支手槍、一把刀帶頭衝了出去,成功突圍。

1949年,無數人的犧牲和努力,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開國大典上,瞿獨伊通過廣播向世界播發了新中國成立的俄語消息。第二年,瞿獨伊與丈夫一起被派往蘇聯,籌建新中國在國外的第一個新聞機構——新華社莫斯科分社。此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瞿獨伊和丈夫艱難起步,為黨的新聞事業積極拓展。

承載著振興中華的使命,辛育齡、陸元九作為首批公派留學生被派往國外分別學習醫學和航空技術。1956年,陸元九回到祖國,同時主持多項航天技術研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回收衛星”,將自己所學編撰成書,成為我國航天自動化科學的開拓者之一。與陸元九同一年回國的辛育齡,掌握了當時國內尚屬空白的胸外科技術,成為我國胸外科創始人。當時的中國,積累了大量嚴重肺結核等疾病的患者,辛育齡帶領醫務人員夜以繼日地手術,搶救生命。為尋找經驗,辛育齡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在針刺麻醉狀態下實施自己的手術,最終將針刺麻醉應用於胸外科手術,推動我國針灸走向世界。

改革開放之初,已是花甲之年的辛育齡受命籌建早期的現代化醫院。醫院落成時,辛育齡辭去院長職位,回到胸外科工作,直到90歲高齡。他說,黨讓我去學習科學技術,我將一輩子安心於科學技術工作,並要為黨的科學技術事業奮鬥終身。

同樣懷抱科學報國理想的陸元九,用他的一生推動了我國慣性導航事業的跨域發展,培養起一大批領軍人才,為航天事業奉獻終身。

瞿獨伊已經親眼看到父輩們流血犧牲換來的今日中國。當有人問起,什麽是父母留給她最寶貴的東西?瞿獨伊的回答是,愛祖國。從戰爭中走來,郭瑞祥立功無數,卻把所有的榮譽都封存起來,並立下家訓:永遠不給黨和國家添麻煩,努力學習艱苦奮鬥。已經101歲的他仍然堅持學習黨的理論知識,保持紅軍本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