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姚洋:城市化2.0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姚洋

  題記:2021年3月18日,北大國發院舉辦“中國經濟觀察”第56期報告會,活動以“兩會之後的政策與經濟”為主題,線下線上同步進行,由林毅夫、余淼傑、盧鋒、黃益平、劉國恩、徐晉濤、姚洋等七位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依次演講,並分兩個專題與媒體問答。3月20日,北大國發院與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聯合主辦“新形勢、新戰略、新硬仗:2021企業戰略落地論壇”。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院長、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執行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這兩個論壇上的演講綜合整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十四五”期間一個很大的主題——新型城市化,也稱為城市化2.0,以及鄉村振興。

  作為背景,首先看看城市化對於中國經濟的貢獻。

  城市化意味著中國的結構轉型,從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向勞動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城市還有集聚和創新的效應,這樣的轉型能自動帶來經濟增長。根據我個人計算,過去三、四十年裡,我國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10%左右。

  城市化對消費的貢獻也很大,因為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是農村居民的2.3倍以上。到2035年,城市化率達到75%,由此帶來的消費增加足以彌補老齡化帶來的消費下降。

  去年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主席在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報告中把“城市化”和“城鎮化”兩個詞並用,這在我的印象中是第一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在我看來代表了一個新的方向。以前的官方文件中一般隻提“城鎮化”,不說“城市化”。因為我們一直擔心大城市擴張太快,人口過於集中,會產生所謂的“大城市病”等問題,所以一直是用“城鎮化”的說法。

  習近平主席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乾重大問題》中提出,我國未來的城市化有兩個趨勢:一個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向中心城市區域再集中,另一個是全國1800多個縣市的農村居民向縣城集中。關於第二點,我認為未來可能會實現縣城和村莊的融合。    

  趨勢一:人口再集中

  第一個趨勢“人口再集中”,指的是人口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集中,然後到了城市化區域裡又進行分散。這個趨勢在世界很多國家都發生過,我把它稱為人口的“大集中、小分散”。

  比如,美國的地理面積跟中國差不多,人口3億多,但是攤開美國的地圖,會發現美國人口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包括東海岸、西海岸、五大湖地區,以及佛羅裡達州,其他地方人口較少,中西部經常開車一個小時見不到一戶人家。另外還有日本,哪怕是日本這樣國土面積很小的國家,人口集中也非常顯著,東京-名古屋-大阪這個高鐵裡程不到兩個小時的狹窄區域裡,集中了日本全國60%-70%的人口。

  我國未來也會形成一些城市化區域。國家已經宣布了九個中心城市名單,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圍繞這九個城市將形成七個大的城市化區域,包括珠三角、長三角、長江中遊地區、四川盆地、西安鹹陽、鄭州開封、京津冀地區。可以預見,到2035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5%以上,全國60%以上的人口將集中在這七個城市化區域裡。

  這種發展趨勢對中國經濟的意義是非凡的:

  首先,進一步集聚會帶來更大的效益。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新的增長極,深圳極有可能成為與矽谷並肩的高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經濟地理會發生大調整。城市化區域的經濟比重會增加,非城市化區域的經濟比重會下降。

  第三,會對房地產業產生影響。雖然預計我國總人口將在2025年-2028年開始下降,我國總體房價不會有大的增長,但是,新的城市化道路給城市化區域帶來人口的持續增加,將可能導致這些中心城市的房價得以維持,甚至有所上漲,而非城市化區域的房價要維持住就很難,特別是那些人口流出的城市。

  由此,我們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比如戶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高考改革等。戶籍制度改革已經討論了很多年,從2012年春天就開始提出,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但改革都沒有成功執行。沒有執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太激進,比如讓縣級及以下城市全面開放,只要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居所就可以申請戶口。這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連美國都有戶籍制度。所以我們可以採用的方式是用居住證代替戶口登記,弱化戶口所附帶的公共服務屬性。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公共服務拉平,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是“十四五”期間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高考是戶口最大的福利,我們主張把地方高考和全國統考結合起來,全國統考面向那些戶籍和學籍分離的學生,這將有利於大城市地區開放戶籍的執行。

  趨勢二:縣域經濟的發展

  城市化2.0的另一個趨勢是農村居民向縣城集聚,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縣域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要。上圖告訴我們,自2014年以來,勞動力流動趨於平穩,跨省流動人數基本停止增長,開始了返鄉創業的潮流。我們從這一現象中也要看到鄉村隱性失業在增加,因為我國統計失業隻統計城鎮,不統計鄉村。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下一步不能讓這些脫貧的人再返貧。因此,我們今後的目標要從脫貧攻堅轉到全面鄉村振興,使農村繼續發展。到2035年我國仍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居住在農村,這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大約三四億人。即使最終我國城市化完成了,我估計全國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所以,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我相信歷史也將證明這一點。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哪裡?不是發展農業,因為農業隻佔我國GDP的8%,15年前我國農民的主要收入已經來自非農業。未來要想全面鄉村振興,核心必須是為農村居民提供較高質量的非農就業機會。

  在中西部地區,主要應該實施人口就地城市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仍然應是主力。舉個例子,我的老家江西省新乾縣在過去十年實現了飛速增長,整個江西省近十年在全國GDP的排位上升得非常快,從墊底省份基本上到了中遊,這與江西加入長三角一體化,以及大批人口返鄉創業有關係。

  我的老家新乾縣現在有35萬人,支柱產業是箱包產業和燈具產業,都屬於中低端產業,其箱包產業佔到全國中低檔箱包的80%。箱包的利潤很低,一個箱包隻賺5塊錢左右,但對當地老百姓來說是個福音,因為到工廠裡去幹活,基本上四五千塊錢的月收入有保障,勤快一點上萬也有可能。這些年我們村裡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很多人家開始買小轎車。農村居民買小轎車是富裕的標誌之一,因為小轎車不能跑運輸,完全是消費品。

  類似這樣發展水準中等偏下的縣,通過產業轉移可以實現快速發展,勞動力密集性產業在這些地方仍然應該是主力。所以,有了產業我們的扶貧成績才能有保證,鄉村振興才有基礎,我們才能實現城鄉一體化。

  最終,鄉村將成為中國很多人未來的宜居之所,進縣城買房與留在村莊居住將形成平衡。收入水準提高之後,交通也將更加便利。農村地區單體房屋的衛生設施也可以實現自來水、下水系統、抽水馬桶等基礎設施的普及。如果能把農村變成宜居之所,我們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就實現了。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